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竞标与公平性

2024-06-16 05:23冯果川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竞标甲方建筑师

冯果川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深圳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竞赛和投标(下面简称深圳竞标)逐步演变成了深圳建筑生态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国内和国际上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20年来深圳吸引了众多世界和全国的顶尖设计机构前来角逐,一时间群星璀璨;有机会和顶尖事务所同台竞技或者合作,让深圳的建筑师开阔了眼界,快速提升了设计能力。深圳20年来出现了不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深圳本地设计力量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深圳竞标也催生了几家专业的竞标组织机构,他们也开始在别的城市组织投标,把深圳激烈的竞标风格带向了更多的城市。

那时起,深圳竞标越发国际化和高水平,在激烈竞争中不时能看到优秀的设计方案,亦存在反复的情况。例如2006年底“走向新的光辉城市”为题的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提法显示出那时候深圳规划建筑界的整体认识略显滞后,毕竟自从1961年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后,失去了光辉的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沦为失败的现代主义大规划的代表而饱受批评。不过,该竞赛前三名方案还是用出色的作品拯救了竞赛。其中第一名是英年早逝的奥地利建筑师Rainer Pirker,他用多层建筑形成一张“城市地毯”铺满整个建设用地,街道在其上雕刻出各种街块,在重要节点处是由空中平台连接的垂直城市,群落之间再用空中缆车相连。在整体形态上,这个看上去很有未来感的方案是巴塞罗那、巴黎、维也纳等典型欧洲城市高度整齐划一的街区翻版,垂直城市对应着城市节点处鹤立鸡群的教堂。第二名方案是荷兰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的另一种绵延但非常MVRDV的“城市地毯”,自有其模糊的道路逻辑;高层建筑全部分布在中央山体公园的周边,以求最大化利用公园景观。第三名方案的设计者是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建筑师林纯正(C.J.Lim),他希望利用若干巨大的环形建筑,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延续当地的农业景观,这些环形梯田状的建筑让田园风光和巨构建筑并行不悖。林纯正借用环形建筑的意象来模仿(在深圳并不存在的)客家围屋。在那些年的深圳竞标中,这三家建筑事务所一直非常活跃,设计理念乍一看虽然显得“不靠谱”但很有想象力,尤其是他的图面表达和模型制作独树一帜且优雅简洁,当年给深圳建筑师很大冲击和启发。不过这三家事务所经历许多深圳竞标但并没有太多项目得以实施。后来因为前后种种变化,深圳多个重要竞赛的中标方案没有实施。例如,1999年墨菲·扬事务所和东北院中标的深圳会展中心竞标方案,2008年筑博设计中标的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方案,2009年OMA和都市实践中标的深圳水晶岛中标方案,2018年马达思班MAD中标的深圳湾文化广场方案,2021年多米尼克·佩罗和筑博设计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中标方案等等都是没能落地的优秀方案的代表。

很多深圳建筑师都在抱怨设计氛围越来越卷。如果说深圳仅因注重竞标的公开与公平,而没有适当保护本地设计机构的话,笔者认为这反而是深圳竞标的胸怀和优点。因为充分而公平的竞争对于一个市场的发展无疑是积极和健康的。换个角度看,深圳竞标的“非公平性”不在于设计竞标机构之间而在于竞标规则的设定;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最基本是看参加竞赛的各方(包括甲方、设计机构和招标代理等)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对等。多数当下深圳投标设有前期资格预审,相较于几年前提交几页纸的项目简述,如今的资格预审阶段则要求提供非常深入切实的方案,考虑到仅有五、六家进入正式投标环节,而其他被浪费掉的预审方案增加了原本生存状态已日渐艰难的设计机构的负担,则很难完全体现公平性,也会因竞标组织机构的个别做法而增加资格预审的竞争难度。往往不设限的开放式投标若要求竞标机构提交完整的设计成果,过关者仅有入不敷出的奖金,既成事实,而设计师的创意劳动无法用几页纸的限制来衡量。有时不禁让人反思设计合同额高于50万、或总投资额高于3000万元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的现有规定,是否还有更为体现当今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简单来说,一些招标机构利用其影响力吸引大量设计机构投入大量精力无偿地竞争入围资格,设计师耗费的成本与甲方在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完全不对等,甲方感觉很爽,设计机构进退两难。设计竞标的资格预审成为吞噬建筑师创造力的绞肉机。

