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服务一流学科的现状及转型优化策略

2024-06-17 07:51:32史润东东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优化策略

史润东东

[摘要] “健康中国”浪潮推动国民健康意识加速觉醒,食品类科技期刊需要增质提速,有效普及食品前沿健康知识。文章通过深入分析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协同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协同建设的制约因素及思考,并提出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服务一流学科的转型优化策略,以期推动学科与期刊的双向互促,提升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服务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食品类科技期刊;一流学科;协同建设;优化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当前,促进全民健康离不开我国食品类学科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食品类科技期刊作为传播食品领域最新科学知识、前沿技术成果的重要端口,担任着“承上”助力学科及产业发展,“启下”传播食品健康知识的枢纽角色。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完善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需要创办新刊”,并再次明确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助推效能[1]。因此,在现有政策导向以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入探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服务一流学科的现状及转型优化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可以发挥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及实际社会效益,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学科发展,满足国民越来越高的健康需求。

一、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食品类学科发展现状

为了客观呈现食品类学科发展现状,笔者分别对国际公认的四大权威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机构的上海软科ARWU和U.S.News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上海软科ARWU是覆盖学科数量最多和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学科排名之一,以学科国际权威奖项、学科顶尖论文、学科论文质量、学科国际合作等为指标,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科竞争力,具有很高的公信力。2017—2023年上海软科ARWU公布“世界一流学科”情况(见图1),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所有上榜高校中,我国高校的数量一直稳居第一,然后是美国、巴西等国家,同时我国高校排名也逐年上升,其中江南大学已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在2023年我国高校更是独占该学科排名前十。

另外,美国U.S.News在2021年首次增设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2021年,在该学科领域里全球共有200所高校入榜,其中我国有36所高校入榜,美国则入选高校22所,且在全球前十中,中国占5席。最新公布的《U.S.News2022—2023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在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共250所高校入榜,其中我国有42所高校入榜,美国则有28所高校入榜,且在全球前五中,中国包揽5席,依次为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类学科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且在相关学科领域里我国高校的上榜数及排名逐年稳步提高。

笔者还进一步参考全国学科评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级结果,从整体上分析我国食品类学科的学术地貌。在该一级学科中,2009年,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有13所,参评高校33所;2012年,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有21所,参评高校51所;2017年,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有27所,参评高校79所。可见,在近10年发展中,我国开设食品类学科并获得“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数量翻倍增长,发展呈现蓬勃稳进的态势,其中: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名列前茅,且学科排名稳定,专业优势明显;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则相对靠前。

(二)我国食品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023年6月28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学科类别为“Food Science &Technology”中,从期刊数量来看,食品类科技期刊共有169本,其中进入SCI的食品类科技期刊有142本,中国的有5本;从地区分布来看,食品类科技期刊主要分布在美国(45本)和英国(33本),而中国进入SCI的食品类科技期刊均位列Q1区;从发文情况来看,笔者通过调研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一万多种国际权威、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对比在“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学科下发文量较高的国家情况,发现近10年我国的相关发文量基本排在首位,且其上升幅度逐年显著提高,美国的相关发文量则上升趋势较平缓,仅次于中国,均远超西班牙、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见图2)。整体来看,我国食品类论文产出量及质量在国际上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我国进入SCI的食品类科技期刊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进入SCI的5本食品类科技期刊中仅1本建刊于2012年,其余是2017年后建刊的。尽管我国食品类科技期刊在SCI的排名上已取得显著进步,但高水平的国际性食品类科技期刊数量仍不足,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图2 近1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食品类论文主要

来源国的发文量变化

笔者再来以《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食品类核心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食品类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度差异,并根据中国知网、万方及期刊网站汇总主办/主管单位等信息,发现我国食品类核心科技期刊共有30本,其中主办单位含科研事业单位的有10本,主办单位含企业的有9本,主办单位含学会/协会的有6本,由高校主办的仅有5本,且主管单位大多为国家及政府部门(10本)、企业(8本)和行业组织(7本)。可见,主办/主管单位为高校的占比明显偏低。

另外,学科扩散指标和学科影响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在该学科内的影响力及热度。其中:学科扩散指标表示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学科影响指标表示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笔者经分析,发现在食品类学科中,排名较靠前的食品类科技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基本为企业或行业组织,且企业或行业组织办刊的运营模式较为系统化、灵活化,使期刊与行业联系紧密度更强,办刊团队及人员配置规模性更高,分工更细化,有利于期刊业务的拓展。同时,排名靠前的食品类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基本为半月刊,出版周期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及时发表,受到作者及读者青睐。2023年,我国首次面向全球食品类科技期刊开展分级认定工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该目录显示,在位列T1区的6种中文科技期刊中,仅有1种由高校主办。可见,企业/行业组织主办的食品类科技期刊的规模及影响力更高,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更大。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2],

