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童话类文本教学重构

2024-06-18 14:01魏雪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核心素养

魏雪

[摘 要]童话故事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童话类文本,尤其是第一、第二学段。在教学童话类文本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紧扣语言特质,历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要依托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童话情感;要紧扣文体特质,引导学生掌握童话知识;要聚焦人物形象,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要彰显范例效能,历练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童话类文本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童话类文本;核心素养;直觉思维;创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3-0035-03

童话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对童话类文本的教学,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的目标,揭示童话类文本想象性、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元素,重新建构童话教学的全新意义,彰显童话类文本的育人价值。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紧扣语言特质,在诵读感知中培养语言直觉

语文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童话作为小学阶段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文体,如何才能紧扣它的语言特质,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就需要从童话的文体特点入手展开教学。

究竟什么是童话?一言以蔽之,即“儿童之话”。童话既是儿童的故事,也是儿童的语言,是基于儿童的思维方式、认知情感、内在需要,以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展现故事内容的文体。学生之所以喜欢阅读童话,主要就在于童话的语言与故事内容都贴近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具有极强的亲近感。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童话文本的这一特质,彰显其独特的语言效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

首先,要强化对童话的诵读。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童话类文本,语言直觉的训练就要从诵读这一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开始。童话是典型的叙事性文本,语言节奏感强、形象生动,不仅极具生活气息,而且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诵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为了营造紧张惊险的氛围,作者用短促的句式来表达,形象鲜明。教学时,对关键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重音以及节奏等,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

其次,要品味童话的语气。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容易被儿童接受喜欢。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基于童话情节描写人物,关注人物情感的变化与呈现。这里的语气,是文本言语形式所裹挟的情感意蕴,是透过文本语言的外显之意,是学生体会童话趣味性的重要载体。还是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篇童话故事的对话极具特点。在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之前、之时以及被救之后,人物对话的语气不尽相同,分别呈现出悠闲、紧张害怕、如释重负等不同状态。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不同的心态,才能对故事、人物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要体悟童话的言语情趣。童话类文本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童真童趣,这是儿童对童话类文本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在教学童话类文本时,教师不能舍弃这一方面的内容,否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机械、生硬的泥潭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而且影响学生对童话阅读的兴趣。童话之所以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语言的趣味性。教师要抓住这一语言特质,将其作为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资源。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反复性故事结构。相同的故事结构不仅没有机械重复之感,反而有一种别具生趣的独特韵味。

二、依托故事情境,在角色体验中体悟童话情感

语文新课标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而立德树人的过程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鲜活可感的情境,引领学生以角色体验的方式浸润其中,体验故事的丰富情感,在顺其自然中达成教学目标。

优秀的童话类文本不仅是讲述故事,而且饱含真实细腻的情感、为人处世的智慧等,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因素融入学生的生命意识之中,能凸显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童话故事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物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彰显童话故事的育人价值。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选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选择了典型的人物,将故事设定在典型的场景(圣诞前的平安夜)和典型的地点(繁华的街道)中,借助鲜明而巨大的反差,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极具冲击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悲悯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环境,深度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画面,感受小女孩生命的悲惨,还要鼓励学生借助童话故事描绘的社会环境,将自己变成小女孩,穿越时空,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等。这样,使学生从一个客观的阅读者转变成一个深入其中的对话者。比如,看着繁华的街道、可口的美食、温暖的餐厅,小女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当她每一次擦亮火柴之后,看到了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后,心里又会说些什么?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另外一种角色进入文本,深化学生对童话故事、童话人物的理解。“假如自己就是饭店里正和家人享受着烤鸭的小朋友,目睹橱窗外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场景?假如你是街道上乘坐马车的富贵人家,你会买小女孩的火柴吗?她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转换角色的想象,学生不仅将思维聚焦在文本内容中,而且在明确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丰富内在的情感体验,产生丰硕的阅读成果。

