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 形成与演变

2024-06-15 13:34晏安叶俊东赵展鹏刘子琳
炎黄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岷江羌族流域

晏安 叶俊东 赵展鹏 刘子琳

文章聚焦于岷江流域上游聚落建筑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以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为基础,选取羌族聚落为案例,解读羌族人民基于生存需要、军事防御、宗教信仰而进行的人文景观及史诗的营造历程,呈现其历史穿越般的“建筑活化石”场景,阐述其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承对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梳理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历程与演变机制,为羌族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岷江流域上游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也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在这片土地上,羌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羌族传统聚落建筑是川西北高原地区独有的聚落建筑形式。其选址、整体结构、空间布局、信仰体现等都反映了羌族人民特有的自然环境意识及社会文化背景,与羌族长期的军事防御、生存需要密切相关。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这种易变的、多元的、模糊的民族文化特色给羌族建筑艺术打上了深深烙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羌族聚落建筑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因此,深入研究岷江流域上游传统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旨在探究岷江流域上游传统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对岷江流域上游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进行分析,了解其对羌族聚落文化的影响;对羌族聚落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和分析,以揭示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演化路径;梳理羌族聚落文化的内在机制,以揭示其与地域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认识岷江流域上游传统羌族聚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地区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的文化特征与影响

军事防御对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的影响。军事防御对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的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在羌族的历史长河中常受到战争和外来侵略的威胁,羌族村寨聚落在建筑形态上注重防御功能的强化。一方面,羌族石碉楼及建筑物常常采用高墙厚壁的结构,常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以增强抵御外来攻击的能力。另一方面,羌族聚落的建筑群形态具有错落有致、错层错列、鳞次栉比的特点,寨内家家相连、上下相通,形同迷宫,使得入侵者难以一次突破,从而增加了防御的功能。

宗教信仰对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的影响。在羌族聚落的建筑营造中,宗教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撑,深刻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格局。羌族深信自然的力量与神灵的存在,宗教信仰主要以原始崇拜为主。建筑常常融入了对各种自然神灵的崇拜。在形式上,羌族聚落建筑通常采用了多层建筑和楼阁式的结构,一般为三层,寓意着连接天地鬼神的通道。一层主要是家畜圈所,二层为家庭居住,三层为贮存粮食。依次对应羌族“释比唱经”的下坛经(牛鬼蛇神)、中坛经(人)、上坛经(天神),通过释比连接天地形成了宗教文化的“三元观”,即天、人、地。此外,建筑的屋顶常常以方形或平顶为主,在屋顶四角分别置放相对规则的锥柱体白石,羌语称“勒色”,象征着与天神的联系,并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勒色是羌族的民居建筑的最高层面,是羌族建筑文化特色的精神“神殿”,也是其民族性文化标志符号。同时,羌族聚落的建筑内部装饰还注重对神灵祭祀的考虑,每家每户的堂屋都会设置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祈祷神灵保佑一家人的健康安泰。

生产方式对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的影响。羌族传统生产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半农半牧,再到农耕。在传统农耕经济时期,逐步稳定和定居为羌族聚落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羌族聚落建筑主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础,房屋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偶见土木结构,简单朴素,注重功能性,羌族建筑多为平屋顶,利于晾晒农作物。居民景观与生产景观结合紧密,平屋顶作为羌族建筑的一大特色,能适应多样的使用需求,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求为主。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商业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使得聚落建筑开始采用砖石、水泥框架结构,更加注重商业和居住功能的融合,建筑风格也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元素。

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蕴含的文化含义。岷江流域上游是羌族聚落的聚集地,羌族建筑在选址、聚落空间组织、空间形态与建造方法方面都有着许多特色。其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羌族聚落建筑展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依赖。羌族聚落建筑多采用片石、木材、青杠树枝、黄泥等天然材料,建筑形式简洁古朴,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羌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羌族建筑还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天地神灵的敬仰。建筑中常见的白石、石敢当(雕刻)等装饰艺术,展示了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意,也传承了羌族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羌族聚落建筑还承载着社会交往和凝聚力的功能。羌族建筑常常呈现出聚居的特征,建筑群之间紧密相连,层层叠叠,形成了羌族社区的生活空间。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强化了羌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形成