有利于促进食品类学科发展。高校作为办刊主体,应有效借助食品类学科优势,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做大做强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品牌。然而,笔者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尚未能充分依托和发挥高校食品类学科优势,亟待加强与学科的紧密联系,形成“期刊—学科”协同共促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协同建设的制约因素及思考

(一)评估体系导向作用有待加强

我国要想实现食品类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就不能忽视食品类科技期刊传播科研成果、增进学术互动、展示学科水平的媒介作用[3],而学科是驱动我国食品类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学科建设与期刊发展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协同共促已成为一种必然[2,4]。然而,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来看,“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等的纲领性文件虽在不同维度地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但都没有提及高校科技期刊,且过往开展的学科评估对涉及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内容也有限[5]。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一步表明高校应着力改革创新,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重视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强化科技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然而,在聚焦培育世界一流食品类学科的同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及同步提振[6-7],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食品学科发展水平也仍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近几年,这一现象逐步得到改善,高校借助食品类学科优势,相继创办英文期刊,如:2021年10月,南京农业大学创立英文期刊Food Materials Research;2021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推出自办期刊Food Bioengineering;202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创办英文期刊One Health Advances等。

同时,笔者分析“北大核心”、CSCD、WJCI等我国权威的期刊评价体系指标,发现学界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估大多参考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下载量、数据库收录、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对学科影响力相关指标的关注度较低,且学科评价体系与期刊评价体系缺乏互通性。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科建设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考察力度较为薄弱;在评估期刊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鲜少重视对学科建设的贡献效果。可见,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协同建设的双向互促的指标设置有待加强,评估体系对学科及期刊融合发展的导向作用也有待加强。

(二)运作范式与运营思路缺乏活力

在建设方向层面,由于高校的建设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科—期刊”的协同发展、编辑队伍建设等难以成为核心议题,期刊发展也较难以得到有力支持[8]。在体制机制层面,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作为高校的内设部分,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运作模式上,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或采用规模大的运作模式,形成期刊社或期刊中心,划分为高校的直属单位或教辅单位,或采用规模小的运作模式,挂靠在二级学院或科研院等行政部门,无独立建制[9]。基于此,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不同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版单位,从办刊条件、办刊模式、运行制度等方面,对高校的依赖性更高,缺乏运营的自主性及灵活性,期刊管理制度也相对缺乏活力。同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主编一般也由校领导担任,而实际负责人由于轮岗机制会出现频繁调动[10],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运营策略缺乏稳定性,期刊转型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科—期刊”协同发展理念的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编辑人才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生力军,编辑队伍的专业知识、编校能力、出版运营能力等是直接影响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要求,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并设置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11],然而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编辑数量不足,编辑队伍“青黄不接”、结构失衡的现象,且专职编辑人员兼顾编务工作,不利于多方位的期刊运营策略及宣传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办刊质量及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被归属为教辅人员[10],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不占优势,使他们职业认同度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长期发展。

三、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服务一流学科的转型优化策略

(一)结合学科优势及特色,走中国式现代化食品类科技期刊发展道路

当前,在转型创新与“健康中国”视域下,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当提高思想站位,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繁荣中国饮食文化、构建国家食品学科创新体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充分挖掘与结合学科的优势及特色,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食品类科技期刊发展道路。

当前,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瞄准食品类学科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重点将期刊精品化、专业化,找准定位[12],推出特色专栏或专刊,以“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现代食品科学技术”“中国药食同源食品的资源挖掘”“食味中华—物性与感官科学”等为主题,借助高校的食品类学科优势,紧密联系专家学者组稿约稿,并搭配具有中国元素的封面,从而充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内涵及其食品类学科特色,促进期刊差异化发展,凸显特色的期刊品牌形象。例如:长沙理工大学主办的《食品与机械》在封面中融入中国古代建筑、汉字、传统食物加工场景等元素;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的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结合中国古代故事“神农尝百草”以及国宝大熊猫形象进行封面设计。另外,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还应与学科之间建立顺畅的交流机制,重点邀请期刊专栏/专刊的专家学者做报告,既宣传专家学者等作者团队,也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也应当做好专栏/专刊内容的跟踪及宣传,表彰成效显著的专栏/专刊的专家学者,以提高学校科研一线人才的地位,从而吸引优质稿源。

(二)发挥学科及期刊评估体系指挥棒作用

完善学科及期刊评估体系是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在融合发展路上的关键要素。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发挥学科及期刊评估体系指挥棒作用,才能有效激发学科与期刊建设的双向需求及内驱动力。因此,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要加强政策导向,利用高校学科评估体系中的多维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着重强化期刊建设的要求及重要性,并建立“中国模式”的期刊评价体系,量化期刊对学科、社会贡献的指标,并加大对学科及社会贡献的指标权重,通过加强评价体系对学科及期刊的引导作用,整合学科与期刊建设的需求及目标,强化学科与期刊评估体系的共性,从而推动期刊创新转型,更好地服务学科及行业发展,提升对一流科技成果的吸纳力。

