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馆教育是各高校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常规工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图书馆建设持续推进,新技术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大部分高校仍然采取传统方式开展入馆教育。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现状与不足,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入馆教育提供的新路径,并从搭建智慧教育平台、提升馆员素养、优化教育形式、实现数据赋能、深化服务层次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索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策略。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入馆教育 教育模式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81-02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1]。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助力学生成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入馆教育作为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起点,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还可以激发阅读、学习兴趣,提升信息素养。受传统入馆教育模式影响,馆员对此项工作的热情在减少,学生对这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在降低,不利于图书馆服务质效的提升。随着智慧图书馆不断发展,新技术大量应用,新功能持续开发,为入馆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图书馆只有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融合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才能提高入馆教育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现状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入馆教育,主要形式有现场参观、发放读者手册、讲座培训等,主要教育内容有文献资源配置、馆藏分布、规章制度、设备及资源利用等。也有部分高校对入馆教育进行了创新,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拯救小布》入馆教育闯关游戏;北京大学图书馆将入馆教育融入“开学季”阅读推广活动;中山大学图书馆开辟“新生空间”等等。入馆教育的开展,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学生对入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导致入馆教育效果不佳。随着智慧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传统入馆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现。
三、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不足
(一)新生入馆需求分析不足
对于新生而言,大学是全新的生活和学习阶段,由于成长环境、性格习惯等的区别,一部分新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比较详细的规划,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未知挑战感到迷茫,这导致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入校后文献需求出现了较大差别。高校图书馆在组织入馆教育时往往缺乏针对新生的需求调研,未对新生文献需求进行准确分析。一是,新生入馆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年年都在做,自然而然将其视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缺少改革创新的驱动力[2];二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入馆教育时缺乏反馈、评价机制,不能够及时收集读者需求信息;三是,有部分高校将入馆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受传统授课方式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教师主导教育内容的客观结果。
(二)入馆教育形式、内容枯燥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大同小异,教育方式还是预约参观、发放读者手册、培训讲座“三板斧”。这些传统的入馆教育方式以授课馆员单方面灌输式教育为主,对出生在信息时代的“00后”的大学新生而言,此类教育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方面,图书馆短时间组织大量新生开展入馆教育讲座或现场参观,现场人数庞大,难以与新生进行有效互动,这导致新生对入馆教育内容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为馆藏资源、服务内容、规章制度等,耗时冗长、缺乏新鲜感,这也导致新生对入馆教育出现反感抵触情绪。
(三)入馆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未将图书馆入馆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当中,也未对图书馆入馆教育做出全校性的部署安排。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单方面组织、实施入馆教育,缺乏与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学校管理层对入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再者,新生入校后将进行军训,军训间的空闲时间也通常被专业介绍会、安全教育、校纪校规等各类入学教育活动填满,新生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难以消化,而入学教育通常为学校统一安排,由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开展,入馆教育相比较而言要求相对宽松,这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还有部分馆员认为新生入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固化,而且图书馆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从而产生了工作倦怠感,馆员重视程度不够。
(四)入馆教育缺乏连续性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新生入馆教育当成新生入学时的阶段性工作,是开学初的短期行为,入馆教育结束后,没有后续教育与服务的跟进,缺乏衔接的课程和延续的活动,也没有利用和巩固培训成果的激励措施[3]。新生入馆教育完成后,部分学生对图书馆了解并不深入,存在文献资源检索能力低,借阅制度了解不清等情况,新生在进入图书馆后会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向馆员再次咨询,这种现象间接导致了新生在后续学习中入馆和文献利用率偏低。以笔者所在院校图书馆为例,入馆教育作为图书馆新生入学季活动的一部分,根据工作安排要集中在新生入学1个月内完成。入馆教育结束后新生如有图书馆利用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咨询馆员,图书馆并未开展后续持续教育活动,如读者不能找到与馆员沟通渠道或者馆员未能及时响应读者问题,则该读者往往会出现利用图书馆的频率低的问题。
四、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入馆教育优化措施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 Aittola等人在2003年提出,他们认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4]。我国学者刘泽、绍波等人认为:人、资源、服务、设施与管理是智慧图书馆5要素,智慧图书馆有别于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关键特征在于全面感知、深度互联与高效便利[5]。随着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蓬勃开展,业界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在逐步明确,智能设备及平台在进一步建设,这些都为优化图书馆入馆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理念、新路径。
(一)搭建智慧教育平台
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众多的资源和服务,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效果,这些资源和服务目前多数尚处于相对独立、分散甚至是“知识孤岛”的状态[6]。打通“知识孤岛”,减少读者利用壁垒,建设涵盖图书馆所有资源与服务的智慧门户,成为创新入馆教育模式的重要目标。
