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岚 莫巧明 廖炼炼 廖文彦 邹文静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下采用壮医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收治的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壮医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和平均缺损度,并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视力、平均缺损度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视力均高于治疗前,平均缺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平均缺损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下采用壮医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平均缺损度,疗效确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壮医;毒虚致病;视神经萎缩;针刺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9.000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9.001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其轴突发生病变,导致整个视神经变细,继而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和色觉异常等症状,甚至可导致失明,且视神经完全萎缩引起的视力损伤无法逆转[1]。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首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现阶段主要使用激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并无可阻止或逆转视神经萎缩的药物[2]。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视神经萎缩治疗中,可通过刺激眼部和相关经络穴位调节眼部组织血液供应并提高营养代谢,能改善视神经功能、缓解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壮医属于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壮医学的发展,其吸收了部分中医学理论,且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讲究“三气同步”“三道两路”和“毒虚致病”等观念[3]。基于此,本研究以视神经萎缩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壮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收治的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72±3.51)岁。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40±3.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视神经萎缩的诊断标准[4];⑵年龄18~65岁;⑶意识清醒,可自主沟通。排除标准:⑴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⑵有严重的眼部结构问题者;⑶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⑷合并青光眼、眼压不能控制者;⑸1周内接受过其他血管扩张剂治疗者;⑹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中医针刺法治疗。主穴:球后、睛明、承泣、风池、太冲、光明、三阴交。配穴: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气血瘀滞配合谷、膈俞;肝气郁结配行间、侠溪。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球后穴时嘱患者眼睛向上视,轻推眼球向上并固定,针尖从眶缘略向内上方缓慢直刺0.5~1.0寸,不提插,不捻转;针刺睛明穴时嘱患者闭目,医者用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不提插,不捻转;针刺承泣穴时嘱患者眼睛向上视,医者用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缘缓缓刺入0.5~1.0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风池穴应向鼻尖方向刺入0.8~1.2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光明穴直刺1.0~1.5寸;三阴交直刺0.5~1.0寸。肝俞、肾俞、膈俞斜刺0.5~0.8寸;合谷穴直刺0.5~0.8寸;行间穴略向上斜刺0.5~1.0寸;侠溪穴直刺0.3~0.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时按压止血,眼周穴位按压1~2 min,1次/d,6次/周。给予治疗组患者壮医针刺法治疗。取穴:脐内环穴(心、肝、脾、肺、肾)、太阳、患眼承泣、外关、中渚、章门、阴谷、蠡沟、太溪、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前严格消毒脐部,脐内环穴进针以肚脐为中心,与皮肤呈10°放射状平射,进针深度约为20 mm,无需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太阳穴斜刺0.5~1.0寸;针刺承泣穴时嘱患者眼睛向上视,医者用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缘缓缓刺入0.5~1.0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外关穴直刺0.5~1.0寸;中渚穴直刺0.3~0.5寸;章门穴斜刺0.5~0.8寸;阴谷穴直刺1.0~1.5寸;蠡沟穴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太溪穴直刺0.5~1.0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留针30 min,出针时按压止血,眼周穴位按1~2 min,1次/d,6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6次休息1天,第4周治疗2次,总计治疗20次。治疗后随访2个月,每月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和平均缺损度。治疗前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用小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小数记录法,最高数为1.0,数值越大表明视力越佳;平均缺损度是受检眼光敏感度与同年龄正常人光敏感度之差,选用Zeiss电脑视野计检查视野,检测采用中心 30°范围,共均匀检测76个刺激位点,记录平均缺损度,视野越宽广表明平均缺损度越低。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视力提高两行以上或视野扩大≥5°;有效:经治疗视力提高一行或视野扩大<5°;无效:视力和视野均未发生变化[4]。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血肿、滞针与晕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力和平均缺损度比较 两组患者视力和平均缺损度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视力均高于治疗前,平均缺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平均缺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视神经萎缩可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5]。