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双月
【内容摘要】本文从以历史/传统为滋养、向现实投影、对未来预测三个维度解析了2023年的中国电影创作。2023年中国电影创作都趋向于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介入现实,展现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在类型创作上,表现出深耕和垦拓趋向,类型间相互叠合、杂糅,出现混杂生产模式。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相互交叉和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且难分伯仲。以新闻、案件作为电影的原型,成为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重要动向。
【关键词】公共理性;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总体感
为了更好地把握电影的公共理性之精神,2023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强调电影的社会历史内容,沉下心来做内容生产,没有放弃戏剧性和悬念感,同时又没有轻慢、疏忽形式。这些作品既有对蕴藏于历史的力量的激活,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同时又有对现实题材的深垦和开拓,以及在此基础上适应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变,并有对未来的叩问、求索和探知,在科幻世界中徜徉以获得存在感。总之,2023年中国电影显示出对历史文化的汲取能力、对现实的洞察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想象能力,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景观,现实指涉和类型深耕成为其主要特色。
一、由历史生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改观
历史题材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满江红》、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战争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传记电影《望道》、谍战动作电影《无名》等或多或少与历史发生关系,涉及具体的历史背景或历史人物。这些作品既倚重史料,又不排斥虚构,有些电影根据史料大加渲染和夸张,获得强大的艺术活力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而不是拘泥于史实。这些电影上映之后大多兴起了观众对其背后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或求证、核实的兴趣,《长安三万里》甚至引发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如何调和的争执。其在处理电影与生活的关系上,多了一层与历史的关系,这是其与一般电影不同的个性,也是其价值所在。历史在中国古代文化结构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些电影在内容上与历史事件或经典绝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创作者为抬高电影的身价而将电影与历史进行链接,无疑是一条捷径。这样的创作既能提升电影的地位,又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国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追求文学性与历史叙事的通俗化。《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满江红》和《长安三万里》都追求文学性,但它们所要达到的文学性,一方面在于其来源于历史典故或文学经典,另一方面在于历史叙事的通俗化,如对历史的大胆想象与虚构。为了讲求叙事的生动感人,文学性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甚至成为某些影片高潮的助推剂。虽然它们的形式各有其规定性,但其文学性仍不失自由、活泼和清新。
集历史、动作、魔幻于一身的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演义》由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传承而来,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神魔小说。①它们都是在民间传说、讲唱之上加工而成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影片围绕殷寿弑父/君招致天谴,进而引发由真正的天下共主揭开封神榜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示了殷商兴废争战这段历史,揭示了兴盛衰亡的原因,在阐释历史时摒弃了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影片中,妲己不再是如同《平话》和《演义》中女娲娘娘派来惑乱君心、帮助周武王伐纣灭汤的红颜祸水,而是辅佐商纣王快速成为天下之王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改编是影片对民间传说、说唱的现代演绎,符合当下观众对于女性主体意识自觉的审美心理。影片对原始宗教、民俗和神怪带有一种迷恋倾向,这建立在本土深厚的民间基础之上,因此获得受众的青睐。可见,电影对神魔内容的吸纳,无疑代表了对历史真实持相对主义态度,徘徊在可信与不可信之间。从《平话》和《演义》到电影的变迁,其实是一个扬善惩恶的道德诉求不断强化的历程,也是文学著述宣扬封建纲常的教化功能的观念和意识被不断排斥的过程,最终带来的是“神话史诗”电影这一电影类型的升级。影片以较为卓越的创作实践,取得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相对和谐。
