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隐秘面: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分析

2024-06-13 23:16:56李振昕张有文贾夕曚王静
理论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权思想学生干部校园文化

李振昕 张有文 贾夕曚 王静

摘 要: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是校园文化的隐秘面。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对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表现形式、社会化机制,以及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具有因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权力和特权的自我肯定、符号化、标榜和争夺,其社会化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心理、社会学习和社会网络;同时,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如校园权力结构的失衡、社会秩序的扭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推进学生干部制度改革、强化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开展群体心理调适等建议。

关键词: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社会学分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20 — 0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案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例如河北某高校学生干部以权谋私:该学生干部利用职责便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替其扫码领红包赚取赏金,造成不良社会舆论;山西某高校“学生干部体罚同学”的事件:只因在集合队伍期间与同学发生口角,学生干部便罚其做俯卧撑,并对其他同学“雨中训话”。

以上案例,是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典型表现,即学生干部权力滥用、擅权妄为、违规行为等,严重威胁到学校的管理秩序。这些现象也说明了高校需要对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尽管目前已有关于高校行政化干部特权思想的少量研究,但关于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在学术领域较少,本研究力图为未来关于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基于一项群体调查的数据分析

由于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作者通过对所在省份高校学生群体发放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随机受访的1306名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是一种特权,享受到了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待遇和优惠。具体来说,有61%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得到认可和赏识,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参加重要的活动和会议;有50%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可以获得更多的校内资源和机会,例如更多的教师指导、更多的奖学金和更多的组织发展机会;有43%的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特权思想在不同类型的学生干部中表现不同,例如在学生会、团委等大型组织中,学生干部的特权思想表现最为明显,有55%的学生认为在这些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会带来特权;而在班级、社团等小型组织中,学生干部的特权思想表现相对较弱,只有不到40%的学生认为在这些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会带来特权。

同时发现特权思想与学生干部的个人素质和表现有一定的关联。在样本中,那些综合表现优秀、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领导能力的学生干部,往往特权思想表现较弱,他们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的效率。相反,在那些个人素质一般、工作表现欠佳的学生干部中,特权思想表现较强,他们更多地追求个人荣誉和地位。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既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又与干部队伍建设、制度机制等内部因素紧密联系。基于这个背景,本文旨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探讨以下问题: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定义、内涵、历史演化和表现形式是什么?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影响?如何有效地对抗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有哪些具体措施和策略?

(二)揭示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意义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担负着推动学生组织建设、加强学校管理和服务等多种职责。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是指学生干部在职责执行中围绕其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权力的自我肯定、特权的自我标榜、符号化和争夺。这种特权思想的存在,不仅会扭曲权力结构,影响学校秩序,而且会削弱学生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破坏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特权思想的定义、发展与表现形式

(一)特权思想的定义与内涵:权力、特权、思想、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1]。特权思想是指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因为自身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产生的某种思想,表现为某种特殊的权力和特权的观念与行为,具有强烈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权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权力的分布和运行方式。

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定义与内涵涉及多个概念,如权力、特权、思想和符号等。在社会学中,这些概念有着广泛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理论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是由生产关系而产生的力量,也是在这些生产关系中,由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争夺而形成的力量。”[2]权力与资本的掌握紧密相连,资本的掌握者也往往是权力的拥有者。因此,在高校中,学生干部的特权思想往往与其在校内拥有的资源、资本和社会地位有关。

非正式组织理论认为:除了正式的组织和机构之外,社会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组织和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更多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群体,少有明确的团体目标,但往往有着自己的权力和特权[3]。在高校中,学生干部代表的是正式组织,但是校园中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往往也是学生干部,他们的组织架构是基于人际关系纽带形成的。这些学生干部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身份通常具有一定的隐秘性,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特权,这些权力和特权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获得的。

文化符号理论认为:符号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4]。在高校中,学生干部往往通过某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特权地位,如特定的服装、标志、称谓等。

(二)特权思想的历史与演化:古今中外、学校制度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特权思想的历史与演化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制度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特权思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古代社会中,特权思想是与权力密不可分的,统治者、贵族和官僚等权力拥有者在享受特权的同时,产生了特权思想。在中国古代,特权思想表现为“仁人君子”与“草民百姓”的不同身份地位。这种身份地位的差异导致了特权思想的形成,即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是有道德优越性的,继而产生了对其他阶层的压迫和支配。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教皇和贵族具有高度的特权地位,他们对普通人的统治和控制也导致了特权思想的形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权思想不再仅仅与统治阶层有关,而是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表现。