(三)加强优质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夯实编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组稿策划能力,还需要对食品领域研究热点具有敏锐洞察力,能够做出准确的学术辨别[13],从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扩大创新成果传播。在体制机制层面,如何解决编辑人员被边缘化的问题是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明确编辑人员实际上是知识生产的核心[14],将编辑人员与教学、科研队伍划分成同等级别,创新编辑考核体系,并通过建立学科与期刊间的交流机制,加强编辑人员与科研一线人员的联系,提升编辑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调动编辑人员对建设高水平期刊的积极性。在个人成长层面,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也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把握食品研究热点、甄别论文学术质量的判断力,积极参加食品学科领域的重大会议以及编辑业务能力培训,做好职业规划及职称评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四)搭建多方位融媒体传播矩阵

近年来,优先出版、移动出版、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不断涌现[15],微信视频号、抖音、知乎、微博等多方位的融媒体宣传方式也雨后春笋般出现。融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对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知识服务能力及期刊品牌建设的强效作用有目共睹[16]。例如:《食品科学》开通微信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等,协同抖音、快手、B站、网易、微博等进行内容多元化传播,涉及期刊论文推荐、学术领域大事件、食品热点话题等方面,其中有关食品领域热点事件的篇均阅读量基本在1500人次以上;《中国食品报》在抖音平台开设《热点话题》《食安大讲堂》等栏目,总获赞量超过800多万,粉丝数量也超过64万。

在“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要实现创新与优化,必须着力打造多方位的融媒体宣传渠道,结合高校食品类学科情况,树立特色品牌形象,打造校际及学科之间良好且紧密的联系网络,解决编辑人员不足,运营人才紧缺的问题,深入、系统地开展融媒体宣传业务。首先,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适当借鉴其他优秀食品类科技期刊的建设思路,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进行传播,始终围绕期刊定位,结合论文特色,向大众科普相关食品健康知识及学术动态。例如,《酿酒科技》微信公众号聚焦酒业新闻、分享酒文化知识,做精、做专酒的领域,走出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其次,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优化自身融媒体传播平台,依靠校际或食品学术界已经建立的媒体平台进行期刊宣传。例如:微信公众号“食品加 智食科技”建立有50多个食品学科领域专家群、科研群,开设研究成果公益宣传投稿系统,在食品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科学私享”特设精品专栏,涵盖顶刊综述、前沿热点、重磅解读等主题内容,聚焦食品科学前沿,促进食品学科及行业发展。最后,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尝试跟博物、FBIF食品饮料创新等学术圈和科普类顶流微信公众号等合作,通过投稿或互相宣传等方式传播内容,借势扩大期刊影响力,让食品科学知识真正惠及于民。

(五)加强行业联系,反哺学科发展,实现更高社会价值

当前,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是荟萃食品行业最新科技成果、前沿动态的重要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17],应挖掘自身社会价值与功能,获得发展空间和动力。例如,《食品科学》联合食品领域企业、协会、高校等,举办食品科学国际年会、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因此,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借助校际的资源与平台,或策划对食品学科有战略意义的选题,或举办、协办会议,汇集上下游多方资源,紧密联系行业,传播学术信息,推动期刊社会价值和功能的提升,反哺高校及学科发展。

四、结语

当前,在“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食品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及领先的国际地位为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浇筑了坚实的基座。因此,高校食品类科技期刊应当立足学科优势,结合食品学科特色,强化与食品行业间的联系,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服务学科发展为重点,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食品科技期刊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寇杰.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9本新闻传播专业核心期刊的考察[J].青年记者,2022(11):17-20.

[2]沈亚芳,梁宜,开国银.中医药院校科技期刊助推“双一流”建设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09):1042-1046.

[3]姜红贵,秦娟娟.培育一流高校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11):80-85.

[4]吴芹,刘志鑫,吴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10):33-35.

[5]姜红贵.场域论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与主办高校的融合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3):281-288.

[6]任胜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科学通报,2019(33):3393-3398.

[7]丁佐奇,郝海平.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54-1259.

[8]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6.

[9]郭伟,唐慧.高校学报:以专业化转型服务学科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1(09):12-18.

[10]戴芬园,高啸.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10):1238-1246.

[11]胡小勇,魏子凡.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2(04):18-22.

[12]钱翠翠.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特色办刊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3(08):83-88.

[13]龙会芳,李丹.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探讨:基于编辑学术素质的视角[J].传播与版权,2021(08):33-35.

[14]张蕾,何云峰.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出版广角,2021(19):23-25.

[15]初景利,盛怡瑾.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6):531-540.

[16]闵甜,孙涛,赖富饶.食品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矩阵的构建策略:以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80-486.

[17]周舟.食品类核心期刊的新媒体运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06):297-303.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优化策略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业学科的探索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图书馆界(2016年5期)2016-11-18 10:35: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