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需要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在城乡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册亨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布依族民族的特色鲜明。布依族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其语言、民族、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布依族是册亨县较好地保存并继承了民族传统的民族传统。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力的继承、维护以及扩大,这不仅是一个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的议题,同时也是当前政府以及全社会所高度关心的议题。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1-008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26
布依族传统手工艺技术是布依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丰富多样的手工艺技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手工艺技术已经成为布依族文化的瑰宝,同时也为世人所喜爱和推崇。
一、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类型
(一)蜡染
事实上,蜡染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蜡画。蜡画的制作过程是将高温溶解的蜂蜡涂抹在铜刀上,然后在白色的布料上随意勾勒出各种动物、植物、山川和湖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画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不同的颜色,完成作品。二是,蜡染。蜡染技术就是把已经完成绘制的艺术品经过消毒、脱蜡、清洗和展示。此外,它的神奇冰纹使得蜡染的抽象艺术风格变得更为丰富。
在安顺苗族布依族的女性社区里,蜡染的流行程度极高。苗族的图案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如同盔甲,如同文字,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一般来说,蜡染的服饰种类有:连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以及时尚的服饰。现在,世界各地的观光者都会购买多种类型的蜡染艺术作品。
(二)刺绣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历史悠久,《贵州图经新志》中描述了布依女性“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场景,这标示着在明朝时期,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已经广为人知,且技艺精湛。布依族的绣花技巧在全国各地都有所体现,种类丰富,涵盖了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编绣、骑绣、剪贴绣等各种技巧。他们绣出的作品形象逼真,技巧精湛,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布依族女性所钟爱的艺术珍品,常被用于制作服装、背带、围腰、帐檐、被面、手帕等。
(三)纺织
纺织是布依族手工艺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纺织技术以绵长丝线和逐级多彩的色彩为特点。布依族妇女擅长纺线,他们使用手工纺车将棉花或丝织成丝线。他们还会把线染成各种亮丽的颜色,然后用手工织布机编织成各种花色斑斓的纺织品,如衣物、帽子、被子等。布依族纺织品以细腻的质地和华丽的花纹著称,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纺织,刺绣也是布依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重要部分。
此外,编织、木雕和银饰也是布依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人民使用竹子和藤条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如篮子、储物箱等。他们还使用木材雕刻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和动物雕塑,以及各种神话故事的场景。而银饰则在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布依族的银饰品工艺精湛,款式独特。
(四)竹编
古老的竹制技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勤奋努力的体现,其中包括了精致的细丝制品以及粗糙的竹制品。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自人们开始安家落户以来,他们就进行基础的农耕与家禽养殖,收集的粮食和捕捉的野味还留有一些,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会将这些食品和饮用水储备起来。人们从本地采集原料,并使用各种石头斧头、石刀等工具割下了植物的枝条,制造出了如篮子、筐子等装饰性物品。经过实际操作,人们观察到竹子简洁明了,易于破损,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同时也具备编织方便、稳定耐用的特点。因此,当时的器具制作主要依赖的就是竹子。主要的竹制作过程包括初始制作、编制和封口三个步骤。在织造过程中,主要采用经纬编织方法。在经纬线的制作过程中,竹编能融入许多不同的手工艺,例如:疏密结合、插入、穿透、切割、锁定、钉定、捆绑和套装等,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图案和颜色。如果需要添加其他颜色的物品,可以使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进行交错拼接,从而创造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图案。所有的竹材都被精密地切成了矩形,其厚薄与粗细的要求极为严格,其厚度仅为两到三根头发的长度,同时其宽度也不超过四到五根头发的长度。为了维持其厚薄与粗细的均衡,所有的竹材都被进行了精密的切削,这使得研究人员感到极其棘手。
二、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一)保护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所有的民族都拥有其特殊的传统技艺与手工制作,只要我们能够维系并继续推广这些艺术方法,就能够维系住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的丰富性构成了我们社会进步的珍贵资源,也显示出各民族间彼此尊崇、理解上的共享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传统艺术与手工技能蕴含了我们的历史与情绪,这在保持文化的丰富性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传承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贡献,它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果不采取保护和传承的措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会永久消失,对人类文化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和手工艺。
(三)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古老的艺术与手工制作不只是涵盖了深厚的科学知识与技巧,更是蕴藏着我国的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1]。借助于此类艺术的延续,我们有机会提升个体的想象力与创新才华。在古老的艺术与手工制作的流传过程里,艺术家们常常依照真实的环境去尝试创新,从而塑造出具有个性的杰作。此类创新才华不只是增强了公众的审美品位,也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困境
在研究的时候注意到许多非遗继承人投入了许多心血来管理公司,然而他们的努力却未能见效,这导致他们的技能未能提升,公司的增长也呈现出阻碍的状态。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找出,这主要归咎于专门的技术人员短缺。对于拥有高超技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来说,他们的主要职责在于保持和推广他们的技术,而并非投身于公司的建设。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领域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由手艺人开设的小型和微型公司,由于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使得他们的产品过于相似,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从而使得他们的生存变得困难。
在此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公司承受的冲击极其严重。首先,由于当前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主要用于旅游市场,因前些年旅游市场疲软,一些公司甚至陷入亏损;其次,一些针对高级定制的公司所处的市场主要是国际市场,由于通关等问题,也引发了销售的困扰。但最关键的是,公司的商品种类过于简单,通常无法有效地应对风险。“当遇到危机时,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困扰着少数民族手工艺行业的挑战。
