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4-06-18 09:40:30李健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工程师职业院校校企

①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高职院校‘三层八维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JGZ05)。

作者简介:李健龙(1980—),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

[摘           要]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以其复合型、高素质和应用型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价值意蕴的角度来看,加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发展,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升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仍面临一些挑战,顶层设计的缺失、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的不匹配以及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双师队伍、评价评估机制与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现场工程师;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17-04

一、引言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种快速的技术革新不仅凸显了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人才作为首要资源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报告提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策略,以优化职业教育的定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正视当前人才供给的短板。国家启动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旨在为构建制造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的支撑。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不仅有助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更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和价值,分析了当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这一研究对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工程师”这一词汇,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军事术语“Ingeniarius”,意指擅长军事策略与工程设计的人。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职业逐渐发展成为专门负责设计、建造、维护复杂机械系统和结构的专业人员。在国际上,“工程师”被普遍认为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如建筑、机械、电子、化学等,是连接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在中国,“工程师”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由日本传入,意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的人员。“工程师”通常被看作是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设计建造,更包括创新、研发、优化等多个方面。

20世纪后期,随着技术更新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企业对于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作为连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桥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负责现场教学、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识。现场工程师是教育部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将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桥梁。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

随着科技浪潮的推进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场工程师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国家工业的未来。因此,探讨和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策略,对于提升国家工业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1.增强职业教育产业适应性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紧密贴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使职业教育更加接地气、更贴近实际生产和工作场景。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产业的运行规律和技术创新的脉搏,从而精准把握市场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成长,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化发展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这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能够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化、标准化和专业化。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场工程师,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种体系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3.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升级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更紧密地与产业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能够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也为产业界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持,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现场工程师在多个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构成了严峻挑战。

(一)顶层设计的缺失与挑战

尽管教育部及相关行政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面临着落实力度不足、统筹布局不够、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政策间缺乏协同性和整体性,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一,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二)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的不匹配

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匹配问题日益凸显。首先,校企双方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而企业虽然拥有真实的工程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教学资源上相对匮乏。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限制了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时的效果。其次,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方面存在障碍。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的融合与协作。这种合作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不仅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最后,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职业院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则更看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这种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三)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地处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由于资金支持不足,难以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其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部分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师资团队的结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水平现场工程师的短缺以及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职业院校难以形成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匹配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最后,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培养质量的提升。一些职业院校过于依赖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缺乏对培养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反馈和调整。

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在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时,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旨在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和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和问责机制,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其次,行业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能竞赛、开展行业培训等方式,行业组织可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行业组织还可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再次,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转变育人理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最后,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技能鉴定等工作,企业可以确保所需人才的供给和质量。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体系重构

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时,必须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课程体系重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首先,职业院校应精准打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蓝图。这需要我们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职责、所需素质结构及其成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的期望和需求,结合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特点,制订出符合现场工程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周期,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其次,为了满足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新知识,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三是开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公共基础课应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应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意识,专业核心课应围绕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设置,专业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选择。此外,企业作为现场工程师的最终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情况。

(三)构建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专兼结合双师队伍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构建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可以有效提升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首先,建立校企人才信息数据库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该数据库应全面整合学校师资资源、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关键信息,同时纳入企业的技术需求、人才缺口、发展动态等核心数据。通过定期更新和动态管理,双方可以及时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动态,为后续的深度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其次,打造校企互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现场工程师的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项目,为学生传授实用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同时,学校专业教师也应积极赴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校企互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双方应建立明确的互聘机制和管理办法。学校可以设立企业兼职教师岗位,并制定相应的聘任标准和考核办法。企业也应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双方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最后,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以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企业也应为参与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学校教师提供相应的报酬和待遇,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构一套完善的监督指导和评价评估机制与体系

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指导和评价评估机制与体系至关重要。首先,从监督指导的角度来看,这一机制应贯穿培养的全过程。职业院校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指导机构,负责定期检查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确保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该机构还应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在评价评估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包括职业院校的内部评价、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外部评价,以及第三方组织的独立评价。内部评价应侧重对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外部评价则应关注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生就业情况等;第三方评价则应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横纵向结合的评价方式。横向上,要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价,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践教学等;纵向上,则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成果、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跟踪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培养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职业院校、政府、企业以及第三方组织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评价数据和结果。同时,还应建立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方,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为了保障监督指导和评价评估机制与体系的顺利实施,还应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建设。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推动工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应通过优化机制、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评价评估机制等措施,为国家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工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元,周衍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与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24):63-70.

[2]余琴.高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施路径分析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4):54-57,66.

[3]徐丹,叶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6):17-20.

[4]邱亮晶,来文静,雷前虎.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1):43-48.

[5]曹留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3):52-58.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工程师职业院校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40
青年工程师
安徽建筑(2020年4期)2020-05-23 01:37:12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7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