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京剧课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4-06-18 16:21陈玲玲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诗诗泥板苗苗

陈玲玲

导读: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的国粹之一,其历史文化悠久,既蕴含了各种风格、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形式,又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儿园以项目化学习的新模式开展京剧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长远的价值与意义。其独有的学习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能够促进其综合性能力的发展。将陶塑与京剧文化艺术的进行有效地融合,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与魅力。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融入了各种风格、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形式,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形式,才能让幼儿真正地了解、认知、感受与体验京剧文化的魅力与知识经验?从相关的研究资料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开展京剧课程的形式多以看、学唱、知识输入等传统形式为主,比较单一。

如何才能打破老旧的课程模式,让幼儿能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地了解京剧文化知识?

《幼儿园教育保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和游戏中的经验。”依据其核心理念,我认为采用项目化探究学习的模式开展京剧艺术课程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发展规律,也很好地规避了京剧传统学习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聚焦项目化学习新模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幼儿通过对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索和研究,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和经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其学习的形式是以问题为导向,师生、生生或者亲子共同探究与学习的过程,核心的价值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沙家浜》是现代版京剧经典剧目之一,又称样板戏。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具象地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与人物特征,开展此项京剧活动初期,我们在班级阅读区投放绘本《京剧:沙家浜》,帮助幼儿了解剧目故事的背景和情节,感受京剧的表演艺术形式。《智斗》是绘本中经典的剧目桥段,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幼儿对趣味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开展京剧表演活动的欲望。

《评估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发现与支持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当幼儿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时,我们要耐心倾听、梳理与总结,并提出发展性的建议。

如何才能精彩地演绎经典剧目?

结合核心问题,鼓励幼儿以集体分享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话题讨论。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倾听幼儿的声音,适时提取关键的话题信息,鼓励并支持幼儿有效地开展京剧表演的项目化探究活动。

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幼儿核心问题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演出?二是演出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三是道具用什么制作?做些什么?

通过多次集体与小组讨论,最终决定以项目化小组的分工方式进行探究。幼儿依据不同工作领域特点与自身的兴趣导向,进行了自主分工,如道具组、宣传组、表演组、建构组、舞美组等。分工完成后,深层次的项目化探究工作正式开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探讨,共同学习,获得了综合性的发展。

二、以剧目为主调,陶塑为支架,在实践与运用中促进幼儿的综合性发展

道具组利用彩纸、超轻黏土、树枝、陶泥等多种低结构的材料制作出了形态各异、趣味生动的舞美道具。在制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不同材料的差异性与可塑性。

建构组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材质的建构材料进行舞台布景搭建,并根据剧目的故事的情节需求建构出多功能多形态的景观建筑群。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团结协作力以及建构技能。

在探究的布景道具的项目活动中,道具组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探究与反复实践。经过多次尝试,幼儿发现了陶泥这一材料的多元性与可塑性,非常适合用于舞台景观造景。在多次讨论后,他们最终决定采用陶泥作为主要材料来进行景观塑造。

陶塑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传统文化艺术,它运用了塑、捏、推、贴、刻、画等多种技艺进行塑形,非常考验操作者的综合能力。

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形象地了解陶泥的特性与塑造技巧,我在泥工区投放了传统文化主题绘本《瓷器》,借助绘本中趣味的故事解读,让幼儿更加具象地感触与理解陶塑的奥秘。

道具组通过独立制作、亲子合作以及同伴协作的方式制作出了主要人物、八仙桌、长凳、大树、七星灶、茶壶茶杯等景观布景道具。

陶塑“春来茶馆”是道具组的一个重点项目,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与考验,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他们会如何在逆境中突破难题,“春来茶馆”项目是否成功,我们一起从下面案例故事寻找答案。

(一)故事缘起

道具组经过商讨,计划采用陶泥塑造“春来茶馆”。

幼儿心目中的春来茶馆是什么样呢?

“春来茶馆要大一些,可以让许多人住。”苗苗提议。

“做春来茶馆先要做它的墙,做‘工字形。”诗诗提出想法。

“你是怎么想到的?”我好奇地问。

“我在小区里面看到的,建房子的时候下面放两个,上面放一个。”诗诗回答。

凡凡说:“屋顶要做翘脚的屋顶,屋顶可以做梯形。”

“屋顶上面可以做瓦片,瓦片可以做成彩虹的形状。一个瓦片抓着一个瓦片,这样就不会滑走。”苗苗说。

《评估指南》中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经验。通过倾听与交流,我们发现道具组的几名成员对如何塑造茶馆的主体构造与捏塑的顺序有初步的规划,在交流的过程中分别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捏塑墙体、屋顶的初步方案。在倾听幼儿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诗诗对如何“砌墙”这一问题提出的“工”字垒砌法十分出彩,超出了我的预期。她结合经验提出的策略充分考虑到了立体架构思维的核心元素,可见立体空间概念非常强。在此过程中,我以倾听者的身份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商议,提出想法与疑问,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为幼儿创设可以实践验证的机会与条件,支持他们将“理想”变为“现实”。

(二)具体环节

1.制作墙体

幼儿将捏塑的工作进行了分工,凡凡和苗苗负责拿工具,诗诗和楠楠负责装水。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泥塑工作正式开始。

根据讨论的方案计划,先要制作墙体。有着砌墙经验的诗诗负责刷浆堆垒,其他几名组员负责制作砖块。

苗苗、楠楠、凡凡先将泥块搓成方形,再交给诗诗砌墙。诗诗再将砖块以“工”字形垒砌法一层一层刷浆垒高。

“我们先做30个。”苗苗边做边说。

当垒砌到三层时,墙体突然出现了倾斜的情况,怎么办呢?

