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

2024-06-18 10:01董宗国
三角洲 2024年12期

董宗国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顺逆皆是馈赠。

身边有君、洁、明、戈四个孩子,目睹其咿呀学语、蹒跚学步、进园入校、闪烁星河。亲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他们小有斩获,平添慰藉和期盼。

今以《成长记》录之,期冀追风而往,沐光而行。

窗外星光纵横,他们自成宇宙。

终成正果的君

“君要去北京工作了!”

听到这个消息,满是惊喜。虽然早已耳闻君参加校招,报名国网集团总部,但一路过关斩将、场场拼杀、笑到最后胜出时,还是感到了由衷的震撼。因为是去央企就业,因为就业单位在北京,因为是面向全国范围的校园招聘,更有众多海外留洋名校的竞争者。

生活总有望穿秋水的等待,也有始料不及的惊喜,进京工作,原来难如登天的。在君这里却是如此的通畅和轻松,就像一个梦般,突然就把理想中的青岛、济南甩出去了十八条街,更不要说泰安了。不得不说,这是君的精彩,也是君父母的精彩。

君,研究生毕业,专业是食品加工与安全。当年,她的中考成绩在县城属于“上上游”,是入榜前百名的学生。高一、高二的学习生活游刃有余,但高三那年,受同桌同学“一起去新加坡留学”的“蛊惑”,憧憬了一年的“留学生”梦,就匆匆去参加了高考,放榜之后,名落“三本分数线”外。留学梦也没有“留住”,因为君的父母难舍自己的女儿离开身边,去遥远的国外读书。君又不想重来一遍高三,只能择一所院校去延续学涯,但她的高考成绩实在不堪,哪怕是省内的民办本科高校都没有选择的丝毫余地,只能“饮恨”潍坊的一所专科院校,“屈身”从“三加二”读起。而对这所学校的选择,也是费了一番工夫。当时找到了对高考志愿填报颇有研究的县城一所高中的张校长,在专业的选择、在“三加二”中“三”结束之后“二”的取舍、在未来的就业方向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悉数考虑、缜密权衡和精心规划,这才为后来“北上”进京谋取工作奠定了基础。没有此“因”,也就结不出后“果”。正是当年张校长的“指点”和引导,才让君前行的道路愈走愈宽、越走越远,大有一发难收之势。或许,张校长预见到多年后君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经常电话里问起君的学习情况。现在看来,张校长也是君学业生涯的“指路人”和人生中的“贵人”了。

君去了省内中部一所城市的专科学校,在这个世界风筝之都、中国动力之城,君无暇留恋其他,笃定要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取得一番成绩。君努力不懈,孜孜不倦,赢得了此后风正帆扬、一路开挂的人生。先是从专科院校去了胶东半岛的烟台一所公办读本科,又从本科录取到了研究生院。

眼睛里是星辰大海,心底有繁花似锦。

研究生入学那年,君还参加了一次国考,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因为研究生已录取的缘故,就放弃了面试。这也从另一方面检验了君不凡的实力和超众的能力。

君的读研学习生活,用君的话说,是高三的竞争激烈和精力投入所不能比的。或许,君高中阶段的松弛,才有了大学后的“恶补”。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因果。

研究生学习期间,君遇到了一个不是“很”为人师表的导师。这个导师经常拿着自己学生辛勤汗水换来的研究成果,毫不遮掩、理所当然地“帮助”他的亲朋好友。导师“窃取”成果的做法,深深“刺激”了君的同门师兄师姐以及师弟师妹,个别“不听话”或者提出抗议的,竟被处以“延毕”的惩罚。更有愤愤不过的,竟相约去了研究院的实验大楼楼顶,做“跳楼状”,并由同学在楼下进行“仰照”,发给导师,还美其名曰“楼顶的风有点凉”,“恐吓”“威胁”导师,以此进行抗争,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君,虽然没有过激举动,但也以失联的方式予以“艰苦斗争”……行将毕业,君找到导师,述说三年来自己的努力和千辛万苦取得的不菲成绩,说到艰辛处,眼里满是泪水……特别是君还拿出洋洋洒洒的六万余字毫无瑕疵的毕业论文。在君拼命努力取得的那些成果面前,君的导师不得不低下头,收回不着边际“延毕”的“成命”,“争得”导师签字通过的君顺利毕业,这也是君三年勤奋努力不辍的回报。

