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4-06-16 15:49陈雪梅
甘肃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思政教育高中地理

陈雪梅

【摘要】高中地理蕴含着多元化、多类型、多数量的思政素材,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合理念的重要平台。将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为进一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推动地理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从课程思政视域下审视,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路径有:完善理论体系,规范融合育人深度;强化资源供给,增进教材创生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依托多维评价,增强思政效果导向。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五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9—0075—04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的具体回答。将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和人格教育融入中学教学活动,凸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助于延展学科育人功能、推进教学改革。高中地理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材内容广泛,蕴含着多元化、多类型、多数量的思政素材,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高中阶段实现课程思政融合理念的重要平台。

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

将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为进一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人文精神、国情教育、生态文明素养等思政素养,而且赋予了地理学习浓厚的人文色彩,是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之所以受到教育各界强烈关注,主要在于它批判与反对以往知识化、科学化、理想化的单一思政方式,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教学、为了学科教学[1],为深化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供逻辑理路。实践证明,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渗透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人格培育,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学科知识有助于促使地理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推动地理知识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误区及形成原因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弊端,影响着地理课程正向思政价值的实现。

1.资源开发不力,思政内容单薄。课程思政内容主要源于教材,融入思政因子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影响了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现实中的“唯教材”带来了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内容的滞后性和封闭性,部分教师视野狭隘、意识淡薄,增加了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中撷取鲜活思政资源的难度,尤其不能充分发挥以地理学科思政为主线开展跨学科主题的引导作用,思政内容单薄、引领价值和亲和力不足,无法支撑地理教学改革。

2.思政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个别地理教师政治理论相对匮乏、思政案例供给不足,无视高中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和思政需求,课程思政功利化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或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对学生课程思政学理和情感的灌输、渗透,忽视了价值判断力和实践力的培养;或矮化、窄化思政思想,缺乏对教材中思政资源的深入分析,导致课程思政理论空洞化、内容浅表化;或盲目投放资源,面目生硬,语言规训化、方法单一化、呈现扁平化等。

3.融入力度失当,评价趋于极端。对从高中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存在认知偏差,课程思政开展不能兼顾思政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学生地理专业素养的科学培育。就如何处理学科知识和思政因子的关系,有的教师陷入两难,或融入失当、评价走向极端,矫枉过正成为常态。混淆了思政意蕴和思政色彩,刻意将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挂钩,淡化、弱化甚至抛弃了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

三、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1.完善理论体系,规范融合育人深度。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科学的德育理念。高中地理承担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在国家意识层面上实施思政教育的学科,价值高、意义重大。地理教师是课程思政长效化建设的主力军,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自觉树立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在此现实需求下,地理教师亟待实现观念转变、纠正课程思政认知偏差,夯实课程思政理论基础;转变德智分治,重塑五育融合的教学观念;从澄清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出发,规范地理课程思政的融入深度;努力开展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研究,提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指导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科育人水平。

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明确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以此梳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提炼出教材中蕴含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意识,完善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论,激发教师实施大思政教学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努力提高自身思政意识、思政育人的素养和实践能力。正己、修身,以身示范,方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增强认知思辨能力,从涵育知国爱国的情感体悟到实践报国的实际行动,培根铸魂、真实践行、进阶提升,一步步实现地理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2.强化资源供给,增进教材创生能力。高中地理教材是有效建设课程思政的源头,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优质资源供给。依据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勾连课程思政、利用开发丰富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关键点,深入挖掘、科学整合地理教材中的思政素材是课程内容的重构形式。地理课程思政具有潜隐性和融合性[2],内容重构不仅需要找准地理学科知识与思政价值引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理清地理学科知识学习、关键能力与课程思政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课程思政的价值,确定学生思政需求与教材文本之间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基于学情实施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也是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纽带和完成地理学习任务的关键内容。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开展了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设计了“一城连三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以武威“汉唐天马城”的渊源、发展及前景为话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分别从地理、语文和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观察生活、实地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等,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传统文化基因。以地理知识学习为契机,学生从语文教材中不仅挖掘出了诸多的《凉州词》,而且还联系此前语文联考阅读材料《解读凉州》归纳出了凉州文化丰富深厚的内涵:开拓进取、包容共举、建功立业、英雄无畏等;从历史教材中不仅整理出了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盛唐繁荣气象等丰富历史,而且列举出了鸠摩罗什寺塔、城门钟楼、马踏飞燕、文庙、西夏碑等文化景观……在精心的准备之后,小组分享、讨论,发言踊跃积极,一名同学对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新时代武威城市精神作了深度解读,发出了在文化自信中砥砺奋进、共建家乡的呼吁,全场情绪高亢、气氛热烈,令人动容。

3.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当改变传统学科教学重“智”轻“德”的弊端,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明确不同课程内容蕴含的不同思政育人指向、确定不同学习内容承载的不同思政任务,重点从学科知识、认知能力、思维观念、实践与应用等层面以开放、多元的设计理念诱发学生对思政内容自主探究,生发出地理思政的效用。实施过程中当理清二者关系,立足主体自觉性启发,根据学生思政需求灵活取舍、调整地理教材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内容精准投放,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引领学生在目标上契合自我发展目标、在情感上主动制造自我需要、在态度上积极参与课程思政[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重要内容,在厚植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结合当地思政研修基地,老师有计划地开展了地理观测、实地考察和研学旅行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记录、分享、讨论家乡的文化习俗,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景观、发现地理问题、深度体悟文化对景观的影响。或以“我爱凉州,我爱河西”为主题实地考察,走进祁连山、走进新农村,参观地貌、土壤和植被,感受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变化,增强家国情怀;或以“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考察所在城市的内涝现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培育科学精神;或以“吟诵凉州词”为主题研学旅行汉唐天马城,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分析地域分异规律、评估区域发展条件,增强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或实地观测当地气象站、地质博物馆等,感受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气息,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自豪感等。

4.依托多维评价,增强思政效果导向。课程思政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考核评价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深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把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教学综合体系,完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更加公平、高效、全面的方式,可以提升评价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提高思想觉悟,让教师在以评促教中激发课程思政内生动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动态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评价内容要体现课程思政理念,评价原则当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评价标准应涵盖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实践能力、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等方面,激励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如何提升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教学中,一位教者从资源观维度,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设计了“生态OR经济,为家乡(武威)经济发展设计蓝图”为主题的课后实践,通过调查报告、开放性作业及课堂辩论等方式,记录下城市发展蓝图设计的过程和成果,根据实际表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综合评定学生人地协调观、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等思政目标的达成状况。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另一方面有效渗透了思政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塑造,也是一种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排斥学科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德育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学生高尚德行养成的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是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有助于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关注和认识国情、生态、资源、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大思政”背景下,实施思政教育和地理教学的融合育人,不仅弥补了传统思政的不足,而且有力地推进了高中地理学科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师的育人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效力及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落实。面对加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现实需求,需要一线地理教师提高认识、转变意识,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努力夯实思政基础、培养新型课程思政理解观,不断深耕学科内容、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理念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嵌入、渗入的精准性,通过隐性思政教育切实推进高中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发生和实现,真正提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伟.生活德育的实施误区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21(05):90-95.

[2]林悦,王健,钱伟,等.“课程思政”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2):17-20.

[3]吴增礼,欧妍池.成就困境出路: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08):01-06.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152)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思政教育高中地理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