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从文化符号学视角探讨江西省国家级“非遗”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旨在丰富舞蹈表现形式,传承和弘扬江西地方舞蹈文化,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方法:通过分析舞蹈道具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阐述“非遗”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如何有效运用“非遗”舞蹈道具,提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与舞蹈动作融合、创新运用方式、注重与整体风格协调等建议。结果:将“非遗”舞蹈道具融入舞蹈创作,有助于塑造舞蹈形象,展现舞蹈意境,表达舞蹈主题。“非遗”舞蹈道具不仅能丰富舞蹈表现形式,还能传承和弘扬地方舞蹈文化,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要想有效运用“非遗”舞蹈道具,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与舞蹈动作的融合,创新道具的运用方式。结论:江西“非遗”舞蹈道具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将其运用到舞蹈创作中,有益于传承和弘扬地方舞蹈文化,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编导应深入领会道具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融入舞蹈动作中,创新表现手法,打造与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精品力作,让“非遗”舞蹈道具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同时,积极探索“非遗”舞蹈道具在现代舞蹈教学、创作与传播中的应用,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化符号学;舞蹈道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0 引言
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舞蹈道具作为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创作和表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江西省国家级“非遗”舞蹈道具,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是江西地方舞蹈文化的重要载体。
1 舞蹈道具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
1.1 舞蹈道具有助于塑造舞蹈形象
舞蹈道具不仅是舞者肢体动作的延伸,还是赋予舞蹈角色生命力的重要元素[1]。以少儿舞剧《嬉雨》为例,一个朴实无华的小木盆在编导的巧妙安排下,成为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重要媒介。
舞者或踩盆而起,仿佛在田间嬉戏;或拍盆作乐,展现孩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或将盆覆于头顶,表现避雨遮阳的场景。巧妙的动作和细节设计,让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孩童的纯真。与此同时,舞者们或嬉笑打闹,或用童稚的语调吟唱,成功塑造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作为舞蹈道具的小小木盆,为优化舞者肢体表现力提供助益,塑造出令人喜爱的孩童形象,带领观众重拾儿时的纯真快乐。
1.2 舞蹈道具有助于展现舞蹈意境
舞蹈道具也是营造舞蹈意境的重要元素。在编导的精心设计下,哪怕一件看似平凡的道具,也能为舞台增添无限生机,将观众带入作品营造的独特意境中。
以少儿舞剧《龙的传人》为例,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舞台上飘扬,瞬间点燃了舞者们的激情。他们或高高挥舞旗帜,仿佛在指挥群龙腾飞;或紧紧拥抱旗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或在旗帜的映衬下展现优美矫健的舞姿,彰显少年儿童的朝气蓬勃。在舞台上飘扬的红旗让观众热血沸腾,展现了中华民族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
在舞者精彩的演绎下,旗帜这一道具与肢体动作协调统一,将舞台变成充满激情的战场,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充分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1.3 舞蹈道具有助于表达舞蹈主题
舞蹈道具是将舞蹈主题和内涵具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关键载体。以舞蹈《快乐的甲板》为例,在编导的巧妙安排下,一些日常用品变成传递快乐主题的利器。
