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2024-06-18 13:51崔发展黄荣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崔发展 黄荣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天下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3016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1]天下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古人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朴素而美好的遐思,呈现出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世界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传统天下观中的核心要素,在其世界眼光、整体关怀、交往之道与发展理念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意涵与价值。深入挖掘阐释二者关系,对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传统天下

观中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之理想,涵养出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大同”承载着中国古人对人类生存秩序的终极表达,亦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是儒家大同思想的纲领性论述。“天下”则是先秦诸子百家及史学著述中的高频词汇,如儒家的“天下一家”,道家的“利天下为之”,法家的“为天下治天下”,墨家的“一同天下之义”等。大体讲,“天下”相当于当今的“世界”之义,而“天下观”是一种涵盖了地理范围、社会心理和世界运行规则的“世界观”,一种道义的、精神的、理想的世界主义。当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现代化发展难题,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天下观中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之理想,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写入自己的章程,以胸怀天下的责任和担当探索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对大同思想的传承使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邻里之情,一贯坚持亲仁善邻,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思想,从周边国家开始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3]的全方位外交布局。习近平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4]中国共产党基于“天下”视角,用“亲、诚、惠、容”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理念,将国际关系提升到情感的高度,以“情”来粘合、塑造各国在利益、责任和命运三方面的共同体意识。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亲和谦逊之仪态,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不因国家大小、国力强弱而区别对待他国,从正面展示中国的善意和诚意。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秉持诚实守信之品德,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与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构建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再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互惠互利之原则,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对周边国家进行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寻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开放包容之心胸,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促进不同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并以“达则兼善天下”的心胸为沿线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实现沿线经济的平衡、复苏和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对天下理念的传承使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怀揣仁德慈善之心,素有“德不孤,必有邻”的说法。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共商精神、“上下同欲者胜”的共建理念和“同天下之利”的共享情怀,为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供了思想支撑。具体来看,“共商”即共同商量。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5]中国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在自身参与的合作事务中的意愿和发言权,不论各国大小、强弱、贫富,皆遵循平等原则,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通过双边或多边沟通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战略契合点与利益交汇点。“共建”即共同建设。当前的全球治理面临着世界各国参与不足的困境,旧的国际秩序无法应对和解决新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国勇担大国责任,倡议各国参与到建设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事务中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吸引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形成各国现代化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共享”即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指出:“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6]中国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链接起来,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市场和机会,是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伟大实践,显示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宽广胸怀。

对世界精神的传承使中国式现代化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共同体精神。《管子·九守》有言:“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也就是说,从天下的角度看天下、听天下、忧天下,则天下事尽在眼中、耳中、心中。在赵汀阳看来,世界秩序有帝国传统和天下传统两种,“帝国传统是霸权体系,意味着向外辐射力,向外征服或向外扩展而单边支配世界;天下传统是共享体系,意味着内卷向心力,向内汇合纳人而生成共享世界。”[7]从短中期看,帝国主义的霸权体系借助资本的强大力量统治了世界,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看,中国历史上曾是“内含天下”的国家,这种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天下体系对于构建未来世界秩序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其逻辑演绎到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体现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共同体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8]21当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现代化发展难题,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天下观中“与子同德、与子共赢”的互信共赢精神,从空间、性质等维度对传统天下观中的“华夷之辩”形成超越性的诠释与实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而持续发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实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之理想的生动实践。

