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友好原则

2024-06-15 13:42:13赵岳龙
炎黄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环境保护

赵岳龙

在实现美丽新乡村和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土地整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尽管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以支持乡村持续发展,但在开发和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时,却缺乏合理的规划与保护,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土地环境日益恶化。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关注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在此背景下,笔者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土地整理的优化策略展开叙述,以打造出更具生态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为美丽新乡村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取不同政策和手段对土地的综合整治,不仅可以改善土质,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还有望调节土地结构,实现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为农村社区打造更宜居、更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实现美丽新乡村的建设目标。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地整理概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概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任务,受自然环境、地域人文和政策法律等多方面元素制约。若某地农业自然资源被过度耗用,将给农业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给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因此,人类需要深刻反思自身行为,摒弃过度追逐经济利益的盲目发展,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中自觉维护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益。比如,一些农业活动如施肥,喷药可能会对土壤和水质带来潜在风险,相关部门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强化人为干预,制定政策、加强监管、完善法规,确保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得以有效执行。

土地整理相关概述。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管理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规划,对特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结构调整、格局优化、品质优化,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和土地环境的优良性。土地结构的调整是指在综合考虑土地用途、地形、水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分割、合并、重置实现土地格局的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扩大农村可合理利用的土地面积,增强土地耕作能力,提高农田的生产潜力和农产品质量。在整个土地整理工作中,不能忽视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手段维护生态平衡,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土地测量、规划与设计等先进技术,以确保整个整理过程科学合理、高效可行。

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品质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开发、农村自建房的盲目扩张、城市开发区的无序延伸,激化城乡发展矛盾的同时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急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走向失衡,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大量农田在房地产的扩张性开发下被转为建设用地,同时农业经济的不景气使农田丢荒弃耕现象严重,这导致有效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基础被大大削弱。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利用长期缺乏科学指导,耕地土壤的品质也越来越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这不仅导致了农用地的减少,更引发了土壤污染和退化等问题,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度依赖化肥使得土壤养分失衡,影响了作物的健康生长,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城镇及乡镇工业“三废”排放和农药的过量施用也是农用地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排放中的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对土地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这种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农田的生产力,对周边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生态链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农业化生产的推动下,农村经济迎来了迅猛发展,但这一过程伴随着严重的生态代价。农田的扩张导致原有植被被大规模破坏,使得农村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水土流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不仅损害了农田肥沃的土壤,还对周边山体的稳定性构成威胁。农村环境改造的另一突出问题是生态链的破坏。随着农业化生产的推进,许多害虫失去了天敌,它们大量繁殖成为农作物的威胁。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迫使农民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而最为令人担忧的是,农村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使得微小的自然环境变化都可能引发重大影响。这不仅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对动植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农村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开发时,必须谨慎权衡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实现适度开发的目标。

生物多样性减少,居住环境质量降低。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旨在通过规划和整理,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当前社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一些人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由于“竭泽而渔”心态的存在,一些地区土地被过度开发,导致了生态恢复能力的急剧衰退,这种不负责任的开发行为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物种因为栖息地的丧失而面临灭绝,生态系统愈发失衡。另外,村民日常生活和乡镇企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引发了生态修复系统的严重退化。这不仅影响了河流水质,使其不适宜于农业生产,还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畜饮用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一些乡镇企业在生产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缺乏关注,随意处置生产废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这种偏经济、轻环保的行为不仅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也为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带来了潜在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村土地整理的优化策略

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完善制度系统。现阶段,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虽然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有诸多欠缺。提出的宏观策略虽具有统筹性,但实际执行却缺乏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的态度和行为。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创新宣传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环保信息。组织公益宣讲等社区活动向村民全面普及环保知识。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项目,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水灌溉等,让村民通过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除了强化村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需要基于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诉求完善制度系统,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改进并优化土地整理制度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弹性的土地补偿交易机制,激励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土地整理工作。弹性机制的构建可以平衡各方的权益,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促成各权属方的相互协作,通过组织听证会引导共识,使土地整理过程更加顺畅和公正;健全土地整理的法制框架,将规定、政策与法律法规有机衔接,规范土地整理过程,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在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之前,制定全面的整治方案,建立有效的审批机制,形成全局性的规划,使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农村发展。这要求政府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计划,确保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方案与其他相关方案(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美丽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构建农村土地生态环境评估机制。农村土地的整理工作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评估机制能够在项目实施前预测可能的环境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维护土地的生态平衡。为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可以与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展开积极合作,先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再定量评估土地生态系统,全面了解区域土地健康状况和潜在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精准性,还需要制订土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规范,以为整个土地整理项目提供明确的评估标准,使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

应用差别化土地管理方法,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相关部门可以应用差别化土地管理方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实施差别化土地管理之前,需要先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通过科学评估土地的生态状况,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植被覆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和敏感性。然后根据生态环境评估结果,划定不同的管理区域,区分生态脆弱区和相对稳定区。在生态脆弱区,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后科学规划土地用途,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合理设置用地功能,例如,在生态脆弱区可以限制开发,保护原始植被和水域。在相对稳定区,推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可以实施差别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梯田建设、树木覆盖、防护林种植,减缓水土流失,保护土地的生态完整性。总之,差别化土地管理具备灵活性,相关部门需要放大这一优势,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政策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监测和评估,调整管理策略,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落实土地整理专项计划,推进农村土地整理产业化。土地整理专项计划作为指导土地整理工作的关键文件,其制定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土地整理的效果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的问题在于,一些地区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未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条件,导致计划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为了提高土地整理专项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加大实地调研力度,通过实地调研,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地的实际状况、生态系统特征,为专项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现潜在的环境保护问题,为计划中的生态效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也是关键。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可以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确保各方面的需求和意见充分被考虑。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计划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还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专项计划反映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从而更好地落实土地整理专项计划。土地整理项目具有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特点,为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效率,可以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向产业化发展。在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前,需要先深入了解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土地资源的潜力。明确市场定位,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潜在经济效益和市场回报,以确保产业化过程有实际市场需求支撑。然后,制定详细的产业化发展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阶段性任务。计划中应考虑到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包括土地规划、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等方面,以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协调运作。最后,建立合作与共赢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负责项目实施和运营,使整个土地整理项目不仅能够顺利实施,还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经济回报。

土地整理工作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确保工作方向的合理性和综合效益的长效性,需要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综合考虑,相关部门应该以人为本、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制度、法律、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将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村民打造出更宜产、宜居的土地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金土科工实业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整理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 08:25:26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7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世界科学(2013年7期)2013-03-11 18: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