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晴
摘 要:健康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研究健康、疾病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回顾了健康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国家的演变和现状。随后,文章着重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括对现有理论的本土化改进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问题的特殊考量。最后,本文对健康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促进健康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健康经济学;医疗资源分配;政策制定
一、国内外健康经济学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健康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医疗费用和健康产出方面的经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医疗资源分配、健康保险制度设计、以及健康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
早期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随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开始更加关注健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健康经济学开始关注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医疗费用的控制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针对医疗保险影响健康的因果关系展开了丰富研究。相关因果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美国医疗保险的研究。其中,相当的文献对美国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进行了研究1。比如,Cutler 和 Vigdor(2005)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DID)的思想进行识别,比较了 51-65 岁中有没有 Medicare 的人群面对疾病冲击后健康的变化,发现未参保个人在面临慢性病冲击后,健康的恶化程度超过参保个人,但是两组人群在面临急性疾病冲击下并不存在显著差异。Finkelstein 和 McKnight(2008)利用 Medicare 于 1965 年开始在美国各州实行的特点,也用倍差法进行研究发现 Medicare 在实行的头 10 年里并没有显著降低 65 岁以上人群死亡率。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的因果研究并不多,集中在对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的研究。吴联灿和申曙光(2010)采用了倍差法和趋势得分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对中国农民健康的影响,而黄枫和吴纯杰(2009)、黄枫和甘犁(2010)研究了医疗保险对城镇老人健康的影响。Lei和Lin(2009)和Chen和Jin(2010)都未发现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参保农村居民(儿童)的健康,但吴联灿和申曙光(2010)发现新农合对个人自评健康起到了显著的较小正影响(降低了自评健康不佳的比例 2.75%)。黄枫和吴纯杰(2009)和黄枫和甘犁(2010)均发现参保老人死亡风险较未参保低。
二、构建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
(一)理论创新与本土化
构建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理论创新与本土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医疗体系、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模式,而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应深入分析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保障水平和效率。例如,研究如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如何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医疗救助来减轻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
健康行为的研究:此外,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还应关注居民的健康行为。研究如何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研究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控制烟草和酒精的消费,如何通过公共健康宣传来提高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
(二)政策建议与实践应用
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应服务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实证研究,为医疗改革、健康扶贫、疾病预防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医疗改革的政策建议: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应为医疗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研究如何通过改革来解决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等。例如,研究如何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何通过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来降低药品价格。
健康扶贫的政策建议:健康扶贫是中国健康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通过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手段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例如,研究如何通过大病保险来减轻重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如何通过健康扶贫项目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疾病预防控制的政策建议:疾病预防控制也是中国健康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例如,研究如何通过疫苗接种政策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如何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来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
(三)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健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促进不同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立: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促进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建立健康经济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吸引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健康经济学的研究。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还应应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计量经济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这些研究方法可以为健康经济学提供更为科学和严谨的分析工具。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推广:此外,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还应注重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期刊、撰写政策报告等方式,将研究成果传播给政策制定者、医疗从业者和公众。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国际健康经济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中国健康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会议的参与: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应积极参与国际健康经济学的会议和活动,与国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例如,可以参与世界健康经济学大会、国际卫生经济学会等国际组织的会议。
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此外,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还应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研究。这些合作项目可以涉及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行为等多个领域。
国际研究成果的引进:中国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还应注重国际研究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吸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中国健康经济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中国特色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医疗改革和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联灿,申曙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0,(06):60-68.
[2].左雯婕,舒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6,30(12):46-50.
[3].姜凌晨.住房条件、社区环境与城镇老年人健康[D].华东理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