二、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传统天下

观中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之理念,

承继着休戚与共的整体关怀张载认为,宇宙万物皆因气化而有生,禀同气而成性。这就表明,人与万物生而平等,生态道德由此也被提升至人际道德的层面。践行“民胞物与”理念的最佳状态则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类通过体察天地之心生发出敬畏、感恩和仁爱的情感,并派生出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共荣的整体关怀。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如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等弊病,导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族群关系的异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重振爱民惜生的整体精神,重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这就可以从“天下”理念中汲取思想智慧。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天下观中的民本思想、人类情怀和整体意识,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22的重要论断,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作为其本质和结果的“现代性”更为丰富科学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天下”观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贾谊集·大政》有“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之论,《尚书·五子之歌》中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体现了人民作为国之根本而理应被重视的思想观念,内嵌着增进人民福祉的目标追求,浸润着推进实现人民富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归,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向前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210;以“什么是人民幸福,如何实现人民幸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坚持科学发展以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落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不断追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0]的社会理想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天下”观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怀。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道:“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1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国大党,不仅在于体量和体系,更在于胸襟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标识性话语,建立在对世界人民的一种朴素情感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民胞物与的人类情怀。中国共产党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根本,在“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12]的同时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使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世界人民。例如,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向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新冠疫苗和大量医疗卫生物资,为世界各国跨过疫情阴霾、重振人民信心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天下大爱。再如,中国脱贫事业的完成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七成,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同时也是世界现代化的成就,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为人类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成功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后发式爆发所产生的巨大“外溢”效应,随着全球性合作交流辐射到世界各国,为改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贡献了中国力量,为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天下”观中所主张的整体意识。从人类整体角度看,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兼爱”精神,强调人们要不分亲疏远近地相爱,将天下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当今部分国家耽于自身利益及价值观念之争,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走向分化、对抗甚至分裂的道路。这些问题不能依靠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独自解决,而是需要运用整体观念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继承天下理念中的整体意识,针对以私废公的虚假共同体,从风险共担、发展共生、利益共赢角度深化对全人类命运与共事实的认同,弥合被异化和分裂的群体与个体、公共与私人、共同与特殊之间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天”主要指自然之天,是世间万物生与存的载体,但并不意味着人类要消极被动地顺应天道。相反,人要在尊重天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不断和谐。当今世界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各国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理念,携手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才能达到世界范围内的“天人合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意义上讲一体同类,心怀天下苍生,把人间大爱传递和扩展到广泛的人际和物类,以“大其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传统天下

观中讲信修睦、和而不同之诉求,

激发出求同存异的对话意识《礼记》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将“诚信”“和睦”作为选任贤能的关键标准,强调的是个人层面的修身养德之法。延伸至国际关系中,也是国与国间的相交相处之道。“诚信”是国与国交往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的“天下”秩序的关键,正如《管子》所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和而不同”既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当今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绳。随着中国重返世界舞台,我们就注重从天下视角反思现有的世界文明秩序,重新思考和厘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8]23。这种“天下”情怀勘破了经济利益所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共同体”的虚假性质,从而也就超越了西方狭隘的“文明冲突论”[13]。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天下观中讲信修睦之品格。中国古人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以诚促信、以信促和,才能达到天下和合的理想状态。一直以来,由于部分国家以本国利益为中心,不顾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采取差异化对待,使得国际竞争中的摩擦逐渐加大,地缘博弈色彩逐渐加重,信任危机、信任赤字频频出现。同时,二战以来建立起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未有效地解决和平与安全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当前正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环境中,世界格局的动荡激化和全球经济的持续下行激化了各种隐藏矛盾,为全球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考验。针对上述困境,中国共产党继承传统天下观中讲信修睦之品格,坚持诚实守信、以和为贵的对外交往准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的“讲信”品格,将以诚相待、讲求信义作为对外交往的首要前提,致力于改造以不平等交往为核心的国际诚信旧秩序;二是发扬中国传统的“修睦”精神,将协和万邦作为对外交往之理想状态。2022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联合起来,以增信释疑为着力点,致力于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构建安全共同体,从而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大国尤其要做出表率,带头讲平等、讲合作、讲诚信、讲法治,展现大国的样子。”[14]6同时,也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4]7。这些论述,无不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讲信修睦的鲜明品格,展现了我们党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天下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天下观中和而不同之诉求。“和而不同”是传统天下观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古人处理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思想结晶。《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表明包含差异的和谐之道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黄帝内经》中的“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表明古人已经具备“求同存异”的鲜明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当今处理国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从政治交往的角度看,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为谋求资本的最大范围流动和增殖,以武力征服、经济捆绑、文化渗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迫使其他国家向资本妥协,被动成为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员,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体量不断扩张。这种视经济利益为唯一追求的共同体,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久运行增加砝码,为资产阶级的长期统治保驾护航。因此,西方式现代化开创的现代形态,只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虚假共同体”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将传统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理念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以“国家-国家”的共同体形式确立现代国家交往准则,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妥善处理国际分歧和矛盾,推动人类社会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交往理念。其次,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统治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文明冲突的深刻根源和真正本质,“经济正义”的资本逻辑演绎出的必然是“文明冲突”的结论。“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是世界主要文明间的摩擦将会成为未来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源,战争与冲突缘于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无限扩大。这种观点过于强调文化认同,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维模功能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需求,容易导向文明优劣心理和文明征服行径,从而走向“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也就无法真正完成解决文明冲突、建立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天下观中的“贵和尚中”理念,将传统“和”文化所包含的和平、包容、开明、开放等多重内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天下和合的大同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构建文明共同体[15]。这一倡议汲取了传统天下观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又寻求各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既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也实现了文明多元化与文明共通性的统一,彰显出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天下”性质,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传统

