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文,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通过实地考察对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工作,随着“四个自信”理论的提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被提到日程上来,农村文化振兴对于我国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蕴含的文化教育思想
毛泽东在农村环境下成长,尊重农民、敬畏农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寻找中国革命力量时,如果说1924年前对工人关注较多的话,那么,1925年后则将目光主要聚焦于农民。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调查之后写出的《报告》一文,文章中包含了大量农村革命运动发展的思想,其中关于文化教育的思想,是毛泽东对农民运动进行深入探索之后得出的新的认识成果。
一、推翻农村封建桎梏,净化农民思想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农村,人们主要受四种权力系统的支配,“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在农村,除了地主阶级这一特权阶级之外,大多数的农民缺乏文化教育,他们常年被地主阶级压迫,因此,地主政权是所有封建政权存在的基础,族权、神权和夫权是依附于地主政权而存在的。
在这四种权力支配下的农村,家族子孙要遵从族长的命令,女子和贫农禁止祠堂吃酒,女子要遵循丈夫的主张,家里死了人要敬神做道场,使农民深受封建神权思想的荼毒。而农村成立农会之后,农民开始与地主阶级做政治斗争,在经过政治斗争推翻地主阶级之后再开始经济斗争,“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在农会的积极领导下,农民开始推翻神权和破除迷信,进而推翻封建神权思想,使人们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二、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农村落后的社会风气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村社会恶习给农民带来的苦果,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充分认识到农村存在的不良习气,将这些社会恶习立规矩禁止或者限制起来,充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特别要注意的是牌、赌、鸦片这三样,对于牌,要求“农会势盛地方,麻雀、骨牌、纸叶子一概禁绝”;对于赌,“从前的赌痞,现在自己在那里禁赌了,农会势盛地方,和牌一样弊绝风清”;对于鸦片,“禁得非常之严。农会下命令缴烟枪,不敢稍违抗不缴。”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危害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一并禁止。
三、发展农村文化运动,改变农民文化落后的局面
毛泽东指出农民文化落后是农民受压迫的根源。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深入湖南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时,了解了中国农村教育落后基本状况,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中国的现实一直是“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毛泽东在文中还提到地主受到的文化教育是农民造成的,是通过压榨农民的血汗钱得来的,而大多数农民没有受到文化教育亦是地主造成的,地主阶级占有劳动资料,通过压榨农民这一廉价劳动力得到了物质精神财富,而农民只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这是农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毛泽东高度赞扬了湖南创办农民夜校来发展农民教育的做法,认为办“洋学堂”不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认为农民要办自己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通过向农村委派教员,担负起教学任务,让农民读书识字,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加强农民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了解。
四、普及政治宣传,提升农民思想觉悟
毛泽东认为,在农村普及政治宣传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保护农民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武器。农民习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当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长沙近郊菜园农民进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当警察打骂菜农时,农民便立即抬出三民主义以相抵,警察没有话说。”在农村普及政治宣传,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927年,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农村文化文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不论是对于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还是农村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组织建设一个都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村改革也面临险滩暗礁,在农村文化改革方面亦是如此。农村改革在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着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发展无力、文化传承断层、文化创新不足、文化育人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农村建设的短板、农村改革的瓶颈,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补足短板、破除瓶颈根本要靠深化农村改革,不能因循以往发展模式,侧重于脱贫致富,而必须拓展认识视域,升级改革思维,把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让文化改革引领乡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改革。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选择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钱袋子”鼓起来了,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要求在农村有稳定的收入和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求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不仅要求让农民成为职业,过上有尊严的现代化生活,而且要求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农村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优化农民文化生活理念、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方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面貌,进而逐渐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求,助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农村新景象。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启示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报告》把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将农村文化教育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步,这种思想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实用性和重要启示。
一、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一些落后农村依然存在这种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农民个人和农村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中国要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落实,都需要农民解放思想,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帮助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枷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农民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认同本民族文化。其次要重视培育乡风文明,引导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二、加大思想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政治意识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农村要普及政治宣传,农民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在必要时可以作为自卫的武器,因此,农会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农村宣传政治思想时要让农民真正理解这些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不仅要对农村实行积极的经济政策,而且也要大力普及政治政策,使农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打牢根基。
在农村进行政治宣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思想宣传,切合实际地创新农村思想宣传工作方式方法。针对当前农村思想宣传工作难点,加强制度设计,督促基层严抓落实农村思想宣传工作外,要积极利用“灌输”理论,通过外部引导,增强农村居民对主流价值观及政策的理解认同,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
三、加强人才强国战略宣传,建设综合型高素质农村文化队伍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由此可见乡村人才建设对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就认识到,中国农民运动要取得成功,就要提高个别人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他们发动农村的革命先锋组成农会,进而促使大革命取得成功,这是当时农村人才培养思想的初步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可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聘请高校农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专家为农民培训专业知识,培养拥有综合素质强、文化艺术与公共管理兼备的综合性新型人才。对于在农村有相关农业技术的农民和在岗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培训以便提升素质能力。在制度管理与岗位人员准入上,设立专门岗位,给出合理待遇,塑造利于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鼓励有知识、有才艺的青年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共建和谐新农村。
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促文化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毛泽东在湖南考察时,高度评价了当地农会的发展,当地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保证了在地主和城市商人剥削下的农民的利益。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村先后进行了数次土地改革,这些都是为保证农民利益和发展农村经济而开展的,农民只有不饿肚子了,才有力气搞革命。
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今天,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被国家提到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以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来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如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农村居民推送时事热点、民生成就等新闻、评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意识。要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使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曹婉蓉,1997年生,汉族,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