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视角下肥城泰山文化的别样呈现

2024-06-15 10:14孙健
炎黄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肥城行宫封禅

孙健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文物旅游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文物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文章以文物的视角,按照泰山信仰、泰山封禅和泰山石刻三个类别,全面梳理肥城境内的泰山文化资源以及资源情况,希望能为肥城市的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肥城,位于泰山脚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别样的泰山文化。在这里,既有精礼寺遗址等见证昔日辉煌的古遗址,又有泰山显灵宫、石西天齐庙等大量的古建筑,以及元至元二年将军形象石敢当碑、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天仙圣母行宫记碑等丰富的石刻资源,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诠释着不一样的泰山文化。

泰山信仰文化资源

在《诗经·鲁颂·閟宫》中提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特殊的构造,使得方圆数百公里内只有泰山山峰突起最为显著,形成“一山独尊”之景。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有帝王封禅泰山,民众登山祈福的传统,可见泰山信仰文化源远流长。肥城境内的泰山信仰文化主要是泰山神信仰和碧霞元君信仰。

与泰山神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泰山神信仰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至魏晋时期人格化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祀之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所以,各地为泰山神修的庙宇,又称“天齐庙”。

境内现存的文物建筑。肥城境内现存与泰山神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主要是天齐庙,共有4座,分别是:张店天齐庙、石西天齐庙、曹家桁天齐庙和沙沟天齐庙。

张店天齐庙,位于湖屯镇张店村,明代建筑,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正殿。室内两侧山墙和后檐墙留存有壁画,以泰山神启跸回銮为题材,色彩鲜艳,内容生动,是肥城至今发现的最好的壁画作品。

石西天齐庙,位于仪阳街道石东村内,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大殿、东西配房和大门组成。大殿整体保存较好,屋脊部分脱落。

沙沟天齐庙,位于新城街道沙沟村北,清代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毁坏严重。大殿内壁四面原绘有壁画,现已脱落。

曹家桁天齐庙,位于王瓜店街道曹家桁村,清代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筑整体保存完整,结构稳定,局部瓦片脱落。

县志收录的文物建筑。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中记载的与泰山神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共有12座:“东岳庙、天齐庙、炳灵王庙:一在城西五里旧志载於祠祀。一在城东十里沙沟,明天顺六年建。一在城东二十里石屋。一在城西南七里仪仙庄。一在城南二十五里义阳庄。一在城西南三十里颜村。一在城西南三十里东礼村。一在城西四十五里湖屯。一在城西南四十五里固留社塔子山上元大德丁未落成。一在城西三十里张家店。一在城南五十里西六房庄。一在城西六十五里石横,创於元至元年……”

除《肥城县志》中收录的与泰山神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外,据遗留碑文记载,肥城境内还有仪阳街道仪阳村东岳庙、桃园镇龙阳村炳灵王庙和安临站镇西陆房村炳灵王祠等建筑,现均已消失。

与碧霞元君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碧霞元君信仰始于宋朝,据《岱史》记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并在岱顶发现玉女石像,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宫,明洪武时期重修,号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安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各地都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寺庙分布。

境内现存的文物建筑。肥城境内现存与碧霞元君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有8座,下面依次介绍。

泰山显灵宫,位于石横镇石横四村内,俗称“西行宫”或“行宫庙”,明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前过殿、正殿、东西配殿以及灵官殿保存完整。正殿后门有穿廊通后面的后楼,后楼顶部已坍塌。

小泰山碧霞宫,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北的小泰山极顶,俗称“石庙”,明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宫结构稳定,保存完整。西侧院墙有一山门,山门外有仿泰山而建的“十八盘”。碧霞宫西约100米处,有灵官庙一座。

护鲁山泰山行宫,位于孙伯镇大石桥村西的护鲁山口处,又名“岱阳观”,民间俗称“碧霞元君祠”“奶奶庙”等,明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包括门楼、东西配房、送子娘娘殿、碧霞元君祠、财神殿、藏书楼等。门后100米的山脚下为药王楼遗迹,传为纪念孙思邈而建。

宝金山泰山行宫,位于边院镇宝金山南坡山腰,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南麓沿石阶而上,约300级台阶即到行宫。行宫大殿位于土台北侧居中,院西南侧有龙王庙和冰凌宫。行宫创建年代不详。道光元年(1821年)“宝山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创建不知昉于何时,闻自乾隆丙午(1786年)以后,三月三日,士女云集,数日不绝。”