岷江流域上游是羌族聚居地区,其建筑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交流融合。课题组经过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发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是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峰高耸入云端——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是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岷江流域地势复杂、山川高耸、河谷深切、气候变化多样,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于羌族聚落的选址、布局和建筑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开阔地势较少,羌族先辈在岷江流域上游的河谷两侧以及山区,寻找到适合他们耕种和建立居所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即河谷聚落、半山聚落、高半山聚落、山顶平地聚落。羌族被称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羌族聚落常常选址于半山、高半山等地形条件稍优越的地方,利用山势修建石碉楼、碉房等建筑,以适应地形的特点,保护自身安全,并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景观。

岷江流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沿的高寒地带,常年气温较低。特别是羌族聚居地茂县、理县地区的高半山区域,一年中低温期占6个月以上。羌族聚落建筑布局及内部空间布局都会考虑冬天保暖因素,因此在墙体厚度和内部空间的划分上会因地制宜。经课题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羌族村寨聚落正在由高半山区域向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区迁移和发展。

悠悠历史长河远——悠久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也是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岷江流域上游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先秦时期,是嘉绒藏族和羌族聚居地,受到了多个民族的影响和交流。羌族聚落的建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吸收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羌族建筑文化。例如,在建筑形式上,羌族聚落采用了传统的四川民居、藏式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特别是形式各样的窗檐,这种具有浓烈民族与文化特色的窗檐成为该地区传统羌族建筑的特点。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民族习俗,形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形态。

在羌族的历史上,经历了部落迁移以及部落间的战争。外来入侵的威胁,使得羌族聚落注重自我保护与积极防御。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针对羌族人的战争,例如西汉时期的“平定西羌战争”,东汉时期的“汉羌战争”,明朝的“灭羌战争”等,因此,羌族村寨往往会在村口或寨子的中心地带建有石碉楼,用于军事防御。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也促使羌族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使得建筑与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

承前启后传文化——灿烂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羌族人民自我国西北南迁至岷江上游地区,世代居住在岷江流域上游地区,他们通过口传身教传承和建筑实践,将独特的建筑文化代代相传。在羌族聚落中,建筑被视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的布局、建造技艺、雕刻、装饰等,传递着羌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时,羌族聚落也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和节日来弘扬建筑文化,使其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上,羌族聚落建筑通常以碉楼或水道为中心。围绕着居民的住宅,通常在离建筑群四五十米的地方筑有专门用于祭祀的石塔,在石塔的塔顶供奉白石,这种布局体现了对宗教文化和居住文化的传承。

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历史底蕴的熏陶下,通过文化传承而形成的。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既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建筑文化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多因素促成的羌族聚落建筑文化演变机制

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在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中,多因素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演变机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议题。在这个议题中,笔者将探讨岷江流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形式以及其背后的机制。

由简到繁的营造变化。在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一种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早期的羌族聚落建筑多为简陋而实用的纯石质结构,从文献记载和实地调研中呈现出来的形式,即“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形式逐渐演变为石木结构,甚至还出现了土木结构。理县的汶山羌寨建筑还出现了除外墙主体之外,内部主要由实木构建的建筑结构。在理县木卡寨和增头寨的早期羌族建筑中,主要以石质结构为主,这可能与早期羌人初始定居从事半牧半农有关。羌族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更加复杂,在建筑风格上主要表现为不同村寨聚落的建筑风格会存在差异。茂县的黑虎羌寨与汶川的羌人谷的羌族建筑风格装饰手法差异较大。但建筑特性和建筑材料仍然保留了浓郁的羌族建筑特色。这种演变形式表明了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方面的不断进步。

地域和社会因素影响。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还受到地域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岷江流域上游地区地势险要,气候多变,这些自然因素对聚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社会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等也对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在以政府主导的重建工作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羌族人民从高半山下迁至河谷地带,新的建筑环境和生活环境促使羌族聚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羌族聚落建筑不仅满足居住功能,还逐渐具备了宗教、文化、商业等多重功能,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生活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居住方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机制也可以归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羌族聚落建筑在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艺,但这种传统建造技艺面临失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通过文化挖掘与民族认同共鸣,对羌族文化元素的使用与认识更准确,更能反映羌族文化底蕴。在反复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羌族聚落建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机制使得羌族聚落建筑文化在发展中保持了连续性和独特性。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聚落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羌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然而,聚落建筑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中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而在现代化生产方式下,聚落建筑的布局更加注重交通便利和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演变机制是羌族聚落建筑文化丰富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和保护羌族聚落建筑文化的重要依据。

基金项目: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22DFWH031);2.2021年阿坝师范学院质量工程学生科研项目(编号:20212001087);3.2022年阿坝师范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646123)。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岷江羌族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岷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