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红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灵活的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着重围绕“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研究”展开探析,通过问题导向设计、抓住写作契机、跨学科融合等途径,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加深其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后作业; 问题导向; 写作契机; 学科融合
引言:语文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建构与运用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和关注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理解语言,促使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交际成为教师应当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导向设计,深化阅读与理解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为促进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教师可以根据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文章或故事,鼓励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分别在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延伸等不同学习阶段,设计事实细节、主旨概括、推理判断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课前预习,重熟悉内容。对于高段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仅是解决字词的问题,更是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思考脉络,启动内在语言动力。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课间学习,重思维表达。思维发展是语文学科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之一,语文学习与其实同步前进的。语言的丰富性、深度性与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也是互相对应的。应承以上两项素养形成的目标要求,在学习文本后的作业设计尤其要精细和精准。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根据故事中的信息,尽量设计一些思维推理判断类型的作业。如“小女孩卖火柴是为了什么?”“小女孩最后的结局是积极还是消极?”再比如《司马光》一课时后,司马光能及时救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请你至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生思考梳理后,能表达司马光能将同伴救出,其一:遇事冷静;其二:善于观察周围环境;其三:求异思维方式:人掉到水里,水离开人也可以得救。
3.课后巩固,重体验共感。文本故事总是能启动读者的情绪情感神经,但如果将教学只是停留在故事里,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体验就不可能完整。如果在课后的作业里,加进一些自由联想,故事创编,不仅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得以实现,而且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后作业留下问题:“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类似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写作契机,促进书面语言运用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写作训练。为了让写作的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对象,如动物、自然景物等,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详细描述。通过观察和描述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形态,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次第三单元写作是“学写观察日记”。笔者给班级里的学生发了有着各种颜色的“菌菇包”,请学生回家水培,并持续观察记录生长过程。记录的方式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图画、还可以是文字。待菌菇完全生长后,请学生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绘本”“记叙文”“童话故事”“诗歌”等不同文体把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表现出来。学生因为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有真实的数据记录,都兴致勃勃,语言运用也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或一个情境,驱动学生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比如班级突发同学纠纷,足球赛输了,篮球赛赢了等等,通过即兴的短文写作可以使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使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另外,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些情感真实的短文或日记,使学生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写作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跨学科融合,以整体性思维构建
作业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而将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各学科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增强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秋天》学完后和科学课《树叶》可以一起进行设计作业:科学课认识了各种树的树叶,于是可以这样练习句式:
秋天来了,(梧桐树叶)黄了。
秋天来了,(枫叶)红了。
秋天来了,(桂花树叶)还是绿的。
口语交际《小兔子运南瓜》一课的课前准备可以布置查资料:什么形状的物体运动是最快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运用了这种形状来运动?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个作业很有兴趣,查阅很多资料,通过视频和家长带领观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在上口语交际课时,精准地表达了“小兔子”的思考过程。
通过将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自然景物相关的题目,使学生去观察、感悟并进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将作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需要教师对本年段的学科有整体意识,再进行巧妙安排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作业,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同时也真正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学习之本。
在完成各项课后作业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动态反馈。反馈不仅仅是对作业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精准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增强其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素养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业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创新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涓.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24, (01): 8-9.
[2]李文慧.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J]. 学园, 2023, 16 (35): 38-40.
[3]钱燕萍.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3, (14): 21-23.
[4]张锐. 基于立人视角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途径析谈 [J]. 考试周刊, 2023, (07):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