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端看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

2024-06-15 18:36彭越陈陶然
经济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彭越 陈陶然

摘 要: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学作为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正加速转型以符合数字时代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文章从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查、理论课程设置改革、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从需求端找出国际经贸专业现有的问题与原因,促进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89-02

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无论是“培育外贸新动能”,还是“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都需要高质量的国际经贸人才。数字时代,中国经济逐渐走向新常态,国际贸易的人才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需求从原有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那么该如何从需求端的角度思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以提升国际经贸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国际经贸专业就业难问题的缓解,并从人才培养上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早日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数字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

国际经贸专业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中国逐步成为贸易大国。国际经贸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21世纪初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迅速壮大,国际经贸专业早已成为了绝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必备的专业。国际经贸专业的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营商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大量的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旺盛,国际经贸专业的就业率高,也是历年高考的热门专业。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经贸专业又迎来了继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一重要转折点。智能化、数字化为国际贸易带来了许多改变,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也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国只有少量的国贸专业本科生有过国际化的经历,面向本科生的国际化安排主要集中于留学生联谊及相关课程和培训,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国际化活动较少[1]。互联网跨境交易的发展助推了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维要求[2]。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急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需求端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跨境电商飞速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要求。

第一,人才需求方面。中美贸易争端与新冠疫情导致中国2023年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进出口增速大为放缓。本土化与短链化、数字化是全球供应链变化的新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主观性强,与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3]。现在需要的国际经贸人才不仅要了解国外文化环境,还要通晓国际贸易法规,熟悉跨境电商等国际贸易流程,了解国际金融与计算机编程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国际贸易谈判沟通和财务分析能力,具备多元化的能力。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产生偏差是现今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

第二,课程体系。原有的课程体系注重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理论培,经济管理类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对国际商务英语的运用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对财务方面证书的要求不足,对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重视度不足。不论是社会招聘还是校招,国际贸易方面许多招聘信息都中对用英语、计算机与财务证书有所要求。现行中国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读写能力较强,但在国际商贸谈判中口语水平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CFA、CPA、FRM等已不再是国际金融专业的专属,许多外贸企业招聘信息中都对这些证书有所要求,但较少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为这些证书设置专门课程。

第三,实践环节。根据国际贸易方向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认知不足,毕业前缺乏职业体验,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认识不足,导致在初进职场中职业素养有所欠缺。干中学是培养数字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必经之路,现今多数高校要求的学生实习仅有大四快毕业时的一次,学生对银行、外资企业、国内跨境电商企业的了解认识不足,如何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找到平衡,需要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思考。

三、数字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高质量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从需求端的角度看品德修养、多学科理论、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软件编程、商务交流合作能力、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从这些方面共同构建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人才。

因此,教学改革应以专业特点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思路和能力;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岗位要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4];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导向,不断改进实习实践与职业证书课程比例设置,推进学生实习实践能力;以国际化为导向,多元化的创新国际合作办学,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中外学生互访学习。具体来说:

第一,紧跟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完善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市场需求、毕业生反馈对应起来,按年度向毕业三年内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结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培养体系设置。根据调查问卷设置符合国际贸易市场的新课程,比如计算机编程类、CFA、CPA、FRM证书类课程。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有助于企业在应届毕业生中找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兼具的人才。

第二,多元化培养。美国高等教育的商科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艺术素质,比如在科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5]。近年来,国际贸易具有本土化趋势,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探索新的市场势在必行,因此,新型国际经贸人才需要学习主要经济体的文化和专业领域知识,加强与其他国家学校、企业的国际化交流是新时代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先修后修课程安排要合理,避免交叉重复。大学国际经贸专业仅4年的时间,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许多重叠之处,因此,需要学院整体统筹安排课程设置安排,提高学生选课的先后逻辑型与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新课程(计算机编程、证书类)所学到的知识不遗漏、不重复。

第四,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的训练力度。提供在校生多元化的实践实习环节,特别是商务英语的实践,增大到企业的实习时间与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的次数,促使学生在就业前进一步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加大职业体验、强化职业认知,提升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资助“中美经贸协定后上海经济增长质量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20YF1433900)]

参考文献:

[1] 蔡宏波,蒙英华.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2):70-74.

[2] 杭言勇,严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教学实训平台建设探讨——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08):63-65.

[3] 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8-60.

[4] 赵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山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47-49.

[5] 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2(03):20-23.

(作者单位:彭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陈陶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