回首君准备考研以及后来参加校招的那些日子,每天都写满了艰辛和努力。那时的君,在省城报了一个辅导班,晚上就蜗居在辅导机构提供的一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地下宿舍,又潮又湿的房间里,挤了六个女孩……君的父亲去看君,目睹这一幕,难掩心疼地对君说:“君,我们回家学习吧,或者换个地方……”君却轻松地笑着说:“爸,我已适应,继续就好。”

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

在省城,君克服困难重重,在课堂老师辅导、在自习室辛苦刷题、在宿舍里“辅友”讨论……度过了三个月紧张激烈的生活。这三个月,让君时刻铭记着的三个月,是最煎熬的三个月,也是成长最多的三个月。君深知,于高山之巅,方觉大河奔涌;于群峰之间,更觉长风浩荡,而这都要源于自己的不懈努力,始于自己的不停追逐。

每一道伤疤都记录着奋战的痕迹,每一滴汗水都积淀着磨难的意义。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通往山巅的路必然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只有那些敢于突破阻碍的勇者,才能一睹无边的胜景。

君,正是这样走来的。

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满十万八千梦。

君,顺利通过了校招,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君,迈上了崭新的征途。

此后,京城有君,君在京城。

逆袭不止的洁

洁是二姐的女儿。

小学时,洁在村子里读书。

二十年前,小学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水平也高低有别。洁在念小学时,竟因有几次课堂回答问题迟钝、有误,遭到班主任的斥责。更有甚者,在一个午后、在村西的水塘边,班主任遇到了洁的父亲,愤愤不平地对洁的父亲说:“你家的这个女娃啊,如果不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估计初中都考不上的。”那时候,洁的父母在气愤班主任“无良”“残酷”的同时,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就只能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回村里务农种地。因为这个班主任的“断语”,洁的父母就断了“望女成凤”“鲤鱼跃龙门”的念想,从那时起就想让洁“读一天是一天”“读到哪算哪”,不再为洁的学习费心用力了。

小学毕业,洁的成绩波澜不惊,也似乎暗合了班主任的预言,平平常常的,和全班同学一起升上了初中,去了镇子里的学校读书。镇子里教书的老师里面,有洁舅父的几个发小,还有洁舅父的三两个来往密切的同学,因为之前就知道洁的平常,洁的舅父就没有打招呼或者提醒对洁予以“照顾”和“关心”。洁初中的成绩,也如小学一般,平平无奇。直到初三上学期末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对参加家长会的洁的母亲说:“你家女娃,再努力一下,还是有希望考进高中的。”突然听到别于往常的断语,这着实让洁的父母高兴不已,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感觉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不堪,也是有前途、能够进步的,也能与优秀的孩子一样,可以去县城读高中的。

于是,就对洁开始重视起来。晚上洁从学校回到家里,再督促她、陪伴她,或背诵强化知识点、或举一反三做题。

四个月后,洁竟然真如初三班主任所说,考上了高中,虽然是踉踉跄跄的,虽然不是重点高中。那时,洁的父亲还说:“我要去找她小学的那个糊涂老师,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我的闺女洁顺利考上高中了。”他想一吐郁闷,一吐这些年因这个无良老师不负责任、不讲口德的评价而淤积的愤懑。

洁考进了县城的第三高中,是这批中考生中成绩最差的。但是,这就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因为只有读了高中,才能去参加高考。

那时,我在想,三年的高中生活后,洁会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时光,毕业后就会回到村子里找份工作谋生活去了。因为这所学校在县城排名也是末位的,并不是这所高中的老师“惜力”不作为,而是招录进来的学生也是一层层的被重点高中“一、六、泰”按中考成绩挑选之后入校的。所以,这所学校每年毕业的学生,高考升入大学的,寥若晨星。况且洁中考成绩是末流,是考入这所高中的“尾生”。

不仅仅我有这个想法,在惊喜之后洁的父母对洁的关注度和希望也逐渐降低,毕竟就是这个环境,毕竟现实清清楚楚的。然而,三年后,洁竟放了个“大爆竹”,给亲朋好友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突如其来,始料不及,这个中考时的“尾生”竟成了“锦鲤”跳过了“龙门”,考进了省内的一所大学。