从传统OPAC到移动图书馆,从学习通到全球学术快报等等,随着高校图书馆平台建设的日益丰富,已经构建了功能不一的半封闭虚拟服务空间,由于智慧图书馆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业界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各类平台数据兼容、数据调用等技术壁垒始终存在。再者,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重点仍然是文献资源建设,对读者阅读行为、阅读需求等数据收集、分析的硬软件投入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智慧图书馆硬软件投入,彻底梳理图书馆现有资源与服务,充分运用RFID、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平台,为读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信息全面的入馆教育,形成信息互通有无,服务互帮互助的局面。
(二)提升馆员素养
智慧服务的实现需要“资源、技术、人员”三方面的配合,其中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导向,人员是核心[7]。无论是智能设备、智慧平台的应用,还是智慧教育模式的推广,馆员始终是智慧服务的实施者。但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素养不足,馆员的年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智慧图书馆对馆员能力的要求。
就馆员素养而言,一方面,馆员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准确定位,将自身素养提升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主动学习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新生入馆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再者,图书馆也要制定规划馆员素养提升计划。在智慧图书馆时代,人机交互服务成为了服务的新模式,由此,能够驾驭与管理智能技术的“智慧工匠”将成为智慧图书馆时代馆员的新标签[8]。图书馆需从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分析、信息咨询等方面制定馆员学习培养方案,使馆员能够胜任个性化、专业性强的入馆咨询服务。同时,图书馆应当建立入馆教育工作配套激励机制,提升馆员在入馆教育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优化教育形式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形式仍然以发放读者手册、开展讲座和预约参观等为主,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逐步推进,为开展更优质的入馆教育形式提供了新途径,如中山大学在虚拟空间搭建“新生空间”等。虽然智慧图书馆目前仍未被完全定义,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始终离不开智能设备及平台的应用,减少劳动密集型服务,实现部分服务功能自助。
入馆教育不仅具有知识属性,更具宣传属性,因此利用智慧图书馆全媒体宣传矩阵实现自助教育将成为入馆教育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智慧门户可以搭建“新生空间”,提供图书馆资源布局、开馆时间、设备与平台使用、数据库检索技巧等相关信息;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以开设“虚拟助手”,后台提前设置常见咨询问题,对读者提问进行实时回答,对回答不了的问题,由后台馆员及时完善更新,使“虚拟助手”不断学习进化;在图书馆短视频平台可以发布图书馆资源及利用的短视频,通过微视频分解各类数据库使用等入馆教育内容,方便读者碎片化学习;在移动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的检索、借阅以及专业等信息推送读者可能需要的文献,实现知识拓展;在图书馆入馆大厅可通过智能机器人或智慧屏幕向读者实时发布馆情数据等等。
(四)实现数据赋能
智慧图书馆服务是数据驱动型服务,是用户寻求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诉求的一种表达[9],数据支撑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点。而随着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在图书馆的大规模应用,与读者相关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如何有效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推动业务增值正成为图书馆关注的焦点[10]。在此环境下,入馆教育应从数据中开发新动能。
图书馆要在推送资源配置、馆藏布局等这些共性信息的基础上,对读者所属专业、年龄、性别、阅读偏好等数据进行清洗,充分挖掘数据之间的共性规律,形成入馆教育的初步方案。随着新生入馆次数和利用各类资源平台次数的增加,不断加强与新生沟通交流,进一步精确摹画读者“用户画像”,如重庆大学“猜你喜欢”就是此类智慧图书馆数据的延伸应用。在获得精确的“用户画像”后,可通过读者个人智慧空间制定出与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相匹配的完整的图书馆利用方案。
(五)深化服务层次
由于高校图书馆传统填鸭式入馆教育,在较短的时间进行了大量浅层信息的灌输,新生在入馆教育的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如何“借书”和“还书”中。对如何获取自己需要什么文献,图书馆是否有与所需文献相关联的文献,自己可能需要什么文献,以及如何检索利用文献资源仍存在知识盲区。
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能。图书馆利用智慧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反馈系统,新生通过需求反馈系统前端平台进行需求信息报送或向馆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对于读者的需求信息的处理,一方面利用智慧平台实现馆内文献资源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匹配,系统将满足需求的文献进行个性化推送;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安排智慧馆员进行反馈系统后台值班,对系统不能解答的需求,智慧馆员要与读者进行深层次交流,实现读者隐性化文献需求挖掘与满足,使图书馆服务层次不断深化。
五、结语
图书馆入馆教育是涉及到多部门、多主体、多平台的系统性工作,也是一项随着图书馆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工作。对于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传统入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其弊端不断显现,教育效果不佳。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只有借助智慧图书馆,打破传统方式,探索入馆教育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2):5-8.
[2] 王宝英,王宝玲.“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自助式新生入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92-98.
[3] 黄娟.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智库时代,2019,199(31):150-151+153.
[4] Aittola M,Ryh?nen T,Ojala T . Smart library: 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C]/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Udine,Italy,2003.
[5] 刘泽,孙文娉,邵波.我国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3):4-13.
[6] 强薇.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07):35-37.
[7] 丁安,褚艳秋,朱朝凤,等.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9(01):122-126.
[8] 王君.智慧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S1):103-106+115.
[9] 初景利,任娇菡,王译晗.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2):52-58.
[10] 孙鹏,王贵海,车宝晶.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智慧赋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3):91-96+121.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
[作者简介:唐彬,男,教师,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阅读推广、服务育人等。](责编: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