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山东传统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2024-06-17 10:51陈欣欣
新楚文化 2024年11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走出去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黄河从这里入海,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优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塑造了山东多元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翻译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蕴含大量的美学思想,翻译时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情怀、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能够运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准确地阐释文化信息。

【关键词】翻译美学;传统文化;“走出去”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1-006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20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翻译美学视角下山东传统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2022Y10170216)。

翻译美学是一个集美学与翻译研究于一体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提出“翻译美学”一词,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作为齐鲁故地的山东,有着深厚的民间传统资源积淀和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编译和外宣,能够推进现代民俗国际化,树立中国民俗文化品牌。然而,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会影响文化输出的效果。因此,要想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养,加强对外宣文本翻译质量的监督。

一、翻译美学理论概述

我国翻译人才辈出,翻译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如茅盾主张翻译必须讲究“神韵”;郭沫若主张翻译诗歌要坚持“风韵译”;朱生豪提出翻译要注意保留原文的“神味”与“神韵”。50年代,傅雷概括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理念,他从中国与西方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差异出发,将译文与美感学说结合起来。钱钟书先生认为,译文美感的极限在于“化境”的实现,所有的译作都是以“化境”的深入为最高境界。国内论著中,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和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构建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毛荣贵的《翻译美学》则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美学思想。西方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以中国的哲学——美学作为基础。在西方译论中,西赛罗提出译者一定要关注译文的词章之美;贺拉斯从艺术的基本理念着手,指出译者崇尚行文的自由气派,推崇斯多葛式的淡泊美以及泰勒斯的自然之美。泰特勒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基于传统文艺美学的“翻译三原则”,“三原则”包括译作应能表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悉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略原作全部的美。

总之,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及译文的艺术创造。翻译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一方面要保证译文对原文的准确传达,另一方面要关注文本的音、义、句所体现的形式美,以及文本所蕴含的情、志、意、象的非形式美。译者应运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美。

二、文化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起着沟通和桥梁的关键作用,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的一种阐释及传播方式,语言能够体现文化的各个方面。语言翻译质量的高低能够影响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许多优秀的翻译家为中华文化外译做出巨大贡献,翻译出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要将原始资料的全部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出来,是译者无法完全做到的。文化的外译目前还存在翻译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及文本解读出现错误,对核心文化概念的内涵认识及理解不到位,并且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内容进行不适当的裁剪。具体在翻译中,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不规范、用词不恰当、文化内涵误译、文化信息缺失、中式英语表达、句子功能传达不当等。

(一)语言表达不规范

翻译中出现的误译问题首先包括语言层面表达不规范的问题,语言层面主要指词汇、句式和语法等。由于译者源语或译语的语言基本功较弱,翻译时经常会根据源语言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从而出现语言表达不规范的问题。例如:“砚泉”一词,一些译者会将该词拆成两个字翻译为“Yan Spring”。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根据《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有关专名、通名的英译规定,地名中的专名是单音节词时,其通名部分可与专名视作一个整体,先与专名一起用汉语拼音拼写,然后用英文进行重复翻译。因此,砚泉应译为“Yanquan Spring”。

(二)用词不恰当

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与英语中都普遍存在,比较而言,汉语词义比较固定,而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语的翻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本语境,但有时候译者在翻译词语时会根据对某一个词所了解的表面意思选用不合句意或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对应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译者本身对文本理解不透彻,曲解了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抛开上下文孤立地选择了自己所理解的词义,从而在译文中选用了不恰当的词语。

潍坊被称之为“风筝之都”,其中风筝“龙凤呈祥”寓意着喜庆吉祥、平安喜乐。龙与凤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图腾,代表着力量、吉祥、美好。在此语境下,如果将龙与凤翻译为“dragon and phoenix”,不仅不能传达龙凤的美好意义,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选用词语时务必要考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重视词汇的内涵意义。根据其内涵意义,“龙凤呈祥”可意译为“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

(三)文化内涵误译

如果译者缺乏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只顾字面上的语言转换,或者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浅层次文化信息解释其涵义而曲解了真正的内涵,便会出现文化误译现象。

在汉语典故“孟姜女哭长城”中,如果单纯地将“孟姜女”看作一个人名采用音译的方法翻译成“Lady MengJiang”,这是对文化典故内涵了解不深入而造成的误译。实际上,这里的“孟”字代表排行第一,“姜”字表示姓氏,“孟姜女”的准确涵义应是“姜家的长女”。又如,在中国,“牛”意为吃苦耐劳;而在英语国家,大部分民族的起源来自游牧民族,马通常成为勤劳勇敢的象征。以成语“力大如牛”为例,如果不能理解文化背景信息,便会将“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cattle”,从而造成对文化内涵的误解。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力大如牛”应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四)文化信息缺失

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源语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习俗或概念等在目标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物而产生的空缺。例如,一提到“说曹操曹操就到”,中国人耳熟能详,但英美人却不知。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成“mention Caocao and there he is”,英语读者便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化信息词语,造成翻译时产生文化信息缺失。该句可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虽然句中“devil”一词的运用还有待商榷,但英语读者能够读懂句子的意思。

