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星光 孙超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强化生命体验、增加文学素材储备。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依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完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革新,坚持素质化育人,坚持学生为本,关注教学改革与发展,注重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探索、新成果。在提升阅读素养目标的引领下,本文以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式,深入了解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文化特征展开教学创新探索,提出以群文阅读、情境式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完成阅读体验,提升其阅读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意义
(一)增强综合教学效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力度,革新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全面增强语文教学效能。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激发个人阅读学习兴趣,体验不同文学作品带来的独特感受,形成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观念,提升阅读学习效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通常采取单一刻板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按部就班地依据教师的讲授完成阅读理解,总体来看,学习成果面面俱到,实际上严重缺乏个性化成果,难以真正融合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革新高中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让其依据不同的阅读体验提高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现实带入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增强学生生命体验
在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完成多元的生命体验。而无限的生命体验是学生完成高质量文学创作的基础,因而,教师要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不同的文学内容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生命体验,结合创作者的独特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学素材,形成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的作品。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革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形成开放性、生活化、多元化、深入性、终身性的阅读学习习惯,在更多课内外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感受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不同人物、不同阶层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增强学生的各种生命体验。
(三)拓展文学素材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拓展学生的生活认知,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得文学赏析能力、感受能力、体验能力的提升。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以教师主导的内容讲解形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而生活化、体验式、群文主题等阅读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文章内容呈现效果,以更多情境再现、视听结合素材展现方式,弱化文章内容本身的抽象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提高整体的阅读教学效率。
例如,在《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中,就有的学生写道:“所谓孤独,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世界的坎坷。纵观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一层与生俱来的孤独的外壳,每个人都终其一生想认清这层外壳,甚至是打破这层外壳,但次次破茧无一例外铩羽而归,只是与这层外壳更加深入融合,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认清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沉迷于炼金术,乌尔苏拉一辈子都在操持家务,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打制小金鱼,蕾梅黛丝不断地洗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渴望时间停止,用永恒来打破孤独,可最终都陷入时间所布下的陷阱中,进入轮回式的孤独,就像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没有百年便不会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事实上,正是过了一百年,直到奥雷里亚诺被蚂蚁吞噬,我们才知道,布恩迪亚家族摆脱不了的孤独,永远。他们都还在那儿,上校还在打制小金鱼,奥雷里亚诺仍在破译羊皮卷,直到永远。”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言传身教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从业者,教师的任务局限于授道解惑,学生形成应试化的学习习惯。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大量阅读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的情节体验和思想感受。教师总是认为只有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成教学探索。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绝大多数青少年形成相对固化、单一、刻板的学习习惯,针对语文阅读性内容,习惯性地接受教师输出的观点,而没有根据自身阅读感受完成观点输出、创新思考的意识,导致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学方式单一机械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习惯于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中出现的阅读知识点全部讲解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教学方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而言,虽然是形式化元素,但是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言具有极大的作用。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阅读课程这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仅仅在教师的教学指令下完成结构及内容分析,整个过程极其被动而缺乏个性化思考,则很难真正体会到文章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阅读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应试教育压力较大