在愈发猛烈的竞标体系下,设计评标的方式和标准是否可能匹配竞标方案本身的价值?深圳竞标的设计周期一般为一至两个月,设计团队需要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拿出最好的方案,面对最终半天左右的评标时间如何脱颖而出?在想赢竞标而取巧和做好方案的鸿沟之间被迫取舍和妥协,往往不少设计机构开始套路化地研究评审方式和流程以增加胜率,臣服和屈从于臆想出来的评审标准和成功案例,但最终仍然无法避免评审判断的偶然性结果。这种循环可能让参与建筑师迷失掉原本极具特色的理解和主见,面对多次高强度的竞标失利,用扭曲的他律代替了专业自律;加之中标方案也可能会因为项目情况更迭而无法落地,建筑师愈发无法适应这种游戏沙盒。

即便是国际知名建筑师也或多或少寻求隐蔽设计意图的方式来求得项目的胜出与实施。以矶崎新1998年中标的深圳文化中心(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项目为例。众所周知,矶崎新在设计中经常借用西方古典和日本传统的建筑元素以及时尚符号,又能赋予这些元素以强烈的个人色彩,创作出独特的建筑作品。我们在深圳文化中心设计中可以看到他很多个人化手法的拼贴,以及用东侧充满律动的落地玻璃幕墙和大屋顶来暗示设计师一直喜爱的玛丽莲.梦露胴体的曲线和日式建筑的设计风格。而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相对的两个主入口造型很可能来自于矶崎新1968年的作品《再次毁掉的广岛废墟(Re-ruined Hiroshima)》。为取悦中国业主和评委,个人化的设计手法被包装成更具中国审美情趣的概念。例如:被塑造成晶体一般的钢铁废墟被称为“文化森林”,废墟内部的结构称为金树和银树。此外将建筑颜色对应到了中国的阴阳五行,书库做成黑色以象征着“水”,这种做法确实吻合古代中国藏书阁屋顶铺黑瓦的传统,矶崎新为中标不得不附和中国的风水文化。

在竞标时代,很多设计思路简单粗暴却表达酷炫的方案,因为符合甲方审美而有了更多机会,成为很多设计机构竞相模仿的偶像,朴素、深沉的建筑学思想正在被埋葬。擅长用简单易懂的图示和进行线性推导的方案或者造型直接而性感的设计,更容易在短暂评审过程中俘获评委。但是,现实中的设计往往从事多线程、思维交织的思考,要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城市关系、文化背景、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空间感受、造型美学、结构体系、绿色节能、造价限制等等,这些维度通常并非依次解决而是多路并置。建筑师构想设计的最妙时刻是找到一个结合点,将群岛般分散的问题整合成完整的大陆: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导图,无法在短暂的评审过程中完全展现给评委。如此这般,讲标便只能尽量提纲挈领,依据一种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开展,讲标不是再现设计思维,而是反向包装概念以求方便理解,固定套路掩盖了建筑设计真实的复杂思维过程,给人们留下一个“设计过程原来如此充满轻松有趣的假象”,就如同笔者以前参加的某个演讲活动,无法按照原定“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并列的内容的方式去讲,被组织方强烈要求改成简单的串联结构以求被观众接纳。随着竞标强度越大,这类线性思维过程就变得越来越普遍,生成图示逐渐由原先设计表达的从属关系中倒转过来变成很多竞标建筑师的推导方式而固化下来,未免让自己的设计显得单薄狭隘。