(五)中式英语表达

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部分译者简单地认为英语的表达就是将汉语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例如,关于“东岳庙会”有译者翻译为“Dongyue Temple Fair”,但直接用拼音翻译“东岳”,外国人很难理解其意思。这里“东岳”指的是泰山,因此可译为“Mount Tai Temple”。

(六)句子功能传达不当

句子表达具备一定的功能,包括陈述功能、交际功能、呼唤功能、美感功能等等。翻译语句时如果不清楚源语的语句功能,译文的句子成分在结构或意义方面不能合乎搭配习惯、准确达意,译文便不能恰当地体现源语的功能,从而影响传达效果。例如,广为人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三次搬家的故事,这个故事传达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孟母为孩子提供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培养了孩子健康的价值观和习惯,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翻译时若如实表达为“Mencius mother moved thrice”,并没有体现出故事的现实启迪意义与功能。根据“孟母三迁”的故事内涵,可增译为“Mencius mother moved thrice to cultivate her son as a great sophist”。

三、文化外译策略研究

文化的外译除最大化保留和传达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外,还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译者需要充分尊重文化差异,贴近国外受众的需求,以受众接受最大化为导向,在充分考虑各国不同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努力寻求中国民俗文化与国外受众文化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杜绝文化误译。为了在翻译中能有效传达中华文化,探索文化外译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直译、意译、直译加注、补偿等。

(一)音译

音译法指将外文翻译成近似读音的汉字,汉字用于音译外来语时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山东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三孔”、琅琊台、千佛山、灵岩寺、崂山等历代古迹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根据音译法这些名胜古迹的可分别翻译为“‘Confucius Mansion, Confucius Temple and Confucius Cemetery,Langya Terrace, Qianfo Mountain, Lingyan Temple, Laoshan Mountain”。“三孔”指的是孔府、孔庙、孔林,因此要分别对应译出原意。在考虑发音、文化意义及一致性等重要因素的情况下,音译方法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保持名称的原音及文化和历史意义。

(二)直译

直译法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尽可能准确地将源语中的词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信息的完整性,使翻译结果更容易被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并且能够传递源语言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

与其他翻译方法相比,直译法的运用更具有直观性,也更便于读者理解。例如,泰安“三美”,指的是白菜、豆腐、水,采用直译法译为“Three Delicacies of Taian (Chinese cabbage, tofu and Mount Tai spring water)”。这种方法既能够将“三美”表达出来,又能够直截了当地让外国人知道泰安“三美”的具体内容。又如,“高粱饴”糖可译为“Sorghum Candy”,直译法的运用会更加接近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保留更多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意译

意译,又称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该方法更注重对源语言文本意思的理解,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使读者理解文本的内涵,而不仅仅是文字的字面意思。

俗语“吃大锅饭”比喻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管干得如何,报酬、待遇都一样。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eat rice from the same big pot”,外国读者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翻译时译者需在文化维度上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因此要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弥合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采用意译法,该俗语可译为“get an equal share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及表达方式,对翻译表达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更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四)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法结合了直译法和注释的技巧,在翻译文本时,首先采用直译法对文本进行整体翻译,然后在关键词、短语或句子的旁边加上注释,解释其具体含义或文化背景。直译加注法适合于那些有特定文化背景或需要更多解释的文本。通过添加注释,可以提供更多的解释和信息,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注释可以涉及词语的特殊含义、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礼教明确规定了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即“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若将“三从四德”直译为“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外国读者不会理解“三从四德”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弥补文化信息的缺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补充说明“三从”和“四德”的具体内容,翻译为“the three obediences (to father before marriage, to husband after marriage, to son after the death of husband) and four virtues (morality, proper speech, modest manner and diligent work)”。该译文能够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男主女从的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女德思想。

(五)补偿

补偿法用于处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而无法直接翻译的内容,通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额外的信息或调整语言表达来弥补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补偿法的运用能够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并帮助读者理解源语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习惯或隐含意义。

例如,“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解其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英语中没有直接与“面子”相对应的概念,但可以运用补偿的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可译为“the concept of face(面子)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refers to the social status, reputation, and dignity of an individual”。

四、结语

山东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孔孟之乡、曲阜的三孔文化、鲁菜文化等。山东传统文化走出去,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与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山东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多认可和关注,促进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

[2]李峰.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食文化翻译——以山东泰安为例[J].知识经济,2019(21):78+80.

[3]穆琳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探析[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6):81-84.

[4]王珍.旅游外宣网站中国特色文化英译问题与建议——以齐鲁文化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2(03):81-82.

[5]姚禹,卢小军.文化误译与外宣翻译的准确性[J].翻译研究与教学,2018(02):46-53.

作者简介:

陈欣欣(1987.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走出去传统文化
浅谈《园丁集》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翻译美学与政论文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