面对高考的严峻形势,众多学生在三年求学生涯中,不论以前的基础如何,都非常渴求学科成绩有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就在分数的变化之中,这一显性的数据,直接影响了对自身阅读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也无法回避考试成绩的量化考核与评比,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评价途径,因此,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成了首选。解题技巧的归纳与总结、阅读思路的梳理与辨析,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却对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培育选择忽视,没有注意到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传统体验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考虑到多种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法需要消耗更多的教学时间和整个操作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往往选择以形式化的说教式教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加上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通过高考这一跳板赢在人生的起跑线,总是将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占据,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课后补习班,试图以补课的方式“弯道超车”。在应试教育理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背负着过大的学习压力,面对课堂中的阅读性内容逐渐产生厌烦之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流失。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阅读素养培育实施策略
(一)注重任务设计阅读教学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突出“整合”的特色,要依托教材单元整合教学内容,消解碎片化的知识传授、统整学习情境任务、发展学习者高阶认知思维。在选择单元核心文本重点讲解的基础之上,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紧随预期素养目标逆推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安排,创设符合学生真正学情的任务情境。也就是说,最好的设计是“以终为始”。据此,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可以设定如下单元目标: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体会文章逻辑推理过程和语言表达风格,撰写科普类文章,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依据目标设计“年度校园读书文化月——知识性读物专题”总任务;接着设计“走进科普经典”“科学与文化之约”“我的专题书架”“从细读到远读——知识性读物阅读方法与工具”“读书经验分享会”“致知穷理——师生同读”六个子任务。
如何将学生吸引到任务活动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首先,需要一定的学情调查,制定合适的预期结果和达成度,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行梳理,初步了解知识性读物中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在任务设计中,“无情境不学习”,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和以情境任务为载体的试题设计,从教学和评估两个层面构成良性的互动。
例如,在“科学与文化之约”任务设计中,可做如下设计:“校园文化长廊”准备展出以“科技与人文”为主题的系列展板,邀请各班同学立足本学期所学所感,推选引领性人物,并进行交流展示。我班同学在阅读《青蒿素》一文后深有感触,力推屠呦呦入选。请你参与展板设计,帮助同学们感受人物风采。
此项设计,展板的第一部分就需要对屠呦呦进行介绍,并撰写人物简介,帮助同学们迅速了解人物。在撰写人物介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并查阅很多关于屠呦呦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个人撰写的介绍,与屠呦呦本人在课文中的表述存在着细微差别。此时,再让学生与大家讨论产生差别的缘由,并思考在撰写时该采用何种表述才能更加客观严谨。
(二)强化情境式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应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故事及情感的体会。在生动鲜活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充分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课堂参与兴趣,完成更具综合性和深入性的课文学习目标。
例如,在高中语文阅读性文本《雷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话剧式文章形式,激励学生针对文章故事展开话剧创作,并通过教室情境的布置和内容演绎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体验感。《雷雨》作为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在看似局限的家庭情节中隐藏了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家庭内部的人员不可避免地遭遇多种不可逆转的悲剧性人生。教师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自行完成话剧节目创作,通过人物角色扮演活动深入感受不同人物在相应情境下特定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感受,从而拓展课文阅读深度,增强情感体验。
(三)践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从某一程度上可以聚焦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多种文本的切换中,领略不同文本的特点,体验某一类作品的风格与特色,这是单篇文本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的,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有力支撑,从而摆脱单一文本的视野约束。
践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传统、经典的著作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长篇文学著作通常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梳理能力,在具体阅读过程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等不同文学元素的交融与差异,从而更好锻炼学生的整体阅读思维,实现“长文短交”的教学效果,摆脱长文教学的拖沓之嫌。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经典长篇巨著已经有了相应的影视作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始之前,通过相应的影视作品了解故事的梗概,激活学生的长篇阅读兴趣,并依据自己的初步印象阅读原著,做好笔记。在这一过程中,影视作品中的创作型表现与原著内容必然存在诸多差异,有利于吸引学生深入研究文本的“真实面貌”,从而在长期的整本书阅读中提升综合阅读素养。群文阅读鼓励学生在发现、质疑、批判、探究后走向理解和共识。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深入阅读,并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其故事整体进行具体感受。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素材和学习素材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完整体验,并针对某一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思考,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形成主次分明的阅读任务矩阵,学生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相应的阅读方案,增强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带领学生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在思维想象和视觉欣赏的不同感受中,学生反复验证自己对红楼梦中不同人物、生活场景、自然景象的探索性定义,并相互交流,从而深化自身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阅读能力,以完成更多的语言文化学习及应用任务。依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不断深化对阅读教学的认知,明确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从学生学习特点和课程特点出发,应用群文阅读、情境式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中增强阅读兴趣,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形成较高的阅读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822)和淮安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5期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JY011)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