这是一种以快速营销的技巧对建筑学思维进行改造的应激反应。现代建筑史上有很多建筑师都是营销高手,柯布西耶,赖特,贝聿铭等等,他们虽然也有竞标方面的营销,但是并不是以竞标为主。流水别墅、肯尼迪图书馆等著名项目的背后都有这种操作模式的影子。如今的竞标时代中,以建筑营销方式最为引人注目的国际事务所让人应接不暇,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在竞标方案中抛出颠覆认知的概念,并提炼为洗脑的观念和口号,再用简洁有力的概念分析图来强化,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富于戏剧性的概念生成上。建筑师用脑筋急转弯、图标(把建筑方案简化为LOGO)以及段子来兜售自己的设计,反而舍弃掉了关乎设计真正质量的具体考量,包括尺度、功能、流线、构造、体验、面积、造价、落地性等等。或许荷兰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便是简化线性叙事的引领者,在文本排版方面他们借鉴POP艺术、海报、广告、二次元等等流行文化美学。类似操作以极富冲击力的视觉形象短路了人们的思考,挑逗了业主和评委的神经。过往那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项目很多依靠时间的洗礼、乃至合作的机缘,很难通过背靠背时间紧迫的投标以及半天的评标来实现。当年很多建筑师思想深邃,就像路易斯·康或者高迪,并不能被众人理解,然而康终究遇到了乔纳斯·萨尔克,高迪遇到了欧塞比·桂尔,成就了那些为我们所熟悉的伟大建筑。反观,在深圳竞标里同样出现过不少沉思的方案,但这种沉思因为不契合当下竞标筛选的潜在逻辑而注定被埋没。于是,曾经在国内建筑界备受推崇的瑞士建筑学派的那种严谨的空间组织和建构研究,在深圳竞标中也几乎从未受青睐。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竞标吸引了大量明星建筑师前来深圳,也不难看到近年深圳建筑创作的套路化和窄化。我们建筑师该怎么办?

笔者以为,建筑师群体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随波逐流倒也无妨,不计代价而勇往直前则更令人钦佩;但若发现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目标同竞标的流行标准并不一致,也不必削足适履,不妨急流勇退,去寻找容纳性更强的设计类型和市场。也许只能做些小项目,但坚持自己的专业追求,本身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避开愈发变成创造力“绞肉机”的竞标,以保持个性和清醒,值得尊重。

另一方面,在甲方这边,对于竞标项目的制约应该逐渐被放宽,使得更多公共项目不需要受制于竞标本身。竞标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设计质量的下降,而二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元关系。近期,行业内也多见不少企业采用战略采购的方式来选择设计单位,相较于以往竞标的单一模式,战略采购的选择机制有更长的时间周期,可增进相互的深入了解,也在评价维度上有更多维度。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一个设计供应商库,具体项目在库里选择,设计单位为此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有时甚至只需要抽签就可定夺。经过仔细筛选而进入战略采购库的供应商,这些选出来的供应商能力和责任心已经不分伯仲,没必要通过方案比选而浪费大量成本。抽签变成一种很难被主观操作的、低成本的公平性选择方式,印证了王绍光先生所著《抽签与民主.共和:从雅典到威尼斯》中谈及抽签的多重优点。此外,公共建筑不见得要由政府和国企来主导,由“国字号”设计机构为主来设计。一个市场中参与者越多,竞争才充分,结果也会更为公平。目前能参与到公共建筑项目建设方的角色不够多样化,导致甲方这一侧的竞争不充分,光靠乙方设计机构厮杀并不一定能提高竞赛水平,甲方成分的单一也会让设计观念和形成机制变得单一。社会需要更多样的开发建设主体参与,如果只是国字号背景的甲方,那么他们就会担心与设计方成为同路人而引发人们对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猜测,但是如果是私人业主来开发公共项目,也许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就可能因亲密而成为一段佳话,就像高迪和奎尔,路易斯.康和萨尔克那样。所以社会需要更多样的开发建设主体参与,恐怕这也是建筑项目供给侧改革需要面对的问题。

笔者只是建筑师,对于市场发展的看法肯定是非常肤浅和漏洞百出的,此文只是抛砖引玉,其目的并非着意于给当下设计市场提供替代思路。希望促成更多专业者参与到同类型的讨论中来,为深圳乃至国内建筑师群体和行业找到潜在出路,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竞标甲方建筑师
市场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竞标策略分析
胖胖的“建筑师”
破产千金倒追落魄甲方:所有的好,不如刚好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武器装备项目竞标组织管理研究与应用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当建筑师
岁末年初的竞标秀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