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建构与路径分析

2024-06-18 18:25周展刘万太崔添添吕雨农王芳桂斌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产教工程师校企

周展 刘万太 崔添添 吕雨农 王芳 桂斌斌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科教协同创新”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多元主体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中国机械政研会2024年课题“强国建设背景下机械行业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展(1989—),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  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产教融合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对产教融合和现场工程师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接着剖析了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围绕如何提高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成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倡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主动共同设计协同模式,通过突破产教协同模式并探索有效的育人路径,期望提高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    键   词]  协同理论;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65-04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与产业密切结合,实现深度融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通过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可以更好地与产业对接,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双赢发展。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了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计划到2025年,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并要求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现场工程师的高质量培养提供了指导,标志着现场工程师培养步入新时代。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改革创新路径。

现场工程师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其在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上工作。他们具备科学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工作现场的技术问题。现场工程师项目强调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学习和技能培养。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需求和挑战,提前适应职业环境,并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人才培养成效一般,工程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依然严峻。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教育面临着政府职能缺位、企业内在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

因此,需要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和文化等要素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及符合项目背景的特色实施路径,指导产教融合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实践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兼顾实用型专业技术和交叉型知识背景、了解真实产业场景的工程人才。在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项目中,已有高校和企业进行了共建学校工作台、共建产业学院等尝试,但仍然存在产教“两层皮”的现象,融合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一、概念内涵

(一)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认为,当系统中的子系统紧密协调并相互配合时,就能形成团队效应,进而产生协同效应,使整个系统的综合效果超出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总和。简言之,协同效应即一加一大于二。产教融合具有明显的协同特征,包括目标性、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整体性。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与自组织,以及系统内外部的协同,协同理论为产教融合过程和与外部组织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现场工程师

现场工程师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他们在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上工作。他们被从场域视角定义为能够胜任生产一线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场域网络中生产要素关系的人才。他们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具备应变能力,能够灵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现场工程师的特点是充分结合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同时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存在不足

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企业在参与该模式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增加了运营成本。同时,企业面临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的风险,如不确定是否能够长期留住培养的人才。双方在责任分工方面缺乏清晰性,导致院校主动向企业提出合作的情况较多,而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机构监督

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一个具备权威性和独立性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也不够完善。这便无法从立法和政策层面确保院校、企业和学生的权益,当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

(三)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

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对于人才培养的参与热情不高。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统一,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缺乏“双师型”师资力量

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涉及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校内导师通过培训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与企业对最新技术要求存在差距。企业学习阶段主要由企业师傅负责,尽管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具备高超的技能,但并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导致教学能力有限,影响了教育效果。

(五)培养形式理论化,教学模式滞后

职业教育尽管采用了产教融入视域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但高职教育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依然未能获得很好解决。传统的教学仍然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对技能实践教学的深刻认识。学生只懂专业理论,但没有锻炼相应工作岗位技能,这给学生出路造成一定困难:毕业后难以直接投入工作,也难满足企业对于熟练操作的现场工程师的要求。

(六)选拔标准不当,淘汰流于形式

一些职业院校在学生选拔方面存在问题。他们过于强调文化素质,却忽视了企业对于相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同时,对于专业缺乏认同感的学生,没有相关的处理措施,也无法给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这种不当的选拔标准和淘汰机制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不高。

三、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培养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基于产教融合,具备开放性、目的性和整体性特点。然而,时代变革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采用协同理论解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是必然选择,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快产教融合进程,实现教育、人才培养、产业进步和改革创新的有机协同发展。协同理论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社会人才储备目标。

运用协同理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想选择。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汇集政府、学校、人才机构、社会组织、信息流通、企业和市场等各要素,通过优化各内在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协同,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产教融合植根于协同理论,它强调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重在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从而贯通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这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总之,采用协同角度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方资源,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意图。它注重要素间的协同互动与系统优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协同理论密切相关。当今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协同理论的开放性、目的性、整体性和非平衡性特征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中各系统的组合高度契合。在这个复杂的多元要素环境中,协同协作获取所需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成为关键。因此,将协同理论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中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才储备的合理目标。

四、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由于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间依然存在差距,部分企业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对此,本文总结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湘电电机班以及金杯电工班订单培养模式,将蓝思科技A+雏鹰计划班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新的教育模式,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通过优化各内在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协同,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政府与苹果公司统筹,促进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蓝思科技企业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进行教学,重点发展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北师大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跟踪、考核各个环节,并提供及时反馈和问题分析,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人才培养理念研究和分析

职业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结合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规律,根据职业标准和工作任务,建立共同育人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现场工程师实际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实际的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情境,培养现场工程师(见图1)。

(三)共同招生招工

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共同招生招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就业权益。建立清晰的“三方联合办学协议”,明确相关方的义务和责任。制订学生在院校和企业中的管理方法,合理分配岗位和工作任务,保障学生权益。

(四)教学方案设计

实验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辅助角色。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企业文化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反思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利用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实践教学,将企业要求融入教学中。

(五)教学课程开发

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联合苹果公司、八所院校和四家企业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涵盖关键设备的作业和维护、生产线和品质异常处理、冶具的组装与维护、流水生产管控与员工教导、专案改善与技术文件编制、生产组织与管理、设备调试与检验、员工指导与培训八门专业课程(见图2)。

(六)教学队伍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课程改革经验的教授团队,负责培训院校专业教师。组建包括企业资深培训师、一线技术能手、技术大师、院校教学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业师资队伍,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七)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控制

北师大职业教育研究所采取多种方式监督控制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项目组反馈。项目组进行讨论和纠正,优化课堂组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双证书”制度推进

建立院校、苹果公司和企业共同负责的运行约束机制,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质量。制定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包括实践表现、项目成果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颁发由企业认可的证书和院校毕业证书,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首先,积极关注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条文的推进,以指导和限制产教融合的实施。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涵盖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和高校的权责、利益分配机制等。定期修订法律法规,推动产教融合的法治化和专业化,确保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应发挥宏观协调职能,对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多关注,加强地方政府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能,履行政府参与协同育人的职责,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明确校企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制订实际可行的指标,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水平。通过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合作补贴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教育的发展。

(二)学校加强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主力军,应优化和促进产教融合视域下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学校应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研发能力,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准人才,承担企业培训任务,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培训服务。

(三)企业积极参与协同育人

企业是协同育人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应积极参与其中,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持和资源。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提供实习、实训、就业等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学校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协同育人。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评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情况,鼓励优秀合作案例和模式的复制和推广。

总之,要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目标,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研和教学实力;企业要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评价机制要多元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够有效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六、结束语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现场工程师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实际技能的人才。这种模式既是当前学校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又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引入协同理论是关键。未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和学校双方的努力在推动协同育人模式发展方面至关重要。通过这些努力,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现场工程师项目有望为培养适应实际职业需求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畅.职业教育“校政企行”协同治理下产教融合的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1.

[2]赵子聪.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路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21.

[3]关宏,刘嘉琪.协同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构建[J].中外企业文化,2022(8):214-216.

[4]孔德忠,王志方,任玉东.产教融合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3):6-8.

[5]李岩.产教融合背景下“园校企”协同推进高职制药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7):184-185.

[6]杨定成,肖志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方向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现场工程师模式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43):209,279.

[7]戴艳玲.“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74-77.

[8]阮传芳.基于现场工程师的中职院校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65.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产教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青年工程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