张孝门泰山行宫,位于汶阳镇张孝门村委院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有檐廊,硬山灰瓦顶,整体保存完整。行宫不知创建于何年,保留有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碑一通,上题“重修泰山行宫碑记”,碑文云“孝门地方旧有泰山行宫,锡民福、护民生,远近祷者无不有求必应焉”。

潮泉村碧霞元君庙,位于潮泉镇潮泉村西南角,明代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该庙建于丘陵上,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结构稳定。

小店碧霞元君庙,位于湖屯镇小店村内,明代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筑结构稳定,顶部东部坍塌,瓦片已更换为现代新瓦。

鲍家塘子碧霞元君祠,位于桃园镇鲍家塘子村,清代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筑前后屋顶已部分坍塌,壁画基本剥落殆尽。

县志收录的文物建筑。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中记载的与碧霞元君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共有6座:“泰山行宫、泰山圣母庙、碧霞宫、元君庙:一在北门外前明邑人王庭、王荫重建。一在东关。一在小泰山顶。一在湖屯。一在石横。一在张家店……”

除《肥城县志》中收录的与碧霞元君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外,据遗留碑文记载,肥城境内还有安驾庄镇东江村碧霞元君祠、石横镇北大留村碧霞元君行宫、王庄镇小辛村碧霞元君庙和仪阳街道荣华村清凉山碧霞元君宫等建筑,现均已消失。

泰山封禅文化资源

封禅文化作为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秦始皇起,泰山封禅作为国家礼制正式进入历史的舞台,断断续续绵延了千年,形成了独特的封禅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的我们仍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底蕴。

位于泰山脚下的肥城,也有着许多与泰山封禅相关的文化印记,像是安驾庄、护驾院、銮驾山这样的地名来历,或是资圣院、精礼寺等建筑,亦或是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诗文游记碑颂等等,这里仅站在文物资源的角度,作出相关说明。

秦丞相李斯题范蠡墓碑文,可以说是肥城境内与泰山封禅相关的最早的文物印记。据《岱览》记载,幽栖寺内“旧有祠,创于秦,在公(范蠡)之旧居处,名曰:‘陶公幽栖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后则系以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由此可知,此碑是李斯跟随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来到泰山西麓的陶山凭吊范蠡所题,现已佚失。

资圣院,位于金牛山森林公园内,是一处与泰山封禅相关的佛教寺院。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资圣院,在城西十里金牛山南面。宋咸平元年,僧广就创建,真宗东封驾幸此地,改山名为郁葱,故府志作郁葱寺,有熙宁七年茹庭坚撰碑备述。”原建筑仅存王母殿和关帝庙,另有数块残碑。

据其中一通明李邦珍题跋残碑碑文内容,宋真宗和广就僧之间还有一段渊源,宋真宗登山封禅途中,行至岱宗坊,广就僧“九次截驾唐突意求院额也,每次被禁卫兵□骨梁击头血流”,真宗为其诚心所动,封禅结束时改道牛山一游,赐山名“郁葱山”。

精礼寺遗址,位于安驾庄镇北张侯村东北500米处,东西宽约80米,南北约100米,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原有宋代重修碑,碑文记载,兹寺创建于大唐贞观年间,系李世民为超度效忠定鼎的死难将士灵魂升天,全国修大寺十二,此其一也。至唐武宗不信佛事,下令拆毁各地寺院。后宋真宗封禅泰山路经此地,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危机时刻,真宗恍惚见辇前有一女子在狂风中做法护辇救驾,直至风停,真宗向女子道谢,并曰:“救驾不知何所欲,愿闻,朕当尽力。”此女听后,向南指了一下古寺废墟,向北指了指义女山,便倏忽不见。真宗顿悟,回京后遂发皇银重修此寺,并赐寺名“精礼”,山名“玉女”。

原寺为二进院落,有东西跨院。清代“重修精礼寺记”碑文记载,正殿设大雄法像,东庑塑关帝像,西庑塑观音像,南山门两旁设天王。修自正殿转而后□十数级为后阁。寺尽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片椽不存。

