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
摘 要:《陈三五娘》是歌仔戏的重要代表作品,展现出了丰富的闽南文化。本文从新媒体传播的理念出发,基于《陈三五娘》的改编传播,指出大众文化下的非遗传承价值,推导出两岸之间的交相融合,连缀出弦歌不辍的两岸人民的情感心理结构。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陈三五娘》
自20世纪以来,歌仔戏就被海峡两岸视为共同培育的戏剧,当中的音乐元素尤为关键,承担着歌仔戏发展、完善、定型的重要作用。因此,《陈三五娘》以歌仔戏为传播载体,成为海峡之间的并蒂双莲。
一、剧目意义:从市井人文价值和传播广度来选择
20世纪初文本
陈三五娘的故事目前存遗刊本共五本。刊刻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的《荔镜记》(全称为《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是迄今发现的陈三五娘故事最早的戏曲版本,现藏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20世纪50至60年代,龙彼得在英国和德国发现了明代南音珍本“明刊三种”,后于1992年在台北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二、抗争:人类戏剧性智慧的表现与反思的产物
陈三五娘的民间传说起源于历史故事,后蜕变为戏曲。陈三五娘与梁祝的故事一样,都深具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文化积淀,既代表民间文学中积极的一部分,又各有其深刻的独特性。
(一)门第之别、难以长相厮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二人在万松书院求学相遇,后同窗迸发出爱情的火苗,进而展开自主恋爱,集中体现在“楼台会”这一情节中,梁山伯拜访祝家,可祝英台早已婚配给马家公子为妻。这一情节集中展现了封建的门阀制度和阶级观念,“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男女婚姻缺乏自主性的同时,还受到家庭的谴责和社会的鄙视,与青年男女之间诚挚热烈的情愫相互冲突,构成了特有的悲剧因素。
(二)勇破牢笼、终获比翼双飞的《陈三五娘》
《陈三五娘》的故事结构,以陈三和五娘的爱情产生发展为主线,以陈运使、林大的介入为两条辅线。陈三五娘灯下初会一见钟情开始,就如所有的爱情故事那样充满了偶然性。二次相遇后,五娘过楼投荔、陈三磨镜、益春留伞、陈三和五娘私奔等情节均体现出封建专制下的黄五娘完全不同于深闺含羞的少女,她大胆决然的追爱行为,使作为贵公子的陈三愿放下身段甘为黄家奴仆。其间林大虽然欲与黄五娘喜结连理,数次从中作梗,但终究耐不过陈三和五娘相濡一生的决心,到故事结尾获得了合家团圆的局面。作者塑造的陈三、五娘、益春等人物形象紧贴生活,如同邻家普通人物一般,不仅将闽南地方特色文化演绎得生动具体,还活泼地呈现出觉醒反叛、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意识。
三、文化记忆:中华美学精神与永远的《陈三五娘》
讨论陈三五娘不能只局限于分析“陈三五娘热”现象背后的成因,需要探讨人类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如何赋予两岸地方戏曲以新的展示形式,更需要在两岸交相合璧的语境和发展中,解读歌仔戏《陈三五娘》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建构和传播中华美学精神。
从历史演变来看,雅与俗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雅与俗会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还会因人而异。《陈三五娘》就是文化雅俗变迁中的微缩写照。曾有研究者认为,《陈三五娘》从地方戏曲来看,是属于雅文化范畴的,其弦管曲词既有古朴浅近的语言,又有文人剧本的抒情魅力;既有文雅的精致,也不避俚俗的谐趣。
《陈三五娘》各版本的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得失,都能标新立异,呈现出独属于封建时期下历经艰难曲折终成眷属的可贵的反抗精神,是一部雅俗互渗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戏曲。
四、新媒体传播:两岸传播下的新思维
(一)改编价值
当前,改编享誉盛名的戏曲已成为当代艺术界的热潮,追其根源,无不是对那些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颂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愈想跻身于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就愈要光大具有无穷生命力的民族化的东西,戏曲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唱、念、做、打等高度综合的艺术特征,还是符合中国特色的造型、音乐以及具有诗意的表演技艺,都汇聚在了《陈三五娘》这一歌仔戏中,并且在各类改编作品中获得重生,凸显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二)传播策略:两岸文化中的《陈三五娘》
1.观众接受度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为观众创作的,只有在被阅读和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在《陈三五娘》剧目的传播中,观众是重要一环,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可根据自我认知对戏曲进行“二次创造”,使戏曲审美达到净化的状态。
2.《陈三五娘》的发展
广东的潮汕地区、福建的厦漳泉以及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因为“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同属闽南戏曲文化圈的核心区。享有“一脉相通五百年”之称的传奇《陈三五娘》更是风靡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消费取向急剧转变,原来的文化产品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这也对传统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极大冲击。
(三)传播效果:两岸合璧,“闽”“台”戏曲的交光互影
随着高清视频和数字音乐厅技术日趋成熟,无论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施都得到了跨越式进步,观众足不出户便可在线上观赏各类音乐、戏曲。一方面,利用“多元+传统传播”,从剧场设施、舞美设置、道具服饰等方面可以全面呈现戏曲。另一方面,利用“非遗+新媒体传播”,发展线上传播区块链,开通入驻b站、抖音等平台,对内容进行多样化筛选,使其全面丰富地展示,进而打造“网上剧院”“移动剧院”,让《陈三五娘》在新时代继续大放异彩。
五、结 语
歌仔戏《陈三五娘》是两岸传承中华民族崇高信仰的重要纽带,步入21世纪,新媒体的沟通、传播功能日益彰显,随着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歌仔戏《陈三五娘》也将在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艺术反思中找到新的传播出路。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2] 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