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京平报》副刊文学谫论

2024-06-16 12:31王家龙
百花 2024年3期
关键词:抗战

王家龙

摘 要:《西京平报》是民国时期西安的主要报纸之一,其副刊经历了停刊、重命名后,内容体裁也变得多样。本文通过对副刊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其中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分析,深挖在抗战时期陕西地区报刊文学的特点,解读当时的报刊在时代潮流下发展的趋势,深入认识陕西地区报纸副刊的贡献和局限性。

关键词:《西京平报》;抗战;报纸副刊;陕西地区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愤怒,中国需要更多舆论平台对全民抗日进行宣传。1937年12月4日,《西京平报》由当地政府官员主持发行,刊载的作品反映了文学在政治大背景下的创作特点以及民众对抗战的热情。

一、抗战时《西京平报》副刊历史概述

“七七事变”后,文学作为抗战动员与宣传工具的责任愈发增大,各大报社开始大量刊登抗日相关文章。陕西地区为了加大对抗日的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抗战中来,在1937年12月4日,命李芝亭为主编发行《西京平报》。

《发刊词》上,《西京平报》提出其发行目的有三:促伸国际正义、拥护持久抗战、唤起民众。在这三个要求下,《西京平报》在内容上具有新闻性强于文学性的特点。在副刊层面,文学性便成了主要特点,报纸编辑认为:“我们在后方摇笔杆,等于在前线拿起武器去冲锋!”遂以《冲锋》命名首次副刊。除《开场白》外,首期报纸还刊登了两篇紧贴抗日主题、鼓励民众发动自身力量积极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评论,它们分别为苑如的《孟子的大勇主义》、士真的《战云》。

《西京平报》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停止了对《冲锋》的发行,将原有四版的报纸改为两版,且不再刊登读者所投稿件。对于此次转变,《西京平报》未作出说明,即使在《冲锋》最后一期仍刊登了约稿事项。1942年2月9日,《西京平报》副刊直接以《平报副刊》命名,只在周日发表四版。1943年9月10日,《西京平报》又以《平旦》为名发表了新副刊的第一期。在这一阶段,副刊对刊登文章的选择有了新的方向:“选材以短小精悍为上,文字采取半庄半谐亦庄亦谐的体裁,旧典也好,新事也好……有助于抗战建国,增加读者兴趣……便利青年进修言皆录取之。”长文章或者小说则在《文艺周刊》上发表。1944年,《文艺周刊》不再发行。1944年11月《平旦》休刊,至抗战胜利未再设立副刊版面,《西京平报》的副刊历史也随着《平旦》的结束而一同结束。

二、《西京平报》副刊刊载的文学作品

(一)作品的体裁和题材

《西京平报》作为当地政府的机关报,具有政治宣传的职能,这也让《西京平报》与沦陷区报刊有着根本的区别。例如与“充斥着大量的殖民文化观念与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鼓吹性”[1]的《大同报》相比,《西京平报》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是坚决斗争与绝不留情的。但《西京平报》并不完全是宣传工具,报刊的盈利需要也在要求它考虑民众的阅读需求,所以不同阶段的《西京平报》,它的副刊会因大众的阅读选择而有不同特点。

1.《冲锋》时期

《西京平报》创刊之初以抗战文艺为中心,在体裁上更偏向于论文、小说、杂感和诗歌。以小说为例,表现更多的是日寇的暴行以及军民抗日的事迹,如吴渊的《逃难》,讲述了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下,天成一家以难民身份进行逃难,见到的中国百姓遭受的苦难;毅人的短篇小说《邯郸机场夜袭记》,用内视角为读者们描绘了一场异常惊险刺激的突袭日军机场的故事。在诗歌和论文方面,为了鼓舞全民积极抗日,激发人们的斗志,在副刊上往往发出“只要我们不自甘屈服,世界上没有可以使我们屈服之敌国”等声音。《冲锋》在体裁选择上更为丰富,题材却比较单一,主要起到宣传抗日、调动陕西民众抗击侵略积极性的作用。

2.《平报副刊》时期

在《冲锋》停刊后,《西京平报》在副刊方面经历了长时间沉寂,终于在1942年重新发行副刊,并直接以《平报副刊》为名。相比《冲锋》以抗战文艺为中心,《平报副刊》作出了更新:“本刊为一综合副刊,凡对于抗战建国文化建设之论文,小说,诗歌,杂感,随笔,游记等为所欢迎;但以短小精干活泼加高永者为上乘。”其主编李芝亭在发表的《刊头语》中说明:“一方面在供给读者精神食粮以尽我们之职责,一方面在抛砖引玉借以触起作家之兴趣……而作文化运动以及西北各种问题之探讨。”这也表明了《平报副刊》关注的焦点将不局限于抗战,开始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在体裁上,《平报副刊》增设了诗歌与随笔的栏目。在题材上,《平报副刊》更加多样化。以论文举例,在《冲锋》中,论文主题只有一个——抗日,但是在《平报副刊》中,论文的主题不限于此,如:张俊豪的《吾侪青年目前的择业问题》对当时青年人择业观进行了分析和引导;宗韬的《国文教学上的我见》以及白书允的《科学化与科学化教育》则对当时政府所实行的教育政策进行评论;以程香泉《回教源流考》为代表的论文,对民国时期民俗宗教文化进行了考察。同时,《平报副刊》还开设了以《前代故事》为名的版块,其主要内容是为表现不同朝代的“佳话”,在表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副刊的内容。在小说层面,副刊开始出现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与形式更为多样的通俗文学,如名为《烟斗破案》的侦探小说和名为《唐兴与小红》的爱情小说。在诗歌方面,诗歌表达的情感也趋于多样化,有许多诗歌开始表达对家乡友人的寄托与思念。