集历史、悬疑、喜剧于一体的影片《满江红》,以岳飞被处死前夜在监狱墙壁留下遗作《满江红》为历史背景,虚构了岳飞死后第五年岳家军的无名小卒张大等一群义士杀死金廷礼仪官又让《满江红》公之于众而使宰相秦桧声名尽毁、万世唾弃的传奇故事。岳飞旧部勇往直前、以身报国,就是为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作《满江红》能够为世人所知。效用兵张大、更夫丁三旺、车夫刘喜、舞姬瑶琴、亲兵营副统领孙均等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之所以以命设局并舍命一搏去刺杀奸臣秦桧,是受岳飞精忠报国这面永恒的爱国精神旗帜的感召和引领,从中可以看出电影作为文化载体不仅要承担道义与良知,而且潜在地表达了当下社会的诉求。局中局、计中计、多重反转和高情节密度的设定以及对西方古典剧“三一律”的遵循,足见创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影片总体上叙事绵密、悬念有效、情感饱满、节奏明快,尤其是片末全军复诵壮怀激烈,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把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由己而家,由家而国,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人对家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深植于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脉之中。影片唤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使当代社会更加具有文明、和谐、包容的特质,所以能够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含纳历史、动作元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身处吐蕃大军压境这一危机之中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的老年视角,回顾了潇洒不羁的李白不得志的一生。两人从青年时期就苦心积虑地谋功名、成功业,然而坎坷曲折、命运多舛,经历了唐朝由繁华盛世转衰的历史变化。高适积极入世,脚踏实地玉汝于成,终成唐朝中期名将、边塞诗人;李白卓尔不群、诗歌才华无人能敌,历经挫折后选择出世,成为不似凡尘中人的天上下谪仙。高适沉稳深厚,李白飘逸洒脱,理想、性格相互比照、映衬。两人因友谊而相互交集,迥然不同的命运抉择和人生轨迹,使得当下受众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影片不仅塑造了王昌龄、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岑参等唐代中期诗坛璀璨的群星,贯穿这一时期他们的名诗佳句,还勾勒了潼关之战中的哥舒翰、安史之乱中的郭子仪等唐代中期名将,在不动声色之中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诱敌战。影片以友情和奋斗为主题,一方面以浪漫的抒情基调表现电影与诗画艺术结合、渗透、融通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以现实主义态度再现了唐朝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从其入仕途径可见阶层的跃升困境。正是因为阶层固化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代际流动,加剧阶级矛盾,大格局动荡便在所难免。影片在瑰丽雄壮的盛唐气象之下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同时又带出对暴雨将至的忧心忡忡。
这些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路径,第二方面表现为寻求强大的革命历史的庇荫,艺术化地再现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历史可以修复,但不能被遗忘。历史的自我修复性,表现在人类能够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志愿军:雄兵出击》《望道》《无名》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革命史的写照,全局性、史诗般地呈现中华民族从受辱挫败到革命抗争、从羸弱到胜利的光辉历程,或者重新思考个体生命的日常省察与历史世界的复杂多变。崇实而又重虚的思想倾向,使其借助电影展开伟大的历史实践之时,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感。这一历史感强调革命历史与眼前现实的联系。观众在这一历史感的影响下无不专注于历史生活层面的观察、考证,以及中国精神的传统探源与现代转化。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展开的一场全方位较量,是中华民族终结了百年屈辱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作为三部曲第一部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巧妙地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险恶的军事斗争、智慧的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以三条线并驾齐驱的方式立体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那段声势浩大的历史。影片第一次真实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世界正式迈出了独立自主的步伐,且铿锵有力。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历史创伤,真相就是最好的慰藉,在70多年之后的当下揭开历史真相进而给受众以透明性的历史文本,就是为了能够治愈和疗伤。