舞台上,栏杆变身为船舷,舞者或倚或扶;簸箕成了船帆,随着翩翩起舞的舞者扬起。在舞者手中,刷子仿佛被施了魔法,或在甲板上虔诚地刷洗,或在空中潇洒地挥舞,每个动作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日用品在舞者们的手中发挥了呈现作品主题和内涵的作用,整个舞台仿佛变成一艘航船,而观众仿佛置身于海上,与舞者们共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2 “非遗”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2.1 “非遗”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研究的“非遗”舞蹈道具源于江西丰城,在当地民间舞蹈中发挥传情达意的功能,不仅展现了丰城的地域文化特色,还反映了江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例如,常见的扇子、斗笠等道具,不仅是丰城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蕴含着丰富文化意蕴的“非遗”舞蹈道具。将以扇子、斗笠等为代表的“非遗”舞蹈道具应用到江西地方舞蹈中,在展现江西地方舞蹈独特风格的同时,传递江西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2.2 “非遗”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2.2.1 丰富舞蹈表现形式
“非遗”舞蹈道具蕴含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其造型别致、用法多样,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颖的表现手段[2]。以扇子为例,其不仅可以通过精美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点缀舞台,还可以借助开合、翻飞等灵活的手法,衬托舞者的身姿,营造出动态的视觉冲击力。扇面上所绘的山水花鸟,能彰显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舞者舞姿的同时,领略“非遗”道具的文化内涵。
2.2.2 传承和弘扬地方舞蹈文化
将“非遗”舞蹈道具融入舞蹈创作,不仅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还能有效传承和弘扬江西地方舞蹈文化。这些源于民间的舞蹈道具,承载着江西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是重要的地方文化载体。舞者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和道具,生动再现了江西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增强了观众对江西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江西地方舞蹈文化,最终达到传承和弘扬江西地方舞蹈文化的目的。
2.2.3 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
江西“非遗”舞蹈道具承载着江西的人文精神,将其巧妙融入舞蹈创作之中,能丰富作品的文化底蕴。举例来说,斗笠作为农民农事劳作时遮阳挡雨的常用农具,其造型朴实无华。在舞蹈中运用斗笠,搭配农耕动作,可再现江西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除了展现江西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舞蹈道具更能传递江西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3]。扇子作为“非遗”道具中的代表,其精致的图案和流畅的线条,体现了江西人民追求和谐、注重细节的审美情趣。扇面上所绘的山水花鸟更彰显了江西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将扇子应用到舞蹈表演中,有利于展现江西女子温婉的气质,恰如江南烟雨中的闺秀。
3 有效运用“非遗”舞蹈道具的建议
3.1 深入挖掘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
要实现舞蹈道具与舞蹈动作的有机融合,首先舞蹈编导要深入了解和把握“非遗”舞蹈道具。编导应深入研究每一件道具的形态特征、材质特性,甚至制作工艺,精准把握道具的文化内涵,进而设计出与之相符的舞蹈动作。例如,编导可以仔细观察扇面的图案,体会其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再将这种情趣融入舞者曼妙的舞蹈动作之中。
舞蹈编导需要精心设计舞蹈动作与道具的结合方式,使二者相得益彰[4]。动作设计应当贴合道具的形态特征,让舞者的肢体语言与道具的造型、质地完美契合。同时,舞蹈动作设计要达到直观呈现道具的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效果。比如运用斗笠时,编导可以设计类似遮阳挡雨的动作,再融入农耕劳作元素,以展现斗笠的实用功能和江西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
此外,舞蹈编导还需要注重舞蹈动作与道具之间的张力关系,打造出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可以让舞者的动作与道具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动作与道具相互呼应,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应精心设计舞蹈动作,使动作与道具有机融合,共同诠释舞蹈的主题内涵。
3.2 注重舞蹈道具与舞蹈动作的融合
首先,全面细致地研究“非遗”舞蹈道具。编导亲自动手制作道具,领会相应的工艺精髓;观摩民间艺人的道具使用方式,探索道具的实用功能;探究道具的历史渊源,挖掘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道具,编导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得益彰的舞蹈动作。
其次,编导要反复钻研舞蹈动作与道具的结合方式。可将道具的形态特征融入舞者的曼妙身姿之中,如让身披斗笠的舞者做出遮阳挡雨的动作;也可呈现道具的使用场景,如农耕劳作场景,以展现斗笠的实用性。
最后,编导要与舞者密切配合,反复排练。舞者要熟练掌握道具使用技巧,做到行云流水;编导要不断优化调整舞蹈动作,使动作与道具相得益彰。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呈现理想的舞蹈表演效果。