高中的三年,不知道洁怎么度过的,但可以想象得到,洁的勤奋和努力、洁的执着和坚韧。这三年的高中生活,是浴火涅槃的三年,是图强奋发的三年。没有辛勤汗水的浇灌,绽放不出胜利之花。当年,洁所在的这所学校的文科类学生中,升入大学的只有六人。洁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就是这样,在反反复复中,延续着美好。

那年九月份的时候,我去送洁前往考入的大学报到。除了叮嘱在校注意安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之类的话外,没有说其他的。当时,我就没有说好好学习,不负时光这些话语,或许我知道洁会用功读书的,或许那时我想到大学已是洁的学涯顶峰了吧。

洁在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她知道,家里有经年不辍劳作的辛勤父母,还有一个需要父母供养读书的弟弟,农村的生活太不容易。于是,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洁就去当兼职老师,或做家教,挣些零星费用贴补生活,为父母减轻负担。

大学四年,洁真的没有消费父母的血汗钱,以自己课外的兼职收入支撑起学习生活的费用。

大学毕业那年,洁也参加了考研。考研成绩不得而知。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年年初,洁的父母突然收到了一封国外的邮件,从邮件封面仅有的中文看出,是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寄来的,收件人的名字,赫然是洁。于是,抖着双手电告洁、询问邮件的来由。

洁第二天就从学校匆匆赶回了村子,从父亲疑惑的目光中抢过邮件,急切拆开,一目十行地浏览着,脸上绽放出桃花般的笑容,愈加浓烈,是老屋外的桃树花期里没有的美丽。

原来,这是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洁告诉父母,她参加了国内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而且报的还是山东大学的英语专业。但她也同时参加了雅思的考试,而且分数几近满分,就申请了马来西亚的研究生。

洁说,她深入了解、进行了仔细调查,从那所国外的学校获得的学历在国内也被承认,学制只有两年,学费还低,还能兼职打工,比在国内读研究生要节约时间,费用也不高。

洁的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女儿走那么远,远的不是人生地不熟,远的是另外一个世界,远的是不可知的国度。

心意已决的洁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她正在办理着出国的手续,去北京的相关部门,已联系了多次。洁的父母这时候才发现,洁和他们心目中的女儿相距如此之远!如不是既成的事实,他们绝对无法相信这是洁的所作所为。

2019年九月份的一天,洁终于踏上了去国外读书的遥遥路途,去了一个叫槟城的国际旅游城市,但不是旅游,是去读书,读英语教育专业。

春节的时候,洁放假回来了。然而,春节里疫情突然暴发,让洁坐立难安,度日如年,每天或手机、或电视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态势。初发阶段,国外还没有这类消息,2020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刚刚回家过春节的洁,担心举国封闭无法出行完成学业,就赶紧买了机票匆匆去了马来西亚的学校,那时的学校还被春节浓浓的喜庆包围着,而洁却隅在宿舍里,孤身零丁,等着新学年开学。

疫情蔓延,及至开学,马来西亚的各高校也都统一做出了停课安排。洁就只能服从安排在宿舍里开始线上的学习,尽管宿舍和教室咫尺之距。

到校后的五月份,国外的疫情蔓延,形势愈发严重,严重的态势已远超国内,回国的机票一票难求。洁的父母在家也焦急万分,束手无策,只能在电话里、视频中叮嘱洁注意安全,有机会赶紧买机票,回到家里。

那个疫情年月,那个每人都提心吊胆生活的日子,揉碎了多少美好,撕裂了多少憧憬!

又过了两个月,暑假的时候,洁终于高价买到了回国的机票,一路辗转、一路检测、一路隔离,历时三十六天后,终于回到了家里。三十六天,在香港、在省城。在多次隔离后,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不能不说,这是生活给洁开了一个玩笑!一个无奈、沉重又苦涩至极的玩笑!在那个疫情时代。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不得不陷入这样的玩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坎坷只有自己走过才能体会,有些苦难只有自己去解决才能成长。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败。满怀希望,才会所向披靡。

虽然疫情隔着山海,但是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证还是如期而至。

这算是洁在求学路上的笑谈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毕业后,洁就签了一家沿海城市的外资企业,做了英文翻译。

