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路径的多重规划

2024-06-18 07:36:30林玉明
新教育·科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规划小学语文文化

林玉明

【摘要】语文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承担着传输语言文字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功用,将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其中,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定能快速传递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崭新认知,为形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找到文本中的文化因子并以此为切入点,探寻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路径;规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成。语文作为民族语言,其中的语言元素和思想元素异常丰富,其中的文化认知体系更是让语文学科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的引导往往始于语言,终于语言。单纯从语言知识层面出发,开展教学实践,根本无法彰显语文学科价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改变教学认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对语文教学展开多维设计,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为语文规划精准、具体的教学路径。

一、入情入境入心,渲染文化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库,包含诸多文化因子和要素。要想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感知状态,有效的导入极其关键。导入形式多样,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都不能脱离教学的目标和中心点。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教学活动设计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导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手脑心眼,让他们在入情入境入心的状态下,进入崭新学习状态。语文本身具有丰富性、综合性、人文性特点,而小学生的认知是单纯、浅显的,为了在文本和生本之间搭建起桥梁,教师不妨以生动具体的场景作为媒介,找到教与学的对接点。教学实践表明,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探索欲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内驱动力有积极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心理期待,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定能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

课堂导入的入情入境入心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认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生发情感。所以创设情境要遵循教学现实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忽视实效性。学习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母爱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内容。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含蓄内敛的。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进入阅读状态,教师提出疑问并进行视频播放。“每一个母亲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你心里,母亲是什么样的?请从下面的情形中做出选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很快进入感知思考状态。视频中展示的是不同年代母亲的形象,虽然外在容貌在不断变化,但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不变的。在多媒体情境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专注力更加集中,对文本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情感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有效对接学习主题以及学生的需要和情绪,杜绝形式化倾向,确保学生能入情入境。

借助教学载体创设适宜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契合度,促使学生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学习活动中,更能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驱学习动能,为高品质课堂蓄势。教师抓住小学生学习期待,找寻教材中的文化要素,将其与情境相融合。在互融互通中,学生深受触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提升。

二、吟诵经典作品,激活文化因子

读不仅是学生阅读起点的基本功,更是获得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有效手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往往都是从读开始的,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读中整体感知,在感知中培养语感、品味语言,升级思维。读的体现形式众多,朗读、诵读都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知和独特体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读的直观呈现效果不突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读都是在浪费时间,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必要引导学生读。但只要合理引导学生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语文教学,教师要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因子,以吟咏诵读为媒介,激发学生读的欲求,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创造契机。

学生读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声音小、缺乏高低快慢变化、情感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读的效果,教师要从专业性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引导,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吟咏诵读中。学习《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学生极不情愿地进行朗读。显然,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采用示范诵读、多媒体播放等形式,进行朗读展示。学生本身对教师充满崇敬之情,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朗读方法,为此,教师给出具体化的指导,从节奏分析、声调把握等方面切入。教师的指导非常有用,给学生提供了方法指引,学生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词朗读中。在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情感迸发,课堂教学进入崭新阶段。诗歌吟诵,教师的指导非常细致、到位,学生学得非常用心。因为有了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支撑,学生的成长变化非常显著,所以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诵读活动中,课堂学习氛围异常热烈浓郁。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因子,对其展开吟诵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要从丰富性、多样性角度着手,给出不同的吟诵形式,满足学生的感知点,让他们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产生浓厚兴趣,让课堂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中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文本鉴赏剖析,品味文化底蕴

语言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辅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的范畴更宽泛,它需要借助语言进行传播,语言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能够为其提供载体。语文学科蕴含的文化因子往往是以语言文字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要想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切的感知和体验,教师不妨以文本内容为基点,对其展开分析鉴赏,在细读品味中把握语言意蕴,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语言丰富多变,在对语言进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句式、修辞、语气、语体风格等不同视角出发,进行鉴赏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采用多元化的写作形式,既能从知识层面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还能促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抓住语文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鉴赏,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深度思考探究状态。