3.《平旦》与《文艺周刊》时期

如果说《平报副刊》与《冲锋》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大差距的话,那《平报副刊》与《平旦》《文艺周刊》之间可以说是差距甚微。《冲锋》与《平报副刊》间隔了近四年,其间社会时局变化之剧烈必然会影响报刊文艺的发展方向,而《平报副刊》与《平旦》《文艺周刊》间隔不过数日,所以形式上不会有巨大的变化。

在刊登作品的题材选择上,《西京平报》出现了一种转向:完全与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接轨。“抗战期间,一般人是最感苦闷的,是缺乏精神食粮,而堂皇富丽的庄正文字,实不足以打破这个苦闷”就表现了这种转向。其转向首先呈现出宣传抗战的作品比例开始减少,以《黎明前的黑暗》为代表的讨论抗战或者表达对抗战未来充满希冀的文章出现次数逐渐减少,甚至连续几期不刊登与抗战相关的内容,转而连载爱情与表现中下层人民生活悲剧的小说。而这些表现中下层人民生活悲剧的作品并未对悲剧的成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只停留在满足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需求层面。此外,《平旦》的版块设计类型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世界珍闻》《居官格言》等短小专栏以及以《西笑》《喷饭录》等命名的笑话专栏。同时,说理性论文开始要求缩减内容,导致所刊论文没有实际的论述内容,道理浅流于表面,后出现被散文和游记所替代的趋势。

(二)《西京平报》副刊文学内容的演变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了全国上下的主要目标,《西京平报》副刊在设立初期主要关注抗战,所刊发文章也紧密贴合抗战这一要求,人们在当时确实意识到了联系群众抗日的必要性,所以《冲锋》上的文章主题皆为鼓励民众积极抗日。但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陕西当地政府“在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抗日活动的同时又怕民众脱离控制……”[2],因此,他们转变了原有鼓励民众积极抗日的政策,变成了脱离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报刊宣传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逐渐减少,这也就解释了《西京平报》副刊在抗战中后期鼓励和发动民众抗日的文章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原因。

《西京平报》副刊实际上一直朝着大众化与通俗化发展,所刊文章也开始剥离自身政治性因素,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随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人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精英阶层不再用抗战的作品来满足个人精神需要,各层民众也不只想了解最新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动态,人们开始追求通过报纸等传媒来获得精神上的休闲与娱乐。抗战中后期的《西京平报》副刊开始追求作品内容的通俗化。

《西京平报》副刊作品的转变反映了文艺发展受政府政策与大众需求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整个陕西地区的报刊内容的发展趋势。

三、《西京平报》副刊对文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郭武群认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支撑起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3]。《西京平报》的副刊虽然不能起到撑起半壁江山的作用,但它对陕西地区文化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西京平报》的副刊在体裁上是多样的,散文、诗歌、小说等都有涉及,在内容上,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消遣的需求,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在陕西地区的发展,对当地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冲锋》的存在时间尽管不长,但揭露了日寇的罪行,展现了前线士兵的作战勇猛,极大地鼓舞了后方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使更多的人积极加入抗战。

《西京平报》副刊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始终避免宣扬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内容,这导致其在进步性和人民性上大打折扣。通俗文学一直是报纸副刊刊登的重点,但是就《西京平报》副刊而言,尤其是在抗战后期,过度刊登娱乐性的通俗文学,过于迎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审美性,阻碍了该地区进步文学的发展脚步。

总的来说,抗战时期《西京平报》的副刊仍有效开拓了陕西地区文学发展的路径,还原了当时陕西地区的文学图貌。对于《西京平报》副刊文学史料的有效发掘仍是当今报刊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它让人们对不同环境与语境下报刊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抗战时期文学的研究大有裨益。

四、结 语

《西京平报》的副刊,其刊登的作品或多或少展现了中国民众的抗战精神。随着时间推移,刊登作品开始满足大众的需要,也表现着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研究者在肯定《西京平报》副刊对文学的贡献的同时,也要注意《西京平报》副刊作为陕西地区文学报刊自身的局限性。可以说,以《西京平报》为代表的陕西地区文学报刊所呈现的特点,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它自身的文学发展轨迹,更表现着抗战时期与陕西地区所类似的报刊在政治环境下的文学发展轨迹。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云球.东北沦陷区反殖文学实践:以《大同报》“文艺”副刊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6):111.

[2] 李晔晔.抗战时期国民党民众政策与机构演变探析[J].民国档案,2020(3):116.

[3] 郭武群.打开尘封的历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抗战
我听父亲讲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忆·抗战
抗战精神颂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多部抗战影片上映
抗战风骨不可丢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