电话里说,洁的工资、福利待遇都很不错。

这世间,青山灼灼,星光杳杳,路迢马急。

华丽转变的明

明今年二十二岁,大学毕业。

明读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安康学院。

当初,明被这所学校录取的时候,我就立刻百度了一下,这所陕西省辖地级市,南与重庆毗邻,北与西安接壤,是国家十大宜居小城、国家森林城市。

明去这个远离家乡的外省城市读书,明的父母很放心。因为,明已十八岁了,不仅长了年龄、长了身高,重要的是与三年前刚刚进入县城高中大门时有了本质的转变,是华丽转变、翻天覆地之变,或者说是凤凰涅槃也不为过。那个“一问三不答”、性格腼腆、身材瘦小的明,已成为过去。三年的高中生活,明更加懂事了。总之,明去读大学时,已与懵懂、稚嫩挥手别过了。

明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打小身浸农村,对农事、农活娴熟得俨然是一个成人。或许,就应了那句俗话,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更自强。小时候的每个周末和寒暑假,明就跟着父母去田间地头,或耕种、或收获……每逢农忙,明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要么往自家的田地里跑,要么就是赶紧生火烧水煮饭。一心只为父母承担一些疲累、分解一些辛苦,邻里间都夸明的懂事和体谅。

那时候,明不善言谈、稀罕表达,与人交往也总沉默不语,问几句话甚至仅以“嗯”“是”“哦”作答,内向、腼腆得无以复加。初中毕业时,明从老家桃园镇考进了县城的“泰西中学”读高中,高一上学期还能跟得上学习节奏,可能由于初中农村时的学习习惯,再就是离家出来读书等原因吧,后来竟逐渐跟不上学习步伐,沦为末流。高二的时候,明想考编导这个专业,就言语父母。整日忙于田间的父母,从生活中找答案不得,就去县城咨询明的舅父和舅母。明的舅父舅母为明学专业的事情到处咨询,对编导这个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告诉明和明的父母说,编导这个专业不仅耗财费力,高考也不易通过,而且即使考上了大学,费用也高得非一般家庭能够承担,而且就业渠道狭窄,妥妥的“天坑”专业。舅父舅母建议明去报考体育方面的武术专业,虽然也要训练,也要外出培训,但花费与编导相比较,是少得多了。再就有,去考体育类的专业,还有一些平台资源或许有所帮助。明和他的父母几番考虑和商量,一周后做出决定,向着体育专业的方向去应对高考。正是这个决定,让明开始了性格、思想等方面全身心的改变。

于是,明从松弛里紧张起来,在学校里开始“练体育”了。班课后前,明的身影就出现在了体育场、练功房,并不时去济南、泰安等地参加项目提升、武术培训等活动。

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明没有轻易放弃,也没有眼泪滴滴,而是以涓涓汗水去应对。

半个学期过去了,再见到明,明的身材愈加挺拔,不仅如此,最富变化的是明的“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那个羞涩、低头不语、“三问一不答”的大男孩突然变了个样,变得令人无法认识了。或许是所学专业的特殊,抑或许是这群一起训练言行无遮拦同学的感染,明已经转变了。

高三上学期,明愈加勤奋,学校操场、健身房、体育场……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汗水,见证了他为梦想而做的刻苦努力。老师看在眼里,父母疼在心里,同学深感其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明成功了,专业分数过关,文化分数过关,已是“末流”的明,实现了自我突破和超越,实现了华丽转身,但是“转身”的过程却尤其不易,极为艰难。

经风历雨,追逐梦想,向阳而发。为这,明已值得。

明去了安康大学,一个十八岁的大男孩,告别父母和家乡,身着沉重的行囊,孤身一人踏上了去西南方向的列车,一去千余公里,一坐二十余小时……

大学里的明,务实又勤奋,学习成绩出色,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周末就去做家教,听说还谈了一个女朋友,大学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如此,积极上进、踔厉奋发的明,大四上学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明决定参加工作了。他不是不想去考研,他想到在老家的农田里,还有一年四季勤苦劳作的爹娘。他不忍心让已经养育了他长大成人的爹娘再添丝毫的负担。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明已经考虑好,先去找份稳定的工作,安身立业。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他明白,是时候反哺亲恩了。

志存高远的戈

花开半夏,美好日长。

风驰电掣的“复兴号”,载着戈,还有戈的梦想,过齐鲁、越三吴、驰八皖,奔向东方明珠。

是日,癸卯年五月二十九,公历7月16日。

戈开启了新的征程,去一个被誉为“魔都”的地方延续未竟的学业。在那里要度过三年,或许六年的时光。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这是儿女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也是对父母最大的辜负。

