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教法 变一种课堂

2024-06-14 12:12董惠瑜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项训练课程设置实践性

董惠瑜

【摘要】新的课标理念,要求所有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这必将引起语文教学方式的新的思考,面对新的理念,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也应改变。设置听、说、读、写的专项课程模式,是通过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来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更好的途径,换一种教法,变一种课堂,新的模式必会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实践性  专项训练  课程设置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4-0091-03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陷入困惑的同时,又感到盼望许久的清风正徐徐吹来。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更加觉得语文教学在强调各种不同情景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重视情景设置的实践性,因为只有让学生亲历实践才会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会真正得以提升。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设置听、说、读、写专项课程。这种新模式会让中学语文教学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也更加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构建语文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这一理念中提出“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任务群”。从这一理念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实践性和主题任务性是重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来培养能力。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根本,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学生真正的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中学生很少有动力和激情,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很少,实践机会更少,很难体现这一理念。

我们来看一看中西方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差异: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以往的教育实践性较弱,学生的体验感、理解能力远远不能达到要求。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加大了实践性和任务性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由只侧重传授知识尽快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能力提升上来,由只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统一的刻板模式走向开放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新的气息,才能够走出困惑。

如何使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又该如何去操作呢?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想法,对提升初中学生语文能力有了一些大胆的设想。因初中生已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将单一的语文课程设置为听、说、读、写四个专项,以四周为一个周期,每周聚焦一种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延续性和实践性。整体上学生也不觉得单调,不会是传统意义上只是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针对性较强,并且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助推器。具体设想如下。

专项一“听”。听的最终目的是快速理解所听到的信息的主题,并形成简明扼要的归纳,同时使学生欣赏和领会文字的优美,陶冶情操。“听”的训练会使学生在声音中提高自身的领会能力,直接、简单、具有实践性,在选择听的材料时应注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合理调配。多种媒体的合理使用,会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一部分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大量选取中国优秀传统经典美文诗篇。可以听配乐诵读,也可以在课堂训练中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之后交流自己听到的不同感受,不必拘泥于一种理解与感受。听的同时,学生体会中国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听”这一课程设置也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更好地完成了新课标中的“审美创造”这一目标,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合适的文章并且朗读给同学们听,使学生有新鲜感,并且根据不同体裁在听后当堂筛选归纳出主要内容并说出感悟。这一专项训练中,对新闻时事的关注是不能忽略的,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必须留给新闻和热点事件相应的课时,在听完新闻和热点后可以让学生概括所听到的信息要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专注力,真正达到能力提升。

专项二“说”。在这一课程设置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讨论问题,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在这一单项课程的设置中,教材编写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编写不同内容。在“听”这一专项训练基础之上,“说”的训练就会更加顺畅。七年级可以以讲述、复述故事、关注新闻、谈看法为主;八九年级可以以演讲和辩论为主要内容,来分阶段地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演讲和辩论主题的选择上要与学生和社会生活贴近,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可单、双周交替辩论或演讲。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演讲可即兴也可备稿,之后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面对挑战,提高自身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设置了综合性活动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但实际的教学情况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根本没有时间去开展。开展一次费时费力,学生也会因没有专属的时间匆匆而过,能力根本无法得到真正提升。“说”这一专项设置实践性强,在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是绝对的主场。所以,必须设置专属时间来让学生有训练和展示的机会,真正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专项三“读”。这里的“读”是指诵读和阅读,更侧重阅读。课时安排中可偏重“读”这一环节。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开展阅读整本书的专题探究。”在这一专项课程中,教材的选编可以根据不同学段选择不同体裁优秀篇目。在“读”时,教师应选择几篇文章或几部经典书目进行指导性赏析,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语言难点、表达效果等语文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以及文章语言理解、阅读方法指导就可以在这里集中学习。每周设定两节的固定看书时间。虽然看起来课时的安排并不多,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坚持三年应该是收获颇丰的。在课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目来供学生参考,定出一学期中必读课外书目和选读书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又不盲目读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会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读”这一专项中,诵读必不可少,在诵读美文环节,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美,在读中感受文章的情。诵读加阅读的形式在以一周为周期的课时安排上,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赏析和理解力的提升,便于操作,更体现教学活动任务的实践性。

专项四“写”。新课标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课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于语文教学最终“写”这一环节所需时长之多,必须加强单项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设置单项写作课程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学习训练的机会。传统每周一次的两节连排的课程,大都流于表面,为赶进度被讲课文占用了,或者是只完成讲评作文这一环节,但其实两节课的安排根本不够用,并且当讲评作文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效果大打折扣,根本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更达不到课标要求的写作量。而设置专项写作课程,学生和老师都有充足的时间讲评和互评,以及修改和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在教材编写时根据初中阶段写作的不同要求,尽可能地在选材、写作题目和给材料上更接近学生生活,并且紧跟时事。“写”这一专项课程安排放在以周为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因为有了以上“听、说、读”环节的实践积累,“写”即水到渠成。当然教师在这一环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就是平时对写作方法的潜移默化的传授,对精彩文章写法的分析,对例文的赏评,学生习作的讲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将影响着学生写的最终呈现效果。在自改自评和互评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因为此时是引导学生写作的最佳时间。“写”最终是情感的真实流露,选择恰当的题目和话题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但也不可忽视定量的自由写作空间,应当采用将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交替训练的方法,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体验到一定的自由和快乐,对写作产生兴趣。在“写”这一环节,还要在一个学期中要求小组完成某一项与他们学习生活贴近的调查报告,达成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这一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听、说、读、写的专项训练是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这样教学模式也必将引起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传统的评价以一卷定高低,显然对能力的测试欠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分项做出评价,给出相应能力的相应分值,最终形成综合考察成绩,可分为听说测试、读写测试卷,最后得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分值,这样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可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加大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真正的重心。

在课时安排上,可按照各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初中阶段语文学科基本课时平均约为每周5个课时,可按初中阶段学生的不同能力状况进行灵活调节,如初中一年级以积累为主,“读”这一专项可多安排一周课时。初中二年级则可在“说”这一专项上多安排一周课时,因为在一定知识积累下,这一能力可以充分得到锻炼。初中三年级可以增加“写”这一专项课程。“听”“说”专题课程设置中,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及时把握学生心理,提供新鲜的信息、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且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在“读”与“写”的专项课程设置中,读什么和写什么一定要以统一编订教材为根本,再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进行扩充和拓展,使内容更丰富多彩,学生更有兴趣。

在新课标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中提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来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听、说、读、写”专项课程设置正符合这一建议,并且也贴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尤其符合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安排。

以“听、说、读、写”为学习训练专项,每一专项安排一周课时,四周为一周期的教学模式,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看似对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提高都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但许多能力的训练常因课时紧张匆匆而过,学生也只能浅尝辄止。专项课程的设置,以周为教学周期,学生在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上会有整体性和连贯性,能更好地提高实践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应该真正树立大语文观,这一理念强调主体的亲历性。同时要树立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听、说、读、写专项课程的设置,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而多实践就是必经之路。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但又需要专项强化。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清晰每个专项学习任务,明了训练内容,通过有规律有计划的专项课程模式可更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换一种教法,变一种课堂,或许老师们会走出对语文教学的困惑,学生们也会看到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专项训练课程设置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
现代高校篮球专项训练的优化创新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培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