影片以交替蒙太奇叙述了中美两国在军事指挥部、朝韩战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交锋,在“大历史观+宽视野”的组合中抓本质、把方向,把宏大叙事推向了极致。该片在时空跳跃下定格历史事件,在既纵向又横向的比较中揭示历史价值,并且依据历史逻辑挖掘历史内涵,无疑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望道》是为《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立传的影片。影片在精心描摹这位第一代中国共产党的忠实追求者、积极探索者、模范实践者的同时,力图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遗憾的是没有发掘和激活人物的闪光点而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无名》则体现了主旋律电影创作观念的脱胎换骨,凭借艺术性获得商业卖点的支撑:强调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展现谍战历史的主线与多个小故事的交融,通过构建复杂而扣人心弦的叙事结构来制造悬念和紧张感。
上述历史题材电影不同程度地沿着史实的边际走,推动电影与历史对话。虽然历史已无法复原,但是让电影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走,也能让沉默的历史说话,当然关键在于要与现实情绪产生呼应。
二、与现实同频:回应此岸生活的困窘与忧伤
2023年现实题材电影以尖锐的问题性和逼人的现实感体现人文关注、维护社会安全、表达伦理关怀,旨在于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能面对现实社会出示它的立场,直接发言,并且使现实获得此在价值。在2023年中国电影的价值创造和意义生产过程中,现实题材电影更是表现出独特的自觉、主动与优势,而这一切归因于现实感起着引领与支撑的作用,它给电影创作者以方向,并回应中国人此岸生活的困窘与忧伤。
《孤注一掷》《消失的她》《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涉过愤怒的海》皆采取“异国风情+悬疑+犯罪”的叙事结构和高度还原现实的方法,聚焦当下受众最为关注的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问题。跨国犯罪活动发生在异国他乡,一是可以迎合受众对异国情调与有别于国内空间场景的视觉奇观的窥视、娱乐心理;二是有利于促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孤注一掷》揭开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给人警示教育,震撼灵魂。《消失的她》以年轻女律师调查富家女在境外离奇失踪案件为主线,逐层剥开凤凰男对富家女施行诱婚并进行谋财害命的罪案故事,提出了远离赌徒、远离凤凰男的恋爱观,一时成为社会舆论和话题的焦点。《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带有视觉冲击感的大场面动作戏和富有年代质感的1993年莫斯科旧貌来主打动作和场面,揭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永恒命题。《涉过愤怒的海》既没有改编自真实事件或经典小说,也没有追随热门社会议题,但是直击心灵,因为它以犯罪故事的外壳来探讨和对比两种原生家庭与亲子关系,剖析隐藏着的阶级和阶层问题,显得犀利尖锐。
同是涉案题材的《三大队》将镜头对准孤独而痛苦、细腻而复杂的普通人的内心,赋予幽灵一样游荡的精神以生活的实质,重现个体日常的现实感悟力。影片既不避讳犯罪的残酷与血腥,也不拔高追凶警察的形象和行为,体现了对规则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用沾满烟火味、接地气的创作,传达一种坚定和执着,产生一种振奋人心、超度人性的力量。《坚如磐石》预示着官方腐败分子与黑恶势力虽然盘根错节,而警方扫黑除恶的决心和勇气坚如磐石,永远在路上。《拯救嫌疑人》中杀人案与劫持案双案并行,通过法理正义与温暖亲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性的错综复杂,揭示黑暗面。上述七部犯罪悬疑电影均获得了市场认可,一是源于这类影片以扫黑除恶、反赌反诈、反暴力为主题,题材敏感、矛盾尖锐,案件尺度较以往有所放宽放大,揭示了背后复杂的人性;二是关注人生和社会的痛点——正义和公平,牵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强烈的共情共鸣。正义和公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优质的犯罪悬疑电影之所以受追捧,既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普遍反思,也反映了社会的开明和进步。这些影片以悬念丛生、紧凑丰满的情节和不断反转的独特故事线,展现正邪较量与人性抉择,不仅在智商对决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更在善恶评判中咀嚼人生况味。
《八角笼中》《热烈》《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述的都是运动员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挫折、质疑而成长、逆袭的励志故事,传达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其中《八角笼中》技高一筹,将现实社会议题杂糅嵌入体育竞技之中,打破了体育电影单一的类型模式。该片人物塑造饱满细腻且有张力,展现了底层社会努力奋进中的粗粝和野蛮生长中的真实,揭示了人性和真相的两面性。其他体育电影如《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等聚焦于时代新人的奋斗,亦即将个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群像在逆境中崛起的戏剧性情节表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河边的错误》《白塔之光》《我爱你!》