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黄桂贞 冯明伟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趋势,整体发展仍然受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以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文章首先强调了实施该战略对于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制约乡村振兴和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8-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8.003
我国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极度重视,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形势下,为了有效支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持续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实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乡村振兴的相关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从政策、资源、技术、产业和人才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组织和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以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障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1 为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全面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并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潜力。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支持,以积极推动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适应当前农村的现状。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也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产业,以此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此举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视野,更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此外,还可推动农产品向绿色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转型升级,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产品附加值,弥合城乡经济差距。如此一来,会吸引才华横溢的人才,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可显著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优越的通信条件,使其能够快速进行交流和沟通,拓宽视野和知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地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较低。尤其是在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取代,导致许多农村人口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而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快新时代下农村建设的步伐。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将其与传统农户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在技术、文化和素质方面的素养水平。该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部分农村贫困问题,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输送大量优秀的农村人才,显著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2 制约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收入因素
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是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审视农村地区经济现状时发现,其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地区,而且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这一现象不仅源于农村发展水平低下,也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是最基本的生计形式,而农业生产则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完成。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有限,无法满足日常需求,因此他们被迫前往城市谋生。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问题日益凸显,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文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障;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使其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持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此外,由于土地闲置和政府土地管理不善,许多企业将土地转化为工业用地,这不仅对农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2 政策扶持因素
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取得初步的发展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由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粗放落后的经营方式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乡村,家庭仍是主要的生产单元,生产水平不尽如人意,销售渠道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因素使农业经营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过高、收益偏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能够有效缓解上述矛盾。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体系,这就使农产品网络营销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网络营销平台的兴起,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的村民得以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为一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距,加剧了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的不均衡状态。
2.3 人口素质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相较于城市,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方面处于劣势,这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无法在农村获得就业机会,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缺乏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被迫迁往城市,尽管他们渴望打造自己的家园,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对于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农村务农并不备受青睐。然而,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发展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导致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而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无法支持专业术语功能。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和谐,还会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此外,对于农民而言,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尖端技术,对现有的农副产品和机械进行改良,也是一项巨大的投资。然而,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改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3.1 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要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岗位,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1]。为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提取机制,以实现资金均等化。通过健全农村产业经营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养老负担,确保农村产业经营保障制度得到有效实施,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政府需要深入探究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优势、短板和制约障碍,并准确把握农村的格局、区位和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探索新的方向,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积累可供推广的宝贵经验。为了解决农村下乡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境,政府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为了解决某村农村产业发展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效应的问题,政府需要与农村实体、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通过组建新型产业联盟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2]。以因地制宜、规模化、现代化为原则,推进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产业联盟组织相关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农户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农业资源,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农村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提供技术、资金、管理和经营支持的同时,产业联盟被视为农村产业生产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相互合作,统筹协调发展[3]。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农业产业联盟模式。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有效的政策扶持,导致各成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阻碍了我国农村产业化进程。因此,政府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推进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及时转变职能,从单纯的“管制者”转变为“促进者”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确保农村的全面繁荣,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全局智囊的作用,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以品牌创建和组织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协助个体农业生产者和小微企业解决生产分割效率低下、销售渠道狭窄等难题。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应该支持农村个体户共同努力,让生产者、企业家和小微企业充分参与到市场分工中来。同时,国家也应当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一。
3.2 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要通过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完善农业保险等手段,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5]。为推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资金和技术引入农村地区,以提升这些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升其生产能力和财富积累能力,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此外,还要从多方面入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在这一基础上,我国可以积极引导更多的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此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也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国家还应当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群体,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最终达到全面脱贫。在人力资本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改善农村家庭的收入状况,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6]。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来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府还应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返乡工作,以此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以及其他形式来刺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以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大财政拨款、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来扶持农村经济,帮助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人口提供相应保障,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要注重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7]。通过这些途径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总之,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人才的培育,而培养农村人力资源则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包括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以及政策倾斜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使农村人口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为了确保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保障体系,以支持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所需的财力,也是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3.3 提升人口素质
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9]。因此,应当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深入探究农村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全面了解农村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具体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计划,吸引农业大学生、土壤专家和人才,引进外来农业科研工作者,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招募专家、科技公司和投资股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支农业技术扎实、能够操作高端农机装备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对青年农艺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能力提升。通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多实用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和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新时代“三农”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对农村各产业特点的深入了解,制订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满足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11]。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政府主导下,企业与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项目对接、人才转移和人才培训,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人才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向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村产业和品牌。
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制定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培养内容和模式与农村人才的特点相适应。同时,还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实施,以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12]。在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理论化、泛泛而谈,而应该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为了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深入了解农村人才的需求、专业技能以及所能获得的高转化率知识。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与各大农业教育机构和农业职业学校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农村组织和村委会的力量,推进宣传工作,开展教育项目合作,实现“合同制培训”和“农民+企业”的办学体制。在农业培训中,应当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突出农村人才的特点,并切实向参训人员传授农业技能和农业市场经济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13]。
4 结论
区域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在推进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积极探索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强化两者间的融合程度。在此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增强农民自身建设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通过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利用问题等,以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综合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得益于农村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素莹. 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 2022(18):13-15.
[2]门鸿宇. 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河南农业, 2022(5):2.
[3]赵梓名, 罗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 2019(4):1.
[4]吕颖芳, 杨帆.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20(11):1.
[5]高晓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9(2):2.
[6]张太英. 乡村振兴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22(1):3.
[7]孙永杰.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地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策略[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 2022(18):42-44.
[8]何静.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 2019(11):2.
[9]黄元斌, 李启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9):3.
[10]刘华. 乡村振兴中农村电商的作用分析——评《农村电商产业集群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及机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8):2.
[11]王海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 2018(10):3.
[12]王颖, 高长安.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22):3.
[13]周桔.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价值内涵与策略[J].农业经济, 2021(10):35-37.
[作者简介]宋鑫(1983—),男,汉族,山东鄄城人,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乡村振兴;黄桂贞(1976—),女,汉族,山东鄄城人,山东省菏泽市旧城镇共青希望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冯明伟(1974—),男,汉族,山东聊城人,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