文本鉴赏剖析有方法技巧可循,教师在采用传统导学形式的同时,还要有更高追求,抓住文本鉴赏规律,对剖析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在充分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切实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学习《少年中国说》,文章句式整齐,语言气势磅礴。教师从诵读着手,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接着教师从内容分析鉴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课文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性,说说你的分析理解。”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析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背景资料缺乏了解,他们的解读自然不够深刻。教师及时展示戊戌变法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对作者以及相关历史有进一步了解。在背景了解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更加全面、精准。分析鉴赏是为学生服务的,文本价值度极高,教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打破了学科边界,在多元融合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文本鉴赏不仅仅要从写作方法技巧的角度出发,还要从情感、文化视角切入,找到生本文本思维对接点。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准确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从更高层级出发,对文本做出深刻解读。文本、生本的有机融合,才会让教学迸发无穷活力,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吸引人的。

四、多重实践探索,感知文化魅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借助趣味化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语文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契合了学科属性,对学生思维认知提升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思维活跃度得到提升,自然能够更好地拓宽文化视野。小学阶段,学生对实践活动情有独钟,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期待,展开活动设计规划,尤其要将活动与文化要素相结合,借助多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更深切的感知和体验,感受学科功用的同时感知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元,经典诵读、故事讲述、课堂演绎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展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接文化探知方向。学习《牛郎织女(一)》,教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演绎活动。“文章内容很丰富,篇幅较长,你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相关内容,创编剧本吗?”学生自然非常愿意。为了创作出最好的剧本,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抓取关键信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课堂教学进入崭新状态。每个小组设计的剧本都有独特性,教师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进行创意设计。很快,演绎活动开始,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小组从服饰装扮上创新,课堂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挖掘。表演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认知是丰富、深刻的。

教师给学生布设角色演绎。独特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成功调动了学生体验主动性。学生在准备阶段就融入了多个创意因子,如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服饰呈现上,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道具展示上。展示环节更是倾尽全力进行表演,获得的学习认知、文化认知也是多方面的。

五、阅读拓展迁移,赓续文化血脉

阅读拓展,符合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是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具有极为广泛的实践空间。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然而教材容量的局限性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灵活,对知识有极强的感知力。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教学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知识迁移中,强化学生多重体验,沉浸到文本核心,让身心受到文化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语文学科素养。进行拓展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教师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只要给学生找几篇好文章,读一读就算是进行了阅读拓展。其实不然,既然是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拓展延伸,所展示的阅读材料就要与教材存在关联性,可以是主题内容上的对接,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延伸。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阅读活动的开展定然涉及文字材料。文本材料只是一个引子,教师不妨从文本内容和主题中寻找切入点,引入相关联的材料,点燃学生阅读欲求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学习《将相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师从历史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进行突破,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阅读。“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鲜活灵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能否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阅读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相关事迹,学生身心受到感染,对人物身上蕴含的崇高品质有了进一步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对历史人物具有极强敏感度,喜欢聆听故事。教师抓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文本阅读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性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知和体验。语文教材容量有限,教学中展开拓展性阅读是必要的。在丰富阅读素材的助推下,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崭新认知。

教师通过阅读拓展活动,深化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外阅读本身就有多重选择,教师综合考量多重因子的影响,统筹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找到了学习的价值,对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把握也更加全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震古烁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收中华文化营养和精髓,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点,展开延伸拓展。任何抛开思想、情感、文化体系的语言教育,都是失败的,定会成为无源之水。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抓住教学引导点和切入点。教学导入环节,创设贴合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入心,渲染浓郁热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吟诵经典作品,调动学生的同时激活文化因子。进行文本鉴赏剖析,在细致分析中品味文化内涵底蕴。对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阅读,也能让知识得到夯实,让文化深入人心,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赓续、传承。

【参考文献】

[1]卢秀芳.融·跨·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三条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2023(22).

[2]单海英.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09).

[3]邹晓萍.高效课堂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

猜你喜欢
规划小学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谁远谁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