《不虚此行》《不止不休》《永安镇故事集》《脐带》等现实题材影片,既追求剧情也是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带有作者性,体现差异化。《河边的错误》追问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城镇一个扑朔迷离的真相,让人反思现实社会难解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影片反类型而行,以阴郁的底色、幽暗的氛围、颓败老旧的环境透露出生存的焦虑,为侦破推理笼罩上神秘的色彩,增加了宿命感。由于影片过于向内转,对叙事性进行排斥,追求形式化,使它忽视了叙事艺术最重要的戏剧性本源,因而与观众潜在需求尚且存在一定的距离。上述七部影片以同情、悲悯之心关注人在现实社会的命运遭际,密切注视着中国人的存在和死亡、地位和尊严、权利和责任、事业和生活,始终关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即使表达的是愤怒、怨恨、谴责,也是源自于对弱者命运蹇劣、遭际不幸、社会不公哀叹同情的另一种反应。它们强调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电影的脉搏永远随着人心跳动,透过人的生活情境和命运境遇,徐徐展开对中国人生存领域的揭示,层层拨开中国人精神的内里,达到丹纳“精神地质形态”的“原始地层”,深刻揭示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进而达到人性最深层。②
《年会不能停》《学爸》《二手杰作》《交换人生》等带有喜剧标签的现实题材影片则依靠激发本土都市叙事资源的活力,展现国人当下的精神生活。《年会不能停》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职场种种怪现状,以职场黑色幽默和职场正义呼吁人性化、规范化职场制度,使人震惊于命运的捉弄与诡异,充满反讽色彩。《学爸》将目光投诸中国式家长——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升学的同时,揭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缺失的现象和教育乱象。由于影片没有平衡好严肃社会话题与演员喜剧性表演之间的关系,所以没能产生较大的喜剧效应。
《我本是高山》是以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传主的传记电影,其突破了主旋律电影——英模传记电影的创作模式:没有对新闻媒体关注的先进事迹进行一一再现和罗列,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传主的人物性格和其心理活动上,对人物性格的雕琢盖过了对其光辉事迹的叙述。影片“凸显了张桂梅对山村女孩所进行的‘我本是高山的人本性启蒙,体现了创作者对这一时代楷模的新诠释,对传统教育理念给予了新的阐释”③。导演站在与人物同等的高度,以平视的目光刻画、描摹和凸显传主的性格,提炼心像。影片通过传主个性历程的展示,对“我本是高山”这一心像进行特写式聚焦。心像作为立传点,动人且能留人。美国传记作家布拉福德在《心灵的自然家——心像研究》中指出,创作者要注重揭示传主心灵中不变的特征和永恒的品质,“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行为变化莫测,境遇时好时坏。心像就要在这些不定的因素中提炼出本质的东西,不变的东西,极富特征的东西。”④后来,他又明确自己的传记立场:“只写那些富有精神意味的行为、言辞和事迹。”⑤对于传记电影来说,立足于心灵,依靠心的趣味和捕捉心灵的证据去塑造传主复杂纠结的思想情感、变幻如虹的个性,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拘囿于政绩资料的汇编,被材料牵着鼻子走,就会破坏艺术的完整性,往往也会牺牲叙述的真实。该片将21世纪初中国农村背景与极富深度的传主心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较为成功地塑造出优秀的共产党员。
现实题材电影是最容易唤起时代审美共鸣与价值认同的电影形态。因为它能够给予我们认识自己所处现实与所处时代的特殊视角和重要工具,让我们获得对于现实生在其中又出乎其外的能力,提供超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迷茫的可能。现实题材电影在2023年的兴盛既是中国当下时代需要决定的,同时又是中国主流电影创作和大众审美心理主动选择的结果。它们不再追求“生活教科书”式电影观,而是转向个性化和魅力型,即电影与受众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受众能从影片所展示的生活画卷中寻找到一种心灵独处的样式,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人生的问题,包括人类精神生活深层次的困惑或面临的挑战。⑥现实题材电影的风格越是鲜明,越是引起电影这样的思考,就越具有艺术的魅力,从而越具有普遍的意义。
三、对未来想象:创造异域的陌生化经验
科幻灾难电影《流浪地球2》、科幻爱情电影《非诚勿扰3》、科幻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都表现出一种意向:通过对未来不同景象的展示或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现实。它们描绘或构想出形形色色的可能世界,展现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力图表达对现实世界发展态势的某种隐忧,增强未来感。在类型营造方面,科幻电影充分表现了以科技为参照系的想象力并创造异域的陌生化经验来超越此在的束缚和禁锢,拓展和挑战观众的感性经验以及思想、情感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作为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2》,着重传达科技所包含的自然知识,展示科技美。