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缨童 郑东明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农村问题上,古村落的改造与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以广东省东莞市下坝坊的古村落改造为例,深入探讨了古村落改造的思路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下坝村改造的背景、目标、策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发现,下坝村改造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注重空间布局的优化、功能分区的合理划分以及公共设施的提升,有效促进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了下坝村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思路。研究发现,古村落改造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合理的空间运用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同时,文章旨在为类似古村落的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东古村落;下坝坊;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8-001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8.004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村地区古村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村落的传统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亟待进行改造与更新。笔者分别于2019年6月及2024年1月多次实地走访,得知在广东省东莞市坝头社区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历史文化名村“下坝坊”,该村落中的不可移动文物至今保存完好,且在社区范围内还发展了村落旅游。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广东古村落改造的思路,并以东莞市下坝坊为例,分析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研究问题
尽管广东古村落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保留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如何提升古村落的居住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
3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东莞市下坝村改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思路和策略。一是明确古村落改造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二是提出古村落改造的具体措施;三是提出未来对古村落改造的设想。
古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当前众多古村落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如部分建筑质量低劣、古建筑保护不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更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4 背景政策
4.1 乡村振兴
截至2024年2月,中国现存8155个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保留古村落韵味至关重要。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尤为关键,尤其是保护历史资源。古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挑战。下坝坊等传统村落既需保护传统,又需提升经济,改善民生。
4.2 村落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改造前,下坝村存在着一定的城市规划滞后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村庄的发展需求,导致村庄建设混乱、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等问题。
(2)基础设施薄弱:改造前,下坝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存在道路状况不佳、绿化景观杂乱、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特别是停车位严重不足,街道辨识度低、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庄的整体形象,也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感。
(3)历史文化保护不足:下坝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改造前可能存在对历史文化保护不足的情况。一些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遗产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被破坏或消失的风险。
(4)居民生活环境欠佳:改造前,下坝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存在住房条件差、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南方地区地面容易积水,引起的蚊虫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经济发展受限: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下坝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下坝坊改造前,村庄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和知名度,难以吸引外部投资和优质资源,制约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4.3 下坝村现况
如今,经过政府科学规划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团队的改造,下坝坊成为广东知名历史文化村落。其网络知名度飙升,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与文艺青年打卡地,吸引游客前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旅发展。
5 村落改造
5.1 改造过程
下坝坊为300多年传统村落,人文地理优势显著,但缺乏统一规划与品牌支持,交通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2017年,东莞市政府发布保护规划批复,引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专家团队规划改造。改造后的下坝村成为现代化村庄,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文化丰富、宜居宜业。专家团队调研分析保护规划原则、范围、交通、景观、历史建筑等七大项内容,制定改造方案。规划范围约40公顷,核心保护区约0.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约8.5公顷。[1]
5.2 改造思路
针对东莞市下坝村改造,遵循保护原则,根据东莞的地势情况(依山而建)修建楼房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切实加强下坝坊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要注重保护具有特色的岭南村落格局、“六横十三纵”的传统街巷肌理、一处不可移动文物、两处历史建筑、七处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下坝村的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发展等功能,打造农村旅游新业态,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真正做到既要保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金山银山。
(1)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下坝坊在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尊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通过修缮和保护古建筑、古巷、古树等历史遗迹,保留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特色。同时,对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下坝坊入口前的池塘保留原貌的同时设立村级河长对村内小微水体进行监督管理,并收集群众对本村落河湖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
(2)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在改造过程中,应对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等措施,打造宜居宜游的村落环境。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古村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具体措施为2017年前后改造库房并增设停车位,扩宽入村道路。设立下坝文化创意街,增设入村指示路牌。合理规划楼间距,使楼房间的小胡同路更宽。
(3)融合现代元素: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应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提升古村落的现代感和吸引力。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和升级,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古村落中设置创意产业区、文化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文化创意产业入驻。如今的下坝坊休闲酒吧与创意咖啡厅遍地开花。
(4)加强社区参与和管理:古村落改造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任务,更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管理。应通过举办培训、宣传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古村落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确保古村落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在新坝头社区建成后,设立坝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当村中有重大决策,村民们会聚集在活动中心或者祠堂共同参与社群管理事务。
(5)实现可持续发展:围绕所在街道(万江街道)“百千万工程”引领工作体系,以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为总体定位,立足社区城乡资源优势特点,围绕片区特色产业,聚焦产业发展目标思路方向,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种树项目、持续加强美丽圩镇建设,形成富有活力的生态空间。
(6)未来实施路径(2023—2035年):2023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社区风貌、“六乱”整治,推动村容村貌大幅提升。2025年实现社区产业全面升级,建成坝头综合体项目,打造更有温度的社区新兴商圈,实现产业形态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跃升。2027年,社区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增强,村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融合进入高质量新阶段。2035年社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3 相关措施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定下坝村改造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策略,明确改造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确保村庄建设有序、合理,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基于下坝村公共空间体系的划分有不同的保护方案,包括五处重点公共广场、两片重点历史建筑群。