童话故事本身所表达的内涵,作者都不会和盘托出,而是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呈现出来。这就契合儿童阅读童话类文本的内在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遵循童话文本创作的规律,以童话的方式、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揣摩人物的所思所想,走进人物、走进童话,真正解构童话的内涵,建构对童话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紧扣文体特质,在对比辨析中掌握童话知识

不同的文章体裁有着不同的表达原则,自然也就蕴藏着不同的语文知识。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提及语文知识,怕陷入机械灌输的泥潭。事实上,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以及语文课程结构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将丰富的教学内容锁定在一个相对具有辐射性和统整性的核心知识上,这就是所谓的“大概念”。因此,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合理地聚焦语文知识,同时更要借助关键性知识,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语文知识是能力生长、素养形成的基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要求。童话文本之所以被学生喜爱,与其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这一文体所蕴藏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局限在“这一篇”童话文本上,而要通过类群文本的阅读,逐步触及童话里蕴藏的知识,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况下把握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还是以科普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为例进行说明。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主要描写了一次惊险的遭遇,作者为什么用‘旅行一词呢?题目改为‘红头遇险记可以吗?”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不仅要重新梳理童话故事所呈现的内容以及情感脉络,同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更深入地理解“旅行”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隐喻性表达,对科普童话形成基本的认知。它将一些常识性科学知识,通过鲜活可感的故事,用童话主人公的经历展现出来,体现了鲜明的指向性和童话的趣味性,便于儿童轻松而自由地理解、积累科学知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题目,利用“真实经历”和“旅行”在内容维度与情感色彩上的巨大差异,对科普性童话知识进行提炼,便于学生在后续阅读过程中能够随时调配积累的知识,展开深入的阅读活动。

四、聚焦人物形象,在关联生活中丰富内涵意义

童话创作非常注重联想。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塑造了很多经典的童话形象,这就给童话类文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且有价值的资源。很多童话具有鲜明的拟人色彩和超人类特质,这些都是作者大胆丰富联想所形成的表达成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童话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具体言行,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关联,或通过有梯度的问题,或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完成对文本的感悟,这样能彰显童话文本的育人效能。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选了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经典童话《巨人的花园》一文。故事中的巨人,从一个原本自私、凶狠的恶人转变成为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心地善良的人。教学这篇童话故事时,除了引导学生梳理并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轨迹,还要将学生对童话理解的触角伸向更深处、更广处。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述故事情节的变化时,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花园景色的变化?你如何看待与评价巨人后来的表现?比如亲吻了小男孩、与孩子们一起在自己的花园内玩耍……”很显然,第一个问题,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借助侧面烘托的方法,反映巨人认知的转变;第二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评价和审视,用自己的经验、知识等来评判巨人言行背后的思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童话的内涵和人物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五、彰显范例效能,在层级任务下历练创意表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说明,关注语言表达是语文课程恒久不变的主题。同时,语文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分三个层面设置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创作文学作品。从这个维度来看,教学童话类文本,教师要着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标准,助力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宇宙的另一边》一文,展现了宇宙另一边与真实生活完全颠倒的独特世界,让学生在轻松阅读、会心一笑的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作为一篇童话文本,课文充满丰富的想象,表达的视角新奇而独特。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设置两个层级任务:第一个层级任务,故事中“宇宙的另一边”究竟藏着哪些秘密?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与同学们交流。第二个层级任务,沿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着怎样的秘密?比一比,看看谁的想法更加奇妙。这两个层级任务,从关注和学习作者的创意表达到开展自己的创意表达,是根据童话文本联想丰富、表达自由的特点设计的,彰显了童话文本的范例作用,为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为学生提供创意性表达的契机和平台,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童话类文本的独特性,注定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教学童话类文本时,教师要根据童话类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理解童话、解构内容,助力学生言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建新.童话教学:激活儿童想象力的“五重奏”[J].教书育人,2022(34):63-65.

[2] 俞秀美.把握特征 发掘价值 凸显重点:谈童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1(22):29-30.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核心素养
直觉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培养及应用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代铜版画创作过程中灵感思维对其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