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4-06-18 11:51蒋依岑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节奏新课标劳动

蒋依岑

导读: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不再仅局限于传统音乐技能的讲解,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本文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分析了音乐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实践路径。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把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还提到了两者融合时应引起关注的重点,期望为小学开展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和贯彻,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是更严峻的挑战,其中也暗藏机遇。传统音乐教学把重心放在音乐技巧的培训和音乐知识的讲解上,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的跨学科融合问题。目前,劳动教育是树立学生劳动理念、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手段,把劳动教育和音乐教育相融合在未来小学教育中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音乐和劳动是文化的两大重要构成,一直以来彼此渗透、互为影响。音乐可以抒发人类情感,调动人们劳动的热情,劳动则可以为音乐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所以,两者结合既是对音乐教育内涵的丰富,也是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是事半功倍的好事。本文期望采用实践探究的方法,分析并总结小学音乐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在小学时期身心快速发展,其认知水平、情感价值及行为习惯都还处于未成形的状态,音乐和劳动教育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致力于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鉴赏音乐、演唱音乐,学生能够切实体会音乐的魅力,对生活产生自然而然的热爱,自愿追求美、寻找美。通过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大大提升。参与劳动后,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劳动的艰辛,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把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手段。学生可以跟随音乐的节拍和旋律,表达劳动感受。

(二)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把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彼此融合,创新了更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法。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劳动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包括节奏拍击、自制乐器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对乐曲的记忆和感受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有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可以参考音乐教学的模式,用乐曲创作、音乐表演等方法展示劳动的成果,引起学生的荣誉感和价值感。这样的融合式教育使得学生更容易沉浸在学习中,专注力和创造力获得提升,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除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将来长期的发展与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传扬优秀文化,继承劳动精神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将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彼此融合,既能够传扬优秀文化,还能够继承劳动精神。音乐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在学生欣赏学习之后讲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传授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讲解传统的劳动文化,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逐渐形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学生既可以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和歌颂,也可以用劳动的方式感受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融合式的教育解决了学科独立的问题,把各个学科知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同时感受、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魅力和劳动精神的高尚,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对跨学科融合教育了解不够深入。这一问题导致实际音乐教学时,音乐和劳动的融合只是形式主义,缺乏内涵。同时,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劳动元素,导致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适当融合劳动教育。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内涵关联,奠定教育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正确认识音乐和劳动之间的关联,强化理解后把音乐当作劳动教育的媒介,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体会劳动的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教材内容,找到音乐教材中有关劳动的部分。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如数家珍,挑选劳动相关的音乐曲目、实际案例等,如描写劳动场景的歌曲、赞颂劳动者付出的歌曲、凸显劳动者精神品质的歌曲等。通过梳理整合,可以打造紧密关联劳动教育内容的音乐教育体系。此外,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来选择恰当的劳动素材。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使其形成劳动习惯。所以,劳动素材要具有教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劳动观念。举例来说,描绘劳动者劳动场面、歌颂劳动者奉献精神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旋律的魅力,还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光荣感。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丰收之歌》包含大量的劳动教育内容,歌词描述的是劳动者在丰收时节辛勤劳作的喜悦,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能够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快乐,对劳动人民满怀尊重之意,对劳动燃起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结合音乐元素开展劳动教育,分析音乐的节拍、旋律等,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出的劳动节奏感。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心目中的劳动音乐,把对劳动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强化劳动理解。

(二)利用音乐节奏,模仿劳动韵律

小学音乐教育中包含重要的教学部分——节奏训练,这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心,还是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开展劳动活动时巧妙地利用音乐节奏和口号,不仅可以营造积极热烈的劳动氛围,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还可以提高学生劳动效率,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最大化利用音乐的节奏感、协调性和氛围感,把节奏训练和劳动知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借助劳动工具进行节奏训练,引导学生有规律地进行身体律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开展劳动活动时播放节奏有规律且强劲的音乐,拟定朗朗上口的劳动口号,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例如,在接力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丰收之歌》中我们可以出示丰收的场面,让学生观察割麦子、挑麦子、打麦子的动作,用声音模拟节奏音效,用动作模拟劳动场景。

又如,在教授《古典音乐故事绘本——睡美人》时,可以借助故事情节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在这个故事中,公主被纺车刺伤之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睡,王国也随着公主的沉睡而沉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想象,如果王国的公民们有节奏、有目的地展开合作,就能及时发现解救公主和王国的办法。通过举例,学生很快理解了劳动中规律节奏的重要性。节奏让人们更好地协作,使劳动效率大大提升。绘本通常配有大量生动鲜明的插图,用以描绘故事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和劳动相关联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形象和动作,用身体律动来感受劳动的节奏。与此同时,选择符合故事发生背景的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用拍击的方法来跟随节奏变化。开展劳动教育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节奏和口号。例如,大扫除时,教师可以选择节拍强、氛围感热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跟随音乐节奏劳动,在轻松且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劳动任务。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劳动口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提效方法,学生喊口号时动作更容易保持整齐,可以提升劳动速度,提高劳动质量。

(三)丰富教学形式,引入劳动主题

教师需要完善“第一课堂”,在40分钟课堂时间的基础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音乐魅力和劳动的趣味。教师也可以借助社团来拓展“第二课堂”,自从“双减”政策推出,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丰富课外生活,一方面放松身心,另一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将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创建歌颂劳动精神的合唱音乐社团、编写劳动歌谣的作词作曲社团、表演劳动故事的音乐剧社团等。在“第二课堂”的辅助下,学生和音乐、劳动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教师还可以拓展更高一级的“第三课堂”,根据学校环境、学生学习情况开展音乐、劳动融合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土风舞》歌曲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聆听歌曲,通过歌词、旋律、故事情节感受收割粮食的劳动过程。同时,利用教室设计简单的乡村劳动情境,用彩纸裁剪麦田和果树的形态,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描绘的场景,将活动氛围烘托起来。在学生欣赏完《土风舞》歌曲后,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符合音乐韵律的舞蹈动作,跟随音乐起舞,找到音乐中的节拍和旋律的规则,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为了强化音乐和劳动的融合,教师还可以设计“丰收接力赛”一类劳动模拟游戏,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各自手持麦穗、果实等农产品道具,以音乐节奏为引导来传递道具,模拟丰收的画面,发挥创意思维,自主编创音乐或舞蹈,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音乐与劳动的融合理解,提升课堂的魅力及质量。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常用的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邀请多方共同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便于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评价内容也要关注音乐和劳动的结合,既要检查学生理解、应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又要评价劳动表现,如团队合作能力、劳动技能熟练度、音乐表现能力等。只有全面的评价内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音乐和劳动的融合,促进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个体差异不能忽视,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对不足之处提供引导,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外,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发展鼓励效果会更好。一方面,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例如,绘本《给孩子们的音乐课》同时涉及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讲故事时要注意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否大致复述故事情节、是否注意到音乐知识和劳动知识。这样及时的评价方式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参与评价过程,观察并反馈学生是否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和劳动知识实际应用到生活当中,及时和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基于家长的反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和演出,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的优秀成果获得更多的认可。

四、结语

在新课标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不仅转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更推进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落实。音乐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显而易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学生既可以用音乐表达劳动的想法和情感,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提升音乐素养和劳动能力。未来,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跨学科知识整合及应用,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节奏新课标劳动
花有自己的节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热爱劳动
YOUNG·节奏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