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无味

2024-06-15 10:37无之
安徽文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老钟丸子扇贝

无之

粉丝本无味,故酸、甜、苦、辣、咸皆可入味。

粉丝入菜不是随波逐流、可有可无的任意添加,而是推波助澜、添料增味的有机补缺。

粉丝入菜,蚂蚁上树是很有名的一道。传说,蚂蚁上树这道菜是《窦娥冤》里的窦娥发明的。窦娥为了给婆婆调养身体,苦苦央求卖肉郎允许她赊账买肉。卖肉郎心里虽不情愿,却又拉不下脸来拒绝,便只切了一小块肉给她。这块肉小得可怜,根本不够做一道菜的。窦娥灵机一动,斩肉为末,把过年仅剩的一小把粉丝泡软。葱、姜爆锅,倒入肉末、粉丝,外加青蒜丝、胡椒粉混炒。粉丝油亮滑爽,肉末鲜香软嫩。婆婆吃后赞不绝口,见粉丝像树枝,肉末似蚂蚁,便笑说,干脆就叫“蚂蚁上树”吧。

粉丝为火锅必备,尤其是老北京铜锅涮肉。一箸粉丝捞起,蘸足了麻酱调料,吸吮入口,满嘴盈香。

每每想到、看到、吃到老北京铜锅涮肉,我都会想起欧洲访学期间结识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华侨苏老师。苏老师是老北京,她酷爱老北京铜锅涮肉,尤爱粉丝涮锅。逢年过节去她家里聚餐,带去一两包粉丝,比带任何礼物都让她高兴。

苏老师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会说一口地道的英文。抗战时期,根据红十字会的安排,她给一位白求恩式的欧洲援华大夫当翻译,俩人在工作中互生爱慕,遂结为夫妻。婚后,苏老师随丈夫迁居欧洲。

所有中国留学生都对这位老华侨仰慕不已。因为,我们所有人使用的世界上唯一一版所在国语言与中文的双语字典,正是出自苏老师之手。当年两国关系处于冰点,所在国当局对华人华侨百般歧视、打压,苏老师编撰双语字典的想法根本无人理会。经她反复做工作,当局终才同意,但禁止动用任何“国家资源”。那时,苏老师的丈夫久病卧床需要她照料,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她自己白天还要上班,只能夜里编撰。经过几年苦熬,她硬是一笔一笔、一页一页手写出了这本字典,又说服丈夫拿出家中积蓄,自费印刷了寥寥50本,捐献给了当地几所大学的图书馆和中国使馆。

手捧着那本厚厚的“手工典籍”,看着一行行隽秀的中文注释,亲切、温暖之余,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抬起头来,长久仰望着那位身材矮小、单薄柔弱的白发奶奶。

移居国外大半生,苏老师始终怀揣着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护照。两国关系最恶劣的时候,丈夫和孩子们曾几度劝她改换国籍,她宁愿遭受歧视甚至迫害也决不易志。

后来,苏老师年事日高,行动不便,但每年“十一”国庆招待会,她必会拄着拐杖,步履缓慢地、艰难地挪步至中国大使馆。当她庄重肃穆、颤颤巍巍地俯下那瘦小佝偻的身躯向五星红旗深深鞠躬时,在场中外人士顿时鸦雀无声,无不动容。

如今,苏老师的丈夫已经离世,她在北京仅剩的两位亲人大姐、二姐也已相继过世,两个金发碧眼的儿子很少回家看望她。铜锅涮肉这道故乡美食,成了老人对乡情亲情的寄托。当火旺汤沸,麻酱飘香,一箸粉丝爽滑于舌尖之时,遥远的北京、久违的祖国便更加紧实地贴在了她的心上。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吃到粉丝,就会想起矮小、单薄的苏老师。

粉丝为中国特有,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关于粉丝的故事。欧洲访学同学里,有一位进修生老钟。老钟憨厚直率,是同胞中出了名的实在人。论年龄,老钟长我十来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论学龄,他比我晚到两年,相熟之后,我常戏称他为学弟。

老钟是第一次出国,初来乍到时对欧洲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外语也还不大过关。刚入学没多久,老钟犯了牙疼,疼得受不了,让我帮他找家诊所,陪他去看牙。我当天就办好了预约,提醒老钟说:“您可要搞准了究竟是哪颗牙齿疼啊,以前有人拔错过。”

“哦,知道了,放心,错不了。”

第二天到了诊所,牙医上来就问:“您哪颗牙疼?”

“下面这排,这颗门牙往左数第4颗。”老钟指点着,语气十分肯定。

“这颗?还是这颗?或是这颗?”牙医轻轻敲打,反复确认。

“我必须确认准确了,因为患者在疼痛的时候,感觉会有偏差,容易弄错虫牙的位置。”牙医解释说。

“下面这排,这颗门牙往左数第4颗,绝对不会弄错。您看!”老钟从兜里摸出一张纸来递给牙医,用手指着上面:“就是这颗!”

