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24-06-18 13:21:17马静雯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马静雯

一、何谓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语言的运用,同时也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起到维持社会联系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最终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必要性

1.工具性

(1)对工具性的错误认识

在古代科举制的“学而优则仕”影响下,人们把语文作为出仕为官,通往上流社会的垫脚石。在如今应试教育和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注重实证性和科技化。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单一强调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训练,用科学知识的观念来看待语文,语文逐渐变为具有功利色彩以及重知识轻能力,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对文本没有整体理解和个性解读缺乏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工具性”早已变成了“功利性”,其内容被误解和歪曲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

(2)工具性的重要性

语文是个体和社会都离不开的工具。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从而掌握了语言的运用,在学会使用语言后,思维也就有了工具,通过语言能的提升可以是思维变得清晰缜密,所以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其次,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中介,通过交流人们可以相互理解,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最后,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虽然现在社会愈加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语文的工具性仍然不能不重视,语文学科首要的、基本的目标还是语文的能力,所以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作用。语文能力又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这是立足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大的考试系统下,应试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短期内难以扫除,我国基础教育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原因存在着不平衡性,同时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工具性”在此阶段是比较适合于教师的把握和操作。

2.人文性

(1)人文性的缺失和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有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语文教材的选文陈旧,没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缺少美文和经典范文,忽视文选的文化气息,重知识轻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另一种是语文教材的编排和选文过于强调人文性,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情感的体验,价值追求和审美鉴赏上,往往将语文课上偏,比如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常常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从而使文本的解读过于开放随意,学生的解读散乱不全面,学习效率底。

(2)人文性的重要性

语文的人文特质使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核心是在“人”,包括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传授,而是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语文学习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语文学科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用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此外,在人文性的教育和熏陶下,语文的学习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同时,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转换,树立教师民主开放、充满人文情怀的形象,有利于形成轻松和谐洋溢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相互促进与成长。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的来所,语言相当于工具性,思想相当于人文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语文的工具性是其外在的形式而人文性则是内在的思想内容,它们本是“一张皮”。因此,语文课程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和文字,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人们的情、意、理、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工具性不能代替人文性,人文性也不能取代工具性,如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首先,先从感悟人文内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同时推进语文形式的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先从内容入手把握形式,再用形式去推进对课文的学习和探讨。教师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感悟进行文本的解读,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开始探讨分析语言的运用,比如抒情的方法,描写的特点,语言的特色等,并且对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其次,从语文形式的学习开始,并开展文本的研读,在研读过程中慢慢融入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语文形式是思想和感情的外在表现。假如忽视语文的形式,只谈人文,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同样,如果不顾具体的内容,单单只进行语文形式的分析和探讨,就是语文缺失了内容与灵魂。

最后,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中发展人文之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依据文本的主题,综合全面的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倾听和多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拓宽眼界陶冶身心。“说”和“写”属于语言输出,是进行交流与表达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合理的组织语言表达心中所思和所想,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自觉的进行了情感的交融碰撞和表达。

总的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渗透在语文课程的文本内容,而且也影响着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动态性、吸引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全面和丰富,才能发挥语文对学生美的启迪和情感熏陶,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最大化的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