经过深入的考察,我们注意到许多手工艺品商铺销售情况较好的商品,这些获得收益的民间技艺制作物几乎都拥有其独特的“外观专利”或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实,民间技艺制作物的真正价值并非依赖于人力,反倒是源于少数民族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积淀。欧洲的高档商品之所以售价高昂,主要是由于其品牌的吸引力。消费者乐意承担购买商品的“文化”成本。所以,无论商品的成本有多高,只要大众对其有所偏好,他们都愿意付出金钱购买。
四、加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措施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鉴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年纪较大的传承者所拥有,如果这些遗产的传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优先进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2]。我们需要重视对老年非遗传承者建立必要的措施,以确保他们在日常生活、医疗保障等领域得到适当的保障和关怀。推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者进行学习活动,并致力于打造民间手工艺的发源地,同时为这些传统技艺的继承者颁发职位证书和荣誉头衔。我们需要培养并建立一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专业能力强、技艺娴熟、年纪和专业素养均衡的传承者团队。
此外,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广泛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实施多元的方法去激发民众保持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例如,布依族蜡染的传统在布依族的族人之间被延续,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一般来说,他们的婚礼更倾向于采用古老的布依族风格,而非现代的新娘造型。大多数的布依族风格的服装,都由蜡染的布料制成,同时也融入了织锦等精美的元素,从而增强了它的视觉吸引力。
(二)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
为了把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我们既要保持它的独特性和优势,又要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整合和创新。唯有持续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创新型商品,我们才能赢得市场的接纳,并最终把它打造成一个专门的领域。通过引入西方的艺术技巧,苏绣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正好反映了我们的理念。我们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商品,创建新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激励那些符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本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给予我们更多的工作机遇和资金。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主导策略之一便是通过宏观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在支撑、创新及弱势领域的发展上,需要增强财务投入及资金援助,同时也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提供相应的教育。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借鉴和学习当地的实用策略,以此促进乡村专门的协同机构的进步。例如,施洞镇位于台江县,已经顺利地设立了刺绣与银饰的农民协同机构。所有的合作社都成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进行了商业运营,同时他们的声望也不断提升。
(三)打造传统手工艺的品牌
为了达到“构建文化强省”的目标,贵州必须依赖于富含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多元贵州”的文化品牌建设便是一个成功的示范[3]。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维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集群式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策略的基本准则包括:1.基于并充分利用本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体的策略设计,以实现科学的产业结构安排。2.我们需要将市场驱动与政府引领紧密融为一体,并且高度关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根本影响。根据地方的独特性和行业的属性,进行适当的策略安排,以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3.尽可能地利用并发挥“巨人效应”,形成与此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汇聚。因此,仅当我们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并且对其品牌实施有力的塑造、推广及维护,我们才可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在遵循市场法则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应当最大限度地运用市场这一强大的推动力,以市场为主导,提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源泉。
五、如何实现布依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
(一)市场趋势
由于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增长,旅行已经变成大众主要的放松和娱乐的途径。布依族聚居的贵州、云南等地自然环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也为布依族刺绣、纺织、蜡染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方式,将布依族传统手工艺推向市场。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4]。布依族刺绣作为中国刺绣工艺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开展对外贸易等方式,可以将布依族刺绣推广到国际市场上,实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技术创新
传统的刺绣工艺多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下,适用范围有限。现代化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并且可以满足大批量、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布依族刺绣产业需要加大对设备和工艺的改进与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持续进步,如电子商务这样的新兴领域正在迅速崛起[5]。布依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线上店铺,进行线上销售和推广,拓宽市场渠道。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六、结语
文化的兴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文化的创新则是驱动人类前行的引擎,文化的丰富性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于发展而言,这一点极为关键。特别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增加其品牌价值,改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养,增加投资,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业化。让那些积淀了丰富历史的区域再次焕发生机。换句话说,我们负有维护并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职责。在维护过程中进步,同时也在进步过程中维护,以达到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海梅,陆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5):119-123.
[2]杨家佳.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J].文化学刊,2022(12):39-42.
[3]王敏,杨笑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遇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9):5-6.
[4]王浪,赵英,曾庆磊,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以松桃苗绣为例[J].西部皮革,2022,44(10):30-32.
[5]张弘,吴晨晖.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研究[J].美术文献,2019(07):148-149.
作者简介:
李家敏(1980.3-),女,汉族,贵州册亨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