牙医的眼睛瞬时瞪得老大,烁烁发光,大声问道:“这,这是您画的?”

“对呀,我画的,我画的。”老钟用生涩的外语重复着,一个劲儿地点头,脸上露出憨厚、神秘、得意的笑容。

“您是第一个把自己的牙齿画成图带来看病的患者!”牙医竖起大拇指。

我探头一看,原来,那纸上画了上下两排牙齿,画得那叫逼真,简直跟拍的照片一样。

“你不是嘱咐我别搞错了嘛。”老钟很认真地看着我,“开始怎么也画不好这两条弧线,上街买了个圆规,才画成这样的。”

治牙周期比较长,直到年底才完全结束,正值圣诞节临近,我提醒老钟给牙医送个圣诞礼物以示感谢。

“我来这儿时间短,还不太了解当地风俗,你帮我参谋参谋,送个什么礼物好?”老钟跟我商量。

“当然是中国特色啦,比如檀香扇、景泰蓝饰物和丝绸面料什么的。”

“哦,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明白了!”老钟若有所悟。

第二天,我陪他一同前往。路上,我问他准备了什么礼物。

“你不是说要有中国特色吗?”他反问。

“对呀!”

“外国没有的?”

“对呀!”

“我看就送她这个吧!”老钟把手伸进挎包深处,摸了半天,掏出一小卷儿白色的东西,郑重地举到了我的眼前。

“粉丝?”我瞪大眼睛看向他。

“怎么样?!绝对的中国特色!”他扬起下巴,露出憨厚、神秘、得意的笑容。

进修期满回国时,老钟把他从国内带来的粉丝都留给了我,我吃了好几年,一直吃到毕业回国。

粉丝下汤在各个菜系中也很普遍。我比较喜欢北方的冬瓜粉丝丸子汤。做丸子馅儿的肉最好是瘦七肥三,买回家手工现剁,下锅时团一个、下一个。冬瓜斩块入汤,把握火候,过火则面,欠火则生,一般煮到外表发亮即可。这时,就到了粉丝登场的时候了。出锅前,甩一把香菜,捏一撮葱花,点适量白胡椒面。丸子软嫩弹牙,冬瓜爽脆解腻,粉丝滑溜筋道,汤更是鲜美无语。寒冬腊月,一碗热气腾腾的冬瓜丸子粉丝汤下肚,温暖,解馋,快然!

前些年我中风住院,接受康复治疗,遵照医嘱每天到户外行走1万步,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咬牙坚持,从未中断。对我来说,最艰难的锻炼在冬天。天冷地滑,穿的衣服又多,蹒跚前行,举步维艰。每当完成任务回到病房时,浑身热汗蒸腾,最外面的羽绒服都湿透了,手和脸却冻得又红又僵。这时,陪护我的小李便会端上一锅他亲手烹饪的、香气四溢的冬瓜丸子粉丝汤。

窗外,寒风凛冽,砭人肌肤。病房里,热汤入口,暖身润腹,舌尖连动着心尖。

小李后来去开出租车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鲜美的冬瓜丸子粉丝汤。

粤菜有一道蒜蓉粉丝蒸扇贝近年来颇受追捧。新鲜扇贝洗净,取出完整贝肉稍加腌制,去腥入味。粉丝适度泡发、切段。然后以壳为碟,依次码放粉丝、贝肉。大蒜剁细蓉,起锅热油爆香,加葱末、姜丝、青红椒粒添色增味,再淋入豉油、生抽、料酒、鸡精等混炒成汁,浇至贝肉粉丝之上,蒸锅上汽适度蒸制即可享用。贝肉鲜嫩而有质感,粉丝吸附着贝香、浓汁、配料,柔软、爽滑且入味,真乃绝配!

我有一位同事酷爱这道粉丝蒸扇贝,逢餐必点,百吃不厌。有一年春节公司团拜聚餐,这位老兄一股脑把桌上的粉丝蒸扇贝全都包圆儿了,毫无谦让他人之意。他一边吃,一边紧盯着主桌那边的动静。终于等到公司高管陆续入席了,他立即端起杯子,急忙拨开人群,迫不及待地挤过去给公司主要领导敬酒。

他嚼着满嘴的粉丝蒸扇贝,紧凑到董事长面前,恭维着董事长什么,恭维得董事长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连连做着自谦的表情和动作。

兴许是这位老兄那天有点着凉了,也兴许是他的鼻子被什么气味给刺激到了,咀嚼着,恭维着;恭维着,咀嚼着,突然,他的嘴里打出来一个响如炸雷的喷嚏。

全场当即鸦雀无声,所有人把目光都投向了这位老兄。

而这位老兄呢,正张着大嘴,惊恐地怔望着董事长那张布满了粉丝与贝屑的红润面庞……

粉丝,无味,即是五味。

责任编辑 夏茜(实习)

猜你喜欢
老钟丸子扇贝
风城老钟
老钟
逗呢等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请客
我不做“丸子球”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用大块肉做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