(2)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下坝村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如:做好湖边栅栏建设维护工作、设置最佳观景台并打造下坝观景平台、扩建停车场、修建路灯(特别是进村指引灯)。
(3)历史文化保护:下坝村是广府村落,这里汇集了坝头社区的文化精粹,较好地保存了广府民居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要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留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4)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完善下坝坊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公共厕所、文化、粤剧非遗传播等方面的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和优质资源,吸引全国各地优质商家入驻,加入各地特色文化,推动下坝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6)居民安置与社区建设:关注下坝村居民的安置和生活改善问题。制定合理的居民安置方案,确保居民在改造过程中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7)卫生条件改善:改善坝头社区因路边洼地积水形成的蚊虫问题,做好蚊虫消杀工作。
6 对下坝坊改造经验的思考与针对中国农村地区古村落改造的建议
(1)因地制宜,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在下坝坊的改造过程中,村落的房屋改造依旧是依山绕水而建,将当地环境特色融入改造方案中,在相关部门的治理下,河水变得更加清澈,房屋布局变得更合理,道路从以往的窄小难走,变成了如今的宽敞明亮。在规划布局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例如,可以利用周边的山水资源,设计景观视线通廊,让游客和居民在欣赏古村落风貌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可以优先选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这样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装饰元素上,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使改造后的古村落更具文化底蕴。
(2)人文景观重塑:要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坝坊为例,下坝坊作为一个小型古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应对其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基于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人文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修复和保护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和功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利用周边的山水资源,设计一些景观步道和观景平台,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村落的历史韵味。同时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在改造过程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以外,要加强维护和管理,方可确保人文景观的长久保存和良好运行。
(3)动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意见是相当宝贵的。在古村落改造过程中要秉持为人民服务,听取人民意见的原则。在下坝坊的改造过程中,村民通过将自己的老房子出租给全国不同地区来做生意的个体户老板,从而得到一笔租金收入,在个人的居住房安置上,当地政府为农民分发宅基地和田地,解决村民住房问题,让村民住得安心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在村落改造之前,要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关切。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古村落改造的看法、期望和顾虑。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村民的心理,为后续的动员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发挥古村落景观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在下坝坊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切勿忘记带动周边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美食,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下坝坊不仅有古建筑群和宗祠,还有新近入驻的古琴非遗工作室,将这些不同的景观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及整合,结合当地的街道、水系及建筑特征,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而不单单是一条半小时就逛完的文创酒吧街。基于当地的人文以及自然景观特色,可以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如古村落文化体验游、古村落研学团等,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农村生活“半日得闲”的惬意感。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一些具有独特性以及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如非遗古琴工作室体验、地方戏曲表演及教学活动(如粤剧等)。
(5)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可以通过短视频的精准定点运营,抓住用户痛点,在下坝坊拍摄出人们喜欢的慢生活的样子。通过网络营销和节日庆典等多种方式,提高下坝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通过与各地旅行社合作拓展客源,开展区域旅行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7 结论
7.1 现状总结
如今下坝坊融合水乡元素,展现岭南水乡风貌与文化,打造文化休闲创意街区,成为东莞文化休闲热点。政府规划建设提升坝头社区基础设施,商户和村民受益。下坝坊老房子多租给创意产业商户,租金上涨。环境改善后,游客增加10%以上,从前游客吐槽的“停车难”“蚊子多”“池塘臭水沟”“餐厅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7.2 研究结果及意义
研究发现,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及时转变经营思路是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村民的参与和合作也是改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7.3 未来展望及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引入更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以更深入地理解古村落保护与改造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改造过程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
7.4 不足之处
文章在研究广东古村落的保护与改造时,虽然对古村落保护与改造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广度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古村落保护与改造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未来需要通过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关键问题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等措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现阶段古村落的保护与改造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东莞市万江区下坝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EB/OL].(2017-10-10).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6/post_146332.html#7.
[2]周志永.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改造设计研究——以广西平南县中团村为例[J].大观,2022(7):39-41.
[3]葛晖.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建筑科学,2021(9):192-194.
[4]何岩,严龙华.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营建智慧研究——以屏南县北墘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9):58-61.
[5]杨春,董翠.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分析——以南昌市西湖李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2023,30(5):9-31.
[6]张莘荣.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调研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衡阳市沙井湾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16):178-180.
[7]赵丽丽,刘雅歌,唐沁甜.建设美丽乡村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浏阳市小河乡潭湾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3(15):89-92.
[8]刘志宏.绿色经济视角下古村落绿色改造设计[J].建筑经济,2021,42(6):108-110.
[9]陈亚美,王仲伟,刘晓.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山底古村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24(2):46-52.
[10]武彤曦,王璐妍,文岩,等.传统村落空间的新生模式探究[J].浙江建筑,2024,41(1):59-65.
[11]赵旭铭,汤绍玲.古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互促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当代县域经济,2024(2):60-63.
[12]马雨滴.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古村落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探究——以湖北省洛阳镇九口堰村为例[J].商展经济,2024(4):56-59.
[13]陈昱漫.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传统村落改造设计研究——以单拐村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3(12):100-102.
[作者简介]黄缨童(200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中华女子学院,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郑东明(2001—),男,汉族,北京人,本科,中华合作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