泰山石刻文化资源

泰山石刻也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多彩的泰山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书法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修建纪事类石刻。伴随着泰山文化的传播,肥城也产生了大量的石刻。现存石刻多为碑刻,与碧霞宫和天齐庙等文物建筑有关,内容多为修建纪事,是考证和研究泰山古代建筑和寺庙建置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据调查,肥城境内的此类碑刻现有52通,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孙伯镇14通,全部在大石桥村护鲁山泰山行宫内。

仪阳街道10通,其中石东村石西天齐庙内9通,荣华村1通。

边院镇8通,全部在兴隆村宝金山泰山行宫内。

石横镇6通,其中石横四村泰山显灵宫内5通,北大留村1通。

王瓜店街道4通,其中北仪仙村3通,曹家桁村天齐庙内1通。

安驾庄镇3通,其中北张侯村2通,东江村1通。

湖屯镇2通,全部在关王殿村小泰山碧霞宫内。

汶阳镇2通,全部在张孝门村泰山行宫内。

新城街道1通,在沙沟村天齐庙内。

桃园镇1通,在业长村。

王庄镇1通,在小辛村。

门楣楹联石刻。民国二十九年小泰山碧霞宫楹联,此楹联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小泰山碧霞宫殿前石柱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刻。共八根,为抱厦立柱,楹联题刻在石柱南面,共四副。有隶书一副,行书三副。石柱其余三面刻有信众题名。楹联内容如下:

“碧落千层元气半照肥邑,霞光万道君民共仰泰山。

五老同心造出婆娑世界,三清一体静修自在之天。

仙佛频来可云洞天福地,人神共羡堪拟蓬岛瀛洲。

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民国二十九年小泰山碧霞宫门楣题刻,此门楣题刻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小泰山碧霞宫抱厦上方,无镌刻时间。根据门楣所处位置,应与碧霞宫抱厦石柱同时刻立,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刻。中间竖题“小洞天”,东侧横题“五行一气”,西侧横题“三元同心”,均为楷书。

泰山石敢当石刻。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最早提到“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一块小小的山石,却充满着灵气,可抵挡一切,这就是石敢当信仰。它作为一个既原始质朴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今天的肥城地区依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习惯,刻有“石敢当”或者“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刻随处可见,或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前屋后,寄托了人们驱灾避邪、祈求平安的愿望。而作为文物遗存,肥城市博物馆共收藏有与石敢当信仰有关石刻3通,具体情况如下。

元至元二年将军形象石敢当石刻,青石质,盝形顶,高183厘米,宽65厘米,厚20厘米,正面阴线刻一身穿盔甲,双手杵剑的将军立像,像上部右侧题有“镇宅大吉”,左侧题有“石敢当”,中间落年款题“至元二年二月”,均为楷书。石刻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由于年代久远,画像部分细节处已模糊不清。像“至元二年将军形象石敢当”这样有明确纪年的元代石刻较为罕见,它的出现,为研究泰山石敢当原始形象及其出现时间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除此之外,还有武路将军石敢当石刻一通和没有明确纪年的将军形象石敢当石刻一通。

资源情况分析

从空间分布上,肥城境内的泰山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中提到:“东岳庙、天齐庙、炳灵王庙:或称庙或称祠或称行宫,皆祀东岳仁圣帝者也。境内大小各村所在多有。兹特著其庙宏敞有古迹可考者。”又,“泰山行宫、泰山圣母庙、碧霞宫、元君庙:以上各名皆祀碧霞元君者也。境内大小各村所在多有,著其有古迹可考者。”由“境内大小各村多有”可知,与碧霞宫和天齐庙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分布众多,名称也是叫法不一,仅县志中有迹可考的就达18处;石刻碑刻也是数量众多,达50余通,在各地多有分布。就具体分布来看的话,以北部山区和南部汶河平原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中部丘陵地区分布相对较少。

从时间流传上,通过对肥城境内泰山文化资源形成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的发展趋势。一是共性趋势特征,肥城作为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的核心区域,通过大量的创建碑和重修碑,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与之相关的文物建筑大量新建和重修。二是个性趋势特征,与泰山神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多建于宋元时期,与当时受唐宋封禅文化的影响,泰山神信仰达到鼎盛时期有关;而到了明清时期,碧霞元君得到了皇室的认同,带动了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更盛,影响力真正超越了泰山神,尤其是在明嘉靖、万历年间,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与碧霞元君信仰有关的文物建筑增多。

(作者单位:肥城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肥城行宫封禅
肥城桃史刍论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群桃之冠
——肥城桃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