不同于传统的美国科幻电影,影片放弃了正邪对抗、善恶相抵的叙事框架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路线,而是以末日危途中生命延续的主题来彰显中国人的民族气魄,并表达科技进步与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影片通过人类应对“太阳危机”的国家分歧、对抗和冲突乃至化解的历程,指出团结互助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关键和发展方向,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方舟空间站、太空电梯基地等设计,为受众提供陌生、新鲜的观影体验,产生奇观效应和疏离美学。影片还从三个层面展示人类进化的发展脉络和图景。一是突破人类是唯一的高级智慧生物形态,表现了由数字生命、人工智能带来人类未来可能发生的智慧体形态;二是治愈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将人类与异类智慧体(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的互动描绘成一幅有助于人类与其他智慧体合作与共处的图景;三是预告人类进化存在着某种逆反和倒退的可能,发现未来存在着“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模式,亦即未来潜藏着人类命运的重大危机,而这一切是由人类纷争、内斗不止的恶果造成的。影片不仅全方位展现了元宇宙、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深远影响,肯定科技进步的正面价值,而且也反思了其所带来的风险与消极影响。
《非诚勿扰3》《熊出没·伴我“熊芯”》《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软科幻电影,含有较少科技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科学思想、科学观念以及科学精神,并由此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延伸,与社会美相对应”⑦。《非诚勿扰3》讲述了未来社会人工智能人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故事,但该片由于没有更深层次的价值追问、伦理拷问及创作简陋而饱受诟病。《熊出没·伴我“熊芯”》表现出色,讲述了身为智能机器人的熊妈妈在照顾孤儿熊大和熊二的过程中母爱苏醒的故事。《宇宙探索编辑部》讲述了科幻杂志社主编唐志军只关注生活在外太空的异源生命,在去成都寻找外星人的旅途中明白了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了却了困惑他一生的难题。影片以现实为连接,既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又有走向未来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30年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谜团不断提出疑惑的同时,展现了科学家的伦理和道德困境。
现代科技增强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也在加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甚至是改变着人类自身。2023年科幻电影大多注目于人类未来智慧体形态与生存际遇的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主体性危机。中国科幻电影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道路需要摸索,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现实/未来社会困境与科幻元素相结合,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重塑的问题,达到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促进前瞻性与普世性的探究。
四、余论:创作得失
第一,历史作为一种知识,相比较其他一些非历史的内容而言具有更高层次的有效性,通常的表述就是客观性。站在历史的维度去看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中的芸芸众生,视野会更加开阔和宏观。而要认识现实,在以史为鉴的同时投射于未来,也变得异乎寻常的有意义。如果不能对未来有所预测的话,我们所试图理解的现在就会很快地变为过去,甚至根本就不能抓住现在。“事实上,题材本身并非决定创作的本质要素,真正有力量的电影创作,无论其时间指向历史、现实与未来,其内在必然都关涉当下问题。”⑧关涉当下指的就是从客观生活的现实逻辑出发,进行现实指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现实主义并不只对应于现实题材创作,固然在聚焦现实题材时需要现实主义观照,在处理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其他题材时,同样可以体现现实主义的辽阔视野和深刻洞察。”⑨简而言之,2023年中国电影创作整体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美学,对现实社会敏感问题、精神困境进行勇敢和敏捷的揭示。这是2023年中国电影给人的总体印象。
第二,在类型创作上,表现出深耕和垦拓趋向,类型间相互叠合、杂糅,出现混杂生产模式。《满江红》《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长安三万里》作为悬疑类型、玄幻类型、动画类型,都浸润了历史文化之光。犯罪电影素来是男性主导的舞台,但2023年犯罪电影在悬疑、推理元素中融入了女性主义意识,拓展了类型电影的创作观念。《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鹦鹉杀》《最后的真相》等通过探讨情感问题,勾勒现代女性精神生态困境。
第三,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相互交叉和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且难分伯仲。《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积极融合成为新主流电影的成功案例。艺术电影敢于尝试和逾越,纷纷向商业电影靠拢,吸取多种类型元素,有些还获得了市场成功。许多商业电影在主流价值表达上实现了新高度,是切中社会议题的类型化叙事,同时又不失工艺水准,满足了受众较高层次的观影需求。