天下观中义利相兼、天下归仁之

追求,顺应各民族和平发展的希冀义利之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议题,“义”是历朝历代士大夫们既追求自我超越、又追求群体稳定的重要特质,“利”被看作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自发的人性。义利相兼、以义生利是对传统义利观的集中表达,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行为规范,兴天下利、利济苍生也因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儒家的“仁”是中国文化的至高价值范式。《孟子·尽心下》中有“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说法,表明孟子将“人”和“仁”看作一致,二者相互贯通、互为规定。“仁”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必然地、直接地具现于人格行为中,是一种对人自身以及周边的超越,由爱自己、爱亲邻、爱人类,乃至宇宙,成为有普及性的仁爱,最大限度地实现某种仁道。中国共产党将传统天下观中的“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提出“坚持胸怀天下”[8]21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赋予了“天下归仁”以当代价值。

兴天下利、利济苍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中国传统天下观推崇共生共存共荣的互利关系,认为“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16]。中华民族善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兼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义利观,将“义”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视“利”为必要补充。习近平在2019年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17]这一倡议丰富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之“天下观”的生动写照。在202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发展共同体,倡导各国“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9]275。倡议中所提出的坚持发展优先与坚持普惠包容体现了传统天下观中“义利合一”的理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理念。首先,坚持发展优先是兴天下利的核心要义。发展优先并不是为了发展而弃道义于不顾,而是将“义”作为平衡和实现各国利益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动多边发展合作增进世界人民福祉,形成“以义生利”的和谐局面,实现最大的世界道义。中国共产党基于“天下”的视野,以“兴天下之同利”的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场域中,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的康庄大道。其次,坚持普惠包容是利济苍生的同义表达。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天下观的包容精神和利济苍生的善念,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居于世界前列,在尊重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解决国家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将这一伟大探索的经验和成果惠及世界,使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形成“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背”的互利共生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利益至上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而且壮大和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和平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对于世界现代化的推进具有独特的示范价值和引领作用。

为仁由己、天下归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作为一种天下秩序,是一种由个体出发形成的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向宇宙的延伸和扩张,是中国古人孜孜以求的道德至高境界。为人者秉持仁爱之心,自发自主地怜悯、同情、关爱他人他物,追求群己和谐的社会理想状态;为政者恪守仁政之道,将“仁”视为政治理想,追求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统一。这一理念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境界特征高度契合,“天下归仁”也因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追求。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仁”的内涵,将其视为与世界对话的纽带。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仁学的属性在于显现一种互联共生的社会关系。从世界范围内看,当今人类面临着气候环境恶劣、宗教种族对抗、意识形态互殴、国际利益冲突等世界性难题,其实质是互联共生关系的扭曲和破裂。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9]304中国共产党正视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事实,以“除天下之同害”的担当积极推动建设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对话协商平台,为国际关系注入仁爱的情感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提出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仁学精神,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延伸了“仁”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归仁”。中国共产党肩负胸怀天下的大党担当,充分发挥政党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力量,主动发起世界性政党对话,携手共行天下大道。2017年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呼吁各国秉持仁爱之心,共建和谐美好的大仁世界;2021年的峰会,以“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为主题,强调国家间的合作应以为本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利益服务为宗旨;2023年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以“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为主题,呼吁各国政党应履行作为现代化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推动力量的责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携手同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的对话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以仁为体、以和为用”的仁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互联共生的国际关系的有效尝试,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天下归仁”的终极追求,顺应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平发展的希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3]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9.

[4]杨洁勉.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9.

[5]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40.

[6]王义桅.“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0.

[7]赵汀阳.天下究竟是什么?——兼回应塞尔瓦托·巴博纳斯的“美式天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7-14.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8.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4]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16]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1.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orldview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CUI Fazhan, HUANG Rongq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Th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China has been shaped by traditional beliefs of world harmony and global benevolence. Concepts such as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the pursuit of faithfulness, harmony amidst differences, justice and benefit, and the value of “benevolence” in the world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modernization efforts. This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s has cultivated a global perspective that emphasizes shared prosperity, dialogue for common ground,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goals. This infus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 into modernization not only highlights Chinas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underscores its role as a responsible major global player.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 worldview; Chinese national modern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董兴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恕道现代转化的具体路径研究”(19YJCZH033);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嬗变研究”(SC21ZDYZ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崔发展(1978—),男,河南兰考人,哲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荣琴(1995—),女,四川泸州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传统天下观中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之理想,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之理念,讲信修睦、和而不同之诉求,义利相兼、天下归仁之追求,创造性地激活和转化了中国古代的“天下”传统,涵养出其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休戚与共的整体关怀、求同存异的对话意识与和平发展的目标追求。在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之鲜明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探索注入磅礴的“天下”意蕴,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天下担当。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