戈出生时,父母在单位兢兢业业,早出晚归,无以尽心呵护成长;奶奶龄入年迈,无力照看左右;时值戈的外公和外婆退休,二老耽搁尽享心清身闲之福。二话不说肩负起了看护戈的“工作”。

多年以后,才深深体悟到了这份看护的弥足珍贵和无上的意义。

这份看护,是戈的外公外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赋予戈“德才正身”的珍贵“修行”。

戈耳濡目染了外公外婆的谦恭、淡泊、慎初、正能量……才让戈在其后的学习生活中品滋其心、德润其身、言修其行,广结善缘,乐享美好,受益良多。

打小,戈就对父母亲所在的部门单位多有褒贬。体制内早些年浑浑噩噩,工作应付了事……或许这是戈抵触这类岗位,并立志今后老死不相参与考聘的始因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生活中,对戈的要求却仅仅是自由自在、健康平安,那些高的、不可企及的目标和理想,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都是镜花水月和象牙之塔。试想,如果孩子有一个不健全的躯体,为父母所盼的只是子女健康的体魄和正常人的生活。选一个翘脚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去努力,应是最佳的选择。

我的一篇文章《父亲节的礼物》写道,在戈的成长中,父母对其有过不尽的筹策和详细的谋划,但更多的时光交给了尽力而为,付诸顺乎自然,在平凡岁月里打磨着光阴。既有高中阶段市级统考名次霸榜的高光时刻,也有高考发挥异于平常、败走麦城的失意;既有贪玩偶入网吧的不当之举,也有给同学以温暖和清凉而获得“中央空调”的“诙谐美誉”;尽管在大学阶段之前拿过了诸多荣誉和表彰,但都败给了中规中矩、平凡寻常。殊不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戈思虑淳朴,品格敦厚,忠诚示人,良善处世。我眼中的戈,没有骂过人,更没有打过架,着急的时候,无非就是抓耳挠腮、跺跺脚而已。在现在的孩子中,应是极为少数,甚至是没有的。

戈性格随和,少与人争,而且适应环境也很快。记得戈第一次去读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老师牵着他的手,他头也没回就进去了,中午去接他,他兴高采烈地小跑着出了园门……三年后,戈转到城区的河西幼儿园读大班,戈的妈妈把他送进幼儿园后好久才迟迟离开,担心他不适应。中午去接戈时,他竟和刚刚结识的小同学左拥右抱,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兴高采烈,“无视”前去接他的妈妈……之后,无论是参加书画培训、围棋学习等辅导活动,戈都毫无异议,愉快答应,快乐参加。给人的感觉是,父母的意见就得要服从。

在戈从幼儿园读书起步,经小学、初中、高中的过程中,帆开风顺,一路坦途。即使高考也感觉胜券在握,不疑有他。

那个七月凤凰花开的午后,戈和父母三人挤在电脑屏幕前,查询到戈高考成绩比高中最后一学期的三模成绩直落三四十分的时候,戈的父母懵了。

蝉叫半夏,南风尽吹。

戈的父母俱沉默。戈的父亲三天没有搭理戈。

戈的母亲对戈的父亲说,你看,孩子知道自己考砸了,也不敢跟你说话,你生气也不理孩子,你们心里都难受,也还记挂着对方难受,你给孩子就说句话吧。

戈的父亲,在戈高考成绩查询出的第三天,才逐渐醒悟。成绩已是这样,自己与戈生气,戈也因为成绩懊悔,父子俩还相互惦念着对方,从而愈加难过,何必要把生活过成这般扎心的模样。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或许少点计较,多点豁达,时刻坚持一份好心态,就能收获生活里的完美。

是啊,生活中哪有一帆风顺的!于是主动与戈话语,父子“重归于好”。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酷热难耐。无法入睡的戈的父亲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也就为戈高考的事情释怀了。

那件事情发生在戈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戈的父亲回老家操办祖坟东迁的事宜。饭桌上,好事的张姓同学突然对在座的“懂风水、看阴宅”的“大师”说,何不给戈问一计。当时,戈的父亲极力反对,并不是说戈的父亲不认可“大师”的修为和本领,要不怎么会以重金约请“大师”指点祖坟“选位”的“迷津”呢,而是他认为戈尚小,不想为戈“看”未来,只想让戈顺其自然,不为外界的“点滴”影响戈的成长和发展。

