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关火
一、关于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研究综述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的特征
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可以将合作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三、对中学科学课合作学习课堂管理问题分析
(一)课堂科学环境存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有些的班级的科学环境存在问题,有的是光线昏暗,有的是不通风,使学生上课昏昏欲睡;有的班级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学生手工制作或者小贴画,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散精力;有的座位安排比较满空间小,使学生经常因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而发生不必要的争吵;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因为人员分配问题,达不到较好的合作氛围,而影响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合作学习管理要真正顺利并持续地开展需要一种氛围,这就好比下围棋需要“取势”一样,“大势的宏观战略一旦实现,局部的困难便可迎刃而解。培养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的意识、打造班级小组个性文化、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持续不竭的战斗力。学一时容易,坚持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却难。合作学习管理中如果不注重文化建设便会出现下列问题:
1.学生会失去合作学习初始的好奇心,出现“疲劳驾驶”现象。
2.小组内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得积极向上的良性基因异变,影响整体小组的学习效果。
3.支离破碎的文化建设,也同样形不成强大的感染力,不足以推动合作学习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未建立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
综合对中学科学合作学习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该校科学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组内没有建立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
调查反映出72.75%的小组成员希望和朋友分到同一合作学习小组,说明小组成(四)合作学习管理中课堂实际操作步骤存在问题
合作学习管理要真正顺利并持续地开展需要一种氛围,这就好比下围棋需要“取势”一样,“大势的宏观战略一旦实现,局部的困难便可迎刃而解。培养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的意识、打造班级小组个性文化、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持续不竭的战斗力。学一时容易,坚持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却难。合作学习管理中如果不注重文化建设便会出现下列问题:
1.课堂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只求形式上热热闹闹,博人眼球;忽视教育实质,肤浅表面。
2.合作学习小组有时是临时拼凑,组员问也不熟悉,缺乏团结互助的默契。
3.组员分工不明确,课堂发言凌乱无序,或者导致优秀生“一言堂”和学困生“边缘化”。
4.教师没有及时跟踪指导,使合作学习管理低效,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问。
(五)合作学习管理中评价环节存在问题
我们经常亲身经历也经常看到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公开课上,当小组合作展示之后,如果答案跟老师预设的差不多,老师一个“好”字,万事大吉,如果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便迅速回避,组织学生继续展示;有的老师只重视个人评价,而忽视团队评价;有的老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合作过程的评价。可以说评价就是导航仪,就是矫正器,评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们要力争评价的多元化,形式上要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内容上要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平时表现检测成绩等,让学生能在自评和互评中,从不同维度获得反馈,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不断重新定位自己,不断刷新自己,从中获得自主发展的参考,快乐成长。
四、结论
科学教学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在怎样提高孩子知识以及能力的增强以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增强科学课程的知识性及趣味性的相互结合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之中,大部分知识点能够出现在孩子们的合作以及人际交流的过程之中,最大程度的使用好学生之间的这种天然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参加程度以及肯定的程度,有利于加强孩子的学习成果,从而让教学的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
新时期基础教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中科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为孩子创造很好的合作的学习环境,指导孩子们在学习之中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还须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艳. 合作学习的分类、类型与课堂应用研究初探[J]. 教育评论,2001(2):14-17.
[2]孙晓光.排除认识与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学习[J].山东教育科研,
2001(78): 82-91.
[3]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35.
[4]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11-16.
[5]马兰.让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6):38-40.
[6]郑汉文.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80-182.
[7]郑淑贞,陈英德.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探析[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