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曦慧,1989年生,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
摘 要: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振兴的智力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发展对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农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做好政策宣传等方面着手助推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为农业经济注入强劲活力,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教育;农村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14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农业强国建设,而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及人才的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它是乡村振兴的智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要求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积极引领学生转变就业观、创业观,认识到“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返乡或到乡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但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作为全面统筹、指导、帮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高职院校,应在引导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1]。
一、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观念陈旧,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不强
当今社会,很多人普遍认为城市是发展的中心,农村则是落后的象征。这种观念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到农村就业创业抱有偏见,认为农村没有发展前景,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不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就业,而不是到农村就业。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的困难。根据朱西括[2]的调查显示,58.60%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到农村,而有意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学生中又有52.80%的学生优先选择了到“公共服务与管理部门”上班,仅有28.60%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当地产业行业部门)就业。
(二)胜任能力不足,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能力欠缺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了一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但由于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在农村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有所欠缺。例如,他们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往往不够深入,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此外,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较难适应,再加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三农”政策缺乏了解等,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据谢清[3]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农村的就业创业胜任能力(包括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平均值仅为3.6左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为何不愿意回归农村就业创业”的原因调查中,大多数学生的理由是“乡村工作难度大”。由此可见,胜任能力不足也是高职院校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创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三)保障体系存在缺陷,农村就业创业环境不够理想
目前,我国农村就业创业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针对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政策的落地效果并不理想。二是金融支持不足。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信贷政策对农村创业者的支持力度有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布局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这使得创业者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以支持创业活动。三是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农村市场竞争激烈,创业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由于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创业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农村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创业者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创业者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创业失败,他们将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
二、助推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策略
(一)加强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对接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对接,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农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4]。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涉农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让学生参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规划与管理等项目,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产业运作,掌握实际技能。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生产线上的操作,了解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办法,提高他们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或附近建设农村产业实践基地,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到学校农田管理实践基地参与农作物的种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熟悉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做好技术准备。第三,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与农村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如农产品品质评选、乡村旅游规划竞赛等,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第四,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农村产业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为涉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分析农村产业发展趋势,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第五,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开拓农村多元化就业创业渠道,如通过举办招聘会、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基层岗位、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就业创业机会。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大型的校园招聘会,邀请当地的农村产业园区、农业企业、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等参加,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该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意向,向合作的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此外,与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合作,也是高职院校拓宽农村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如可与当地的人才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发布就业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招聘信息。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抗压能力,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各种挑战。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职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中应涵盖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压力应对与抗挫能力等核心内容。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同时,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农村求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就业信息不对称、面试技巧欠缺等问题,学校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农村求职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和帮助,如通过开展求职心理指导讲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就业市场,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完善农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为了帮助毕业生到农村顺利就业创业,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第一,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高职院校要为每名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建立详细的就业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求职意向、实习经历等。通过定期与毕业生沟通,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收集和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在学生入学时要求他们填写一份就业意向调查表,包括期望的就业岗位、行业、地区等。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还要与涉农企业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通过这些信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第二,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农村的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以及在农村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例如,学校可以每年对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农村的就业创业情况、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状况等,同时邀请涉农企业代表参加学校座谈会,了解这些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农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第三,充分借助校友力量。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友分享会,邀请在农村就业创业的优秀校友回校与学生分享求职经验和职业发展心得。通过校友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信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校友之间的联系,搭建校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友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就业创业信息、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同时,鼓励和邀请校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定期举办校友联谊活动,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友微信群、QQ群等在线交流平台,方便校友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农村的职业发展。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高职院校应培训和选拔一批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为教师和工作人员授课,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同时,建立就业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选拔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担任就业导师。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支持。例如,学校可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企业文化、招聘流程、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可以邀请职业规划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学校可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到校为学生进行政策解读,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就业创业的各项支持政策、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形式,将政策信息传递给学生。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编制政策手册,为学生提供一份详尽的政策指南。政策手册应包括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申请流程、资金使用规定等内容。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编写团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份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政策手册。同时,要定期更新政策手册内容,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政策信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更全面、准确的政策内容。
最后,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政策宣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的形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应创新宣传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使宣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政策解读和就业创业信息,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缩小城乡差距,也在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优质人才分配。通过开辟农村就业创业渠道,一方面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路径封闭、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岗位数量、丰富职业类型,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注入新的活力。从高职院校角度出发,需要加强职业引导,融合社会各方力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并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政策宣传,才能推动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宋智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8):98-100.
[2]朱西括.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南疆农村就业创业现状及引导策略[J].中国就业,2021(9):46-47.
[3]谢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生返乡创业胜任力现状研究[J].中国商论,2019(16):225-227.
[4]郑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科技风,2022(9):46-48.
[5]王彦如.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20(25):182-183.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水利类高职学生基层就业的问题研究”(2023KY1126)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