第四,以新闻、案件作为电影的原型,是2023年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重要动向。《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三大队》《八角笼中》《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第八个嫌疑人》等都改编自新闻事件、真实案件,有着浓重的写实意味,代表着崇实的题材倾向。新闻事件、真实案件的重点是“新”,有时效性,稍纵即逝,很容易失去价值。这些电影的商业成功显示了导演较高的敏感度和转化力,以及较强的吸收和文化反哺能力。
第五,2023年中国电影特效制作水平提高,艺术品质整体提升,明星策略与类型意识自觉化、普泛化,与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构成了良性互动。
2023年的国产电影在创作层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现实题材电影缺乏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电影风格。重振和重构宏大叙事,是当下现实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一个取向。现实题材的宏大叙事最为根本的要义是把握时代精神和伟大变革,真实记录时代的巨大进步,揭示现实社会的矛盾。这涉及对生活、对时代的某种“总体性看法”,即“总体感”。这个“总体感”,就是对寻常生活不同的、更宏观和高远的把握。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业已在召唤宏大叙事。重振现实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已经成为有电影理想、电影追求和叙事雄心的导演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⑩
第二,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在承载此岸生活的种种重负时不要丧失彼岸生存应有的灵性和诗意。这是2023年现实题材电影创作面临的精神之问。活在当下,人类的灵魂都需要诗意的栖居,实现自我救赎,抵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中国电影创作还应该具备更强的人文关怀。“当前我们所理解的‘人文关怀,是全球化发展所必然形成的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念,它不仅仅意味着要建立世界化的、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更主要的是其还意味着将人置于超越国别、超越政治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人本价值不断彰显,人文关怀持续体现,是大众重要的审美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电影创作还需要超越个体、种族乃至国家,更多地从人类甚至宇宙的视角去思考世界。
第四,缺乏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电影媒介攫取了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利用时间的流动将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串联为一条线索,艺术化地再现社会和历史事实。”农村题材电影唯有将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艺术化再现社会事实,又流动化展现时代变迁,才能凝聚社会主流精神力量,引领时代主流社会价值观。因此,农村题材电影迫切需要深入生活、扎根农民,通过农民形象、乡村社会的真实可感,透视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性困境、运行逻辑和建构力量,显示出这类题材电影映照现实的独特魅力。当然,如果有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和带动,成效会更好。
第五,中外合拍电影表现乏善可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与香港地区、美国共同合拍的惊悚片《巨齿鲨2:深渊》是合拍电影中海外市场票房收入最好的一部,但国内口碑不佳。故事发生在香港的犯罪电影《金手指》《潜行》《扫毒3:人在天涯》《爆裂点》和聚焦内地平民人物的剧情电影《我爱你!》《我爸没说的那件事》都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合拍的电影,尽管有自己特有的类型、明星、风格,但由于与内地现实社会议题隔膜,缺乏当下话题性和新的文化格局,都没能成为惊喜之作。
参考文献:
①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34页。
②⑥⑨⑩付秀莹:《新时代与现实主义》,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38-39页、第55页、第35页、第97页。
③赵卫防:《〈我本是高山〉:人本性启蒙及情绪营造》,《当代电影》2024年第1期。
④⑤转引自赵白生:《新传记的三板斧》,《世界文学》2002年第2期。
⑦黄鸣奋:《科幻电影美学属性探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⑧陈晓云:《〈孤注一掷〉:社会议题与罪案故事的本土化讲述》,《当代电影》2023年第9期。
奚路阳、程明:《审美、情感与价值性——数字时代内容营销创意转向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2期。
陈万怀:《“中国梦”主旋律电影德育路径的实践与创新》,《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