凡凡说:“砖头没有摆整齐。”

苗苗说:“砖头粘合不紧。”

楠楠说:“我们要不要把砖块做得大一些,宽一些,才能站得更稳些。”

经过商讨,砖块制作组结合问题将泥块的大小进行了调试,并在砖块间加刷了多层泥浆。经过反复调整,墙体倾斜问题解决,茶馆的主体墙也初步完成。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幼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遭遇了第一个问题“墙体倾斜”,面对问题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放弃,而是以积极的情绪情感态度去观察、发现、分析、推理与总结,最终解决问题。幼儿相互协作,结合彼此的想法与建议进行调试。从行为与语言表现上,可以发现几位幼儿的思维活跃、逻辑性强,分工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突出,这些恰恰是项目化工作成功进展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2.制作屋顶

墙体基本完工,开始做屋顶啦!

实践中,幼儿摒弃了原有的方案,将原计划的梯形屋顶改造成了三角屋顶,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搭帐篷经验原理,计划用两块泥板组合,做成翘脚的三角形屋顶。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制作小组成员的认可。

小组成员选用白陶泥做屋顶顶板。先将陶泥搓圆、擀压成泥板,再用泥工刀将泥板切割成长方形。待完成后,将泥板进行组合,可是第一次的组合不太理想,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会立不起来?”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诗诗说:“泥板太软,立不起来,放在一起总是倒。”

苗苗说:“我们可以拿个球支撑一下。”可是在尝试后,发现还是不行。

“我们可以用树枝,像搭帐篷一样帮它站起来。”凡凡提议。

此话一出,苗苗、诗诗、楠楠立即行动,从美工区取来了树枝、木棍以及雪糕棒等材料。

诗诗将树枝交叉,架在墙体两侧,进行尝试,发现不可行。苗苗又拿起树枝将它压在放在泥板上,发现树枝比泥板长,粘不住,依然不可行。

几分钟后,苗苗发现了雪糕棒,并试着将三根雪糕棒由左往右依次平放在泥板上,用力按压,在尝试拿起时却发现泥块会从木棒上掉下来。

“哎!我想到了,我们可以用陶泥贴在雪糕棒上,将它扣在里面。”一个灵机一动的想法驱使苗苗开始了第三次尝试。

凡凡也顺势加入,协助苗苗进行实验。苗苗将搓好的泥条封扣在雪糕棒上,将雪糕棒固定在泥板与泥条之间。一顿操作后,苗苗再一次拿起,实验成功。

屋顶泥板的塑造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抓住了生活中搭帐篷的经验原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建构尝试,最终却因陶泥的特殊性而屡遭失败。在这样的逆境中,幼儿想出了多种实验方案:圆球、树枝以及雪糕棒。当发现雪糕棒与泥土无法粘合的难题,幼儿共同探讨、尝试、实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在尝试、反思、再尝试、再反思中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与尝试、乐于想象与创造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获得的宝贵经验对后期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3.粘合屋顶

泥板完成后,幼儿开始对接组合。可是,衔接时发现两块泥板总是分离。

苗苗与凡凡进行了一番商议,最终决定两人配合,一人负责固定一人负责粘合,在默契配合下支撑顶板粘合完成。

4.铺设瓦片

瓦片铺设如何铺设,幼儿进行了过程性讨论。

“我看到,我们家附近有个老房子,她上面的瓦是一个接一个的,一个盖在一个上面。”诗诗说。

“一个屋顶是斜的,会不会滑下来。”楠楠提出疑问。

“不会!瓦片盖瓦片就像手拉手一样,不会掉。”幼儿决定试一试。

他们两两配合,一人做瓦片一人组装,在相互配合与不断调试中,完成了瓦片组装。

正当他们准备庆祝时,凡凡发现春来茶馆的墙体下没有地板。

苗苗说:“春来茶馆没有地板,阿庆嫂也不好招待客人呀!”这一问题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经过小组配合,地板制作完成,墙体与地板也随即组合成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烧制、组装,道具项目组制作的“春来茶馆”微舞台正式完工。

三、实践中反思,探究中成长

“春来茶馆”是京剧经典剧目《沙家浜》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元素。在前期的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尝试用超轻黏土、折纸、毛根拼插、积木建构等方式塑造不同道具,感受到了不同材料的差异性。陶塑制作“春来茶馆”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陶塑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技艺,考验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如手部动作的灵活性、空间立体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

在塑造“春来茶馆”的过程中,我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倾听他们的设计方案到支持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全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幼儿遭遇难题时,做到不干预、不打扰,耐心观察与倾听,让幼儿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道具组虽然屡遭失败,却不气馁,而是不断尝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经验。这一过程让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会将获得的经验运用于未来新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京剧艺术与陶塑艺术的有效融合,让幼儿在项目化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互通性,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陶塑艺术的支持,让京剧探究课程更具多元性与趣味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项目化学习模式有效解决京剧传统学习难题。幼儿在感受京剧、探究京剧、喜爱京剧、传承京剧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有效的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真实需求。只有倾听幼儿,相信幼儿才能走进幼儿,找到适合幼儿的学习模式。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与空间,最大限度理解与支持他们的探究与学习、想象与创造,相信他们一定会收获最大的惊喜。

猜你喜欢
诗诗泥板苗苗
《重拾》
阿马尔那泥板的涅槃重生之旅
拍块泥板做浮雕
泥板的叠加、拼合、包裹与刻线
浅谈泥板成型工艺在陶艺创作实践中的思考
和合痣
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是童话
爱帮忙的蜡烛
My Dream
顺利相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