那个不知趣的“大师”说,那就把生辰八字说一说吧。好事的张姓朋友不知道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就把戈的出生等尽口详来,“大师”微闭着双眼、伸出纤长的手指,大拇指在四指上摩挲着“掐算”前世今生。

“大师”给戈的父亲提了很多说法,戈的父亲浑浑噩噩的,就记住了三件事情:不宜着穿黄色,不宜高考复习,发展去东南。

戈的父亲秉持无知无畏的思想。但是既然“大师”说了,心里就犯嘀咕,不得不从心底去遵从谨守。戈的父亲回到城区的家后,赶紧让戈的母亲找出戈黄色的服装,已穿过的捐赠,未穿过的送人。有一件戈的父母刚买回的黄色的羽绒服,价格不菲,就以新年礼物送给了戈的阴姓表哥。

“大师”另外“破天机”的话,因为当时无法落实和验证,在打马而过的时光里,后来就渐渐被淡忘了。

戈的父亲突然想到此,才知道“大师”当年的话一语成谶。

于是,戈的父亲就把戈的失利,算作命运的“客串”。

进入大学的戈,从高中的青葱中醒来,参加了学生会,竞选了班干部,活跃在大学丰富的学习和生活里,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勤奋不辍,笃学上进,将各种荣誉和奖励尽收囊中。

在疫情反复肆虐的2022年,戈为考研努力不懈、进行着冲刺。每每想到此,心口就有绞痛感,不忍回忆那年、那环境引发的那些不可述说的备考经历。

那一年,戈蜗在校园的图书室,每天六点起床,每晚十点回宿舍,一门心思地致力于研考学习,没有报名参加辅导班和网课。戈父母在电话、微信里经常提醒他,要报名参加一两个辅导班或者网课,有个备考的方向和选择,父母也不差那几个钱。戈说,不是为了省钱,自己感觉不需要参加这些辅导活动,他心中有数。父母同意了戈的执意决定,任其个人把握,他们也认为这是戈胸有成竹的表现吧!

这一年,研考之际,因疫情,以考生感染病毒的情况设置了阳性和阴性考场,开创了研考历史上考场划分的先例。同时还有备用考场,就是把临考之际感染了阳性的同学聚在同一考场进行考试。这年的研考注定不平凡,注定会彪炳史册。不仅成为知识的选拔,还成为体质、运气因素的选拔,虽然任何考试都有运气成分,但早阳晚阳和感染毒株的轻重程度,让运气的成分又拔高了一层。

这年十二月上中旬,戈电话里说,学校紧急通知参加研考的同学即刻离校,不能继续待在学校里备考,因为学校里发现了阳性感染者,而且无法预测感染人数。戈和同样恐慌的同学赶紧收拾行李和学习用品,也怀揣着父母的恐慌、父母的担心离开学校,去找距离研考考场较近的酒店住宿、学习、备考。

那一刻,多少参加研考同学的家长的心疼痛了,那份心悸、牵挂,还掺杂着恐慌的日子,令人无法回味,不敢想象。

2022年的坚持考研人,令人心酸;书写的答卷,满含着悲情。

好在戈以“染阳”之身参加了考研,取得优异笔试成绩,并最终以免复试顺利入读研究生,让梦想的阳光照进了现实。

前方星辰大海,唯有步履不息。明天的戈,延续未竟的专业,奋楫无涯的学海,天地应更高远、更广阔……“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但愿此后的戈,鲜衣怒马,不负韶华,珍惜寸缕时光,在日出与日落间沐浴收获,归来仍是少年翩翩。

人生的起伏,就如沧海桑田,不论风雨,不论沉浮,但无论何时何地,这句警世箴言都永远不会过时。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逐梦的征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时光不打烊、青春不散场。

四个孩子的成长并非容易,每一滴汗水都是对自己的勇气的肯定,都是对生活的最好回应,都是对梦想实现的最好报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是那么光灿、美丽,生命从此辉煌无悔。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他们奔赴心中热爱,前路漫漫亦灿灿。

他们迎风而来,不染岁月尘埃。

他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