针对该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首次报道针刺能有效治疗视神经萎缩后,针刺用于治疗该病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为个人治疗经验的总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仍缺乏规范的临床诊疗路径,难以得到广泛应用[6-7]。壮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的核心理论是“毒虚致病”,该理论源于壮族地区的环境、气候和自然界的变化[8]。在壮医的理论体系中,“毒”指的是一切致病因素,其中湿毒较为常见[9]。然而,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壮医对“毒”的认知逐渐丰富,将其分为药毒、虫毒、痧毒、瘴毒、蛊毒等有形毒素,风毒、热毒、湿毒等无形毒素;“虚”则指正气虚弱,脏腑气血津液不足,进而导致卫外功能减弱,表现为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声音低微等虚损症状[10]。壮医针刺疗法融合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同时也结合本土特殊理论体系,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中具有独特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力高于对照组,平均缺损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应用于视神经萎缩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和视野。分析原因:壮医针刺疗法以通为腧,以灶为穴,选穴具有特定的理论基础,通过调节和恢复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患者取穴为脐环穴、太阳等,首先,壮医认为“毒”与“虚”是疾病产生的两大根源。在视神经萎缩的病理过程中,“毒”可能表现为眼部受到的外界不良刺激或内在代谢产物的积累,而“虚”则体现为眼部气血的亏虚和脏腑功能的衰退[11]。这种毒虚交织的状态,导致视神经的功能障碍和萎缩。视神经萎缩的病位在眼部,需要肝血不断滋养以维持视觉功能。壮医将血液循环的通路称为“龙路”,畅通的龙路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12]。任何“龙路”的阻滞或失调都可能导致眼部缺血失养,从而引发视神经萎缩。针刺脐环穴属于壮医针灸学的范畴,其运用针具刺激脐部穴位(脐环穴)来防治疾病,有培补元气、扶助正气、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平衡等作用,对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扶助正气,提升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通过针灸的刺激,可调整脏腑的功能,以祛除眼部积聚的“毒邪”,促进眼部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眼部环境[13]。同时,针灸太阳与患眼承泣穴起到清热泻火、明目止痛、疏通经络、气血旺盛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视疲劳。针刺外关、中渚、章门可起到缓解目痛疏气通血的作用;针刺阴谷、蠡沟、太溪、太冲可使眼部脉络瘀滞畅通,补气温养,清热毒,契合壮医的“三道两路”学说的核心部分[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方式应用于视神经萎缩中可提高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西医常规治疗,有研究对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应用窍明、承泣、太阳、睛明四穴针刺联合丹栀逍遥散辨证治疗,视力值、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积分、血液流变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该法可有效保护患者视神经功能[15]。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出发,各穴位协同作用,壮医针刺疗法可以调和上、中、下三部分的气息,有针对性地排除体内邪毒,维持气道、谷道、水道通畅,恢复三气同步的平衡。
综上所述,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应用于视神经萎缩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和视野,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徐歆桐,白文浩,孙明明,等.单中心视神经萎缩患者突变基因和临床表型多样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2, 43(4): 436-441.
陈水龄,褚利群,陶方方,等.针刺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 2023, 43(4): 432-436.
蒲翠琪,蓝毓营. 壮医毒虚致病学说的研究述评[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5): 71-75.
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65-366
陈韦任,杜辉,沙媛,等.长链非编码RNA H19促进血管钙化:基于抑制Bax抑制因子1/视神经萎缩蛋白1通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9): 1469-1475.
吴虎强,罗燕,何婷,等.罗燕教授针刺治疗小儿视神经萎缩临证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 31(18): 84-87, 92.
周芷伊,柏梅,龙思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继发视神经萎缩1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 32(10): 818-820.
黄嘉岚,莫巧明,廖炼炼,等. 基于壮医毒虚致病论认识视神经萎缩[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5(5): 67-70.
庞宇舟,黄安,汤倩倩,等.壮医湿毒病探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 23(12): 5-7.
蒲翠琪,蓝毓营.壮医毒虚致病学说的研究述评[J].中医药导报, 2023, 29(5): 71-75.
尚昱志,唐秀松,赵心怡,等.基于壮医“毒论”思想探讨火针疗法防治乳腺癌的作用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 2023, 19(11): 87-90.
韦明婵.浅析壮医“三道两路”理论核心在于“通”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 26(12): 60-61.
唐秀松,赵心怡,蓝绍航,等.壮医“虚论”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5): 765-769.
李依媚,张超源,张宏.论《针灸大成》治眼疾的学术特色及常用穴位[J].环球中医药, 2020, 13(4): 681-684.
贾天琦,赵晓龙,郭雨佳.窍明、承泣、太阳、睛明四穴针刺联合丹栀逍遥散辨证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 2022, 39(4):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