此外,编导还要注重舞美、灯光、音乐等舞台元素与道具使用技巧的协调统一。舞美设计要与道具的造型、色彩相呼应;灯光则需要突出道具的质地和舞者的身姿;音乐节奏感也应与动作相融合。
3.3 创新舞蹈道具的运用方式
一方面,编导可以尝试将“非遗”舞蹈道具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赋予道具全新的意义和用途[5]。例如,将扇子与当代流行舞蹈风格融合,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又如,将斗笠与霓虹灯光相结合,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舞台视觉效果,营造古今交融的意境。
另一方面,编导还可以尝试改变舞蹈道具的材质和形态,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用金属或塑料等新型材料制作扇子,使其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或者将斗笠拆解重组,赋予其全新的造型,让观众眼前一亮。
编导还可以尝试将“非遗”舞蹈道具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实现跨界创作。例如,将扇子与书法相结合,让舞者在舞蹈中挥毫泼墨,将动与静、虚与实完美融合;或者将斗笠与戏曲元素相结合,让舞者在斗笠的掩映下表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编导还要注重探索灵活多变的舞蹈道具运用方式。同一件道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如扇子可以在含蓄内敛的场景中体现出闺阁气质,也可以在热情奔放的场景中展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3.4 注重舞蹈道具与整体舞蹈风格的协调
第一,编导要对舞蹈作品的整体风格有清晰的把握和定位。是温婉含蓄的闺阁风情,还是热情奔放的民间风采,抑或融合现代元素的新潮风格?只有确定了整体风格,编导才能选择与之相符的“非遗”舞蹈道具,避免舞蹈道具与整体舞蹈风格违和。
第二,编导需要精心设计舞蹈道具的运用方式,使之与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协调统一。针对柔美婉约的舞蹈风格,需要应用轻盈曼妙的道具,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得益彰;针对热情奔放的风格,需要应用大气磅礴的道具,与激昂的音乐节奏相呼应。编导需要反复排练,不断调整细节,实现道具与其他舞蹈元素的完美融合。
第三,编导需要注重舞美、灯光、服装等舞台元素与舞蹈道具的协调[6]。舞美设计要与道具的造型、色彩相呼应,营造出统一的舞台氛围;灯光则需要突出道具的质地和舞者的身姿,增强视觉冲击力;服装的色彩和造型要与道具相互映衬,避免彼此冲突。只有各个元素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展现“非遗”舞蹈道具的独特魅力。
第四,编导还可以尝试将“非遗”舞蹈道具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例如,将扇子与霓虹灯光相结合,给观众一种古朴与现代的碰撞感;或者将斗笠与流行音乐相融合,让舞者在热情奔放的舞姿中挥舞斗笠,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4 结语
舞蹈道具在塑造舞台形象及体现舞蹈意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省国家级“非遗”舞蹈道具,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是江西地方舞蹈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非遗”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舞蹈创作中,不仅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还能传承和弘扬江西地方舞蹈文化,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要有效运用“非遗”舞蹈道具,深入挖掘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实现舞蹈道具与舞蹈动作的融合、创新舞蹈道具的运用方式,同时注重舞蹈道具与整体舞蹈风格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中彦.舞蹈道具多义性的技术构成及其表现[J].艺术品鉴,2022(20):93-96.
[2] 邢可.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文化功能及运用[J].美化生活,2022(14):66-68.
[3] 汪旭东.浅议非遗舞蹈艺术教育的推广和发展[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3):178-180.
[4] 陈莉君.彰显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城市:基于江西地区非遗舞蹈群文创作研究[J].天南,2022(5):75-77.
[5] 芦航.道具在“非遗”舞蹈中的符号姿态[J].中国民族博览,2020(3):66-67.
[6] 王孟.数字化时代江西省“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特色信息库建设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24):44-4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文化记忆背景下的江西省国家级‘非遗舞蹈道具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S22250
作者简介:王孟 (198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