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教学的探究

2024-06-18 12:50:52王文玉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王文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是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中职学生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幼教实践,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探索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在此,笔者就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作了一定的教学探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

应围绕幼儿保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课程目标。一是知识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二是能力目标:(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标:(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二、优化教学内容

幼儿保育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综合水平与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幼儿保育专业教师岗位需要,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体系加以创新,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1)汇总整合课程内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教学内容太过分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并在教学中融入实际案例,将案例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2)区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幼儿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与特点、情绪情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也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教育观。同时,帮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保教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讲授时力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学生则是坐在课堂上一味地听,记笔记,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幼儿保育专业的课程改革。(1)教师教授和学生试讲相结合。试讲是体现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教授与学生试讲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模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第二章《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中《遗传论与环境论》这一节在讲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涉及到遗传素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知识,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生动形象地向大家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2)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本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内化,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如在学习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四节《社会交往》中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时,通过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结合学校的见习和实习计划,将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对幼儿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四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节《记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小、中、大班的孩子作为学习对象,通过向幼儿讲述同一个故事《狼和小羊》,尝试让幼儿进行复述,并撰写实验报告,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的了解。

四、创新教学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新型课程教学和评价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体现“全程实践,优势定位”的理念。而学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的成绩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10%)+形成性评价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三部分构成,最终实现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传统的评价主体只有教师一人,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学生评委和自主评价的形式,不仅让课程的评价过程更加客观,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别人,并从评价的结果中让自己不断地调整和提高。(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的评价内容既有说课、试讲、小组汇报等动态考核,又有小论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静态考核。同时,鼓励和提倡教师将考核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要求相结合,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