在学校制度中,特权思想也有其历史和演化的过程。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地位是被明确分层的,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中,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特权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存在于一些学生干部的潜意识中,这些特权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干部对部分权力的垄断和支配。学生干部的特权地位往往来源于学校制度对他们赋予的特殊权力,如组织管理、课程安排、奖励惩罚等,这些特殊权力和地位的赋予,导致学生干部产生了对自己权力地位的认同。

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对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由于阶层分化的影响,学生干部有机会成为“优越阶层”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半官方的代表和宣传者,享有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更多的“政治资源”,而且在一些陈旧的社会文化中,由于尊重权威、重视家族和门第、追求地位价值观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群体心理现象产生,这些原因都容易让学生干部产生特权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对特权思想的呈现产生了推动作用。

(三)特权思想的表现形式与对抗:群体特征、对立关系、政治正确性

特权思想的表现形式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会、团委组织中,有81%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与普通同学在身份上有明显区别;在班级、社团等小型组织中,有5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非普通身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干部群体在日常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身份”的认知,认为自己比一般学生更加出色和优越,享有某些特殊权和优待,例如在教学资源的借用、活动的参与,甚至是出入限定场所的权限等隐形“福利”上,学生干部通常会享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便利,这种差别对待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干部的特权感。在一些组织和活动中,学生干部也往往表现出社交圈层封闭、自我感受强烈的群体特征,不太容易接受外部批评和评价,往往自视甚高,不愿意接受指导和监督。

特权思想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出明显的对立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的普通学生群体中,有超过90%的表示反感学生干部“耍官威”,其中有36%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曾见过特权现象。这说明学生干部往往会与普通学生产生一定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差别对待上,更在于彼此的态度和行为上。学生干部往往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普通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一种“怨声载道”的情绪。这种对立关系往往使得特权思想在学生中流行开来,学生干部往往会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理应得到特殊的待遇和优待,而普通学生则更加认同学生干部具有特权。

特权思想的表现形式也具有“政治正确性”。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的学生干部群体中,有接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更多的优待,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理应享有更多优待。这说明学生干部往往会将自己对于特权的需求视为一种“公正”或“合理”的要求,他们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优秀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和荣誉。在这种观念的加持下,学生干部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特权意识已经对普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排斥。这种看似政治正确性的表现形式,也使得特权思想在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三、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分析

(一)社会根源:权力、身份、地位、社会认同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化机制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社会心理是影响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干部一旦在校内享受到优待和特权,会使其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习惯和依赖,于是便产生了“我很重要”的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社会学习也是影响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干部之间有潜在的竞争关系,通过互相观察和比较,会逐渐形成“我比别人更出色”的错误认知,进而可能形成对权力的争夺,诱发特权思想;同时,学生干部之间也有一种互相维护特权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也会加剧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形成;此外,传统的学生干部制度对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在传统制度下,学生干部地位高、特权多,当这种现象形成一种社会认同时,权力就会变为一种荣誉和梦想。传统学生干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权力和特权的集中,给一些学生干部带来了强烈的心理依赖和争取特权的欲望,使得干部特权思想在学生中传承并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韦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被定义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实现他们自己的意志,即使遭到别人的抵抗,也能实现这种意志的机会”[5]。在高校,学生干部的权力通常是指拥有一定职务的学生在组织内部拥有的控制和决策权,这种权力来源于组织制度和规定。

在布迪厄的阶级理论中,身份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学的概念,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的描述[6]。每个人都具有多个身份,比如性别、出身、职业等。而在高校的学生干部中,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通常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感,认为自己拥有一种比其他同学更高的身份和地位,这也就是特权思想的雏形。

弗洛姆的权威性理论认为,权威性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引导、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能力[7]。在高校学生干部中,权威通常是指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这种权威通常是来自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责。

因此,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根源可以从权力、身份、地位、社会认同等方面来分析。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力,可以掌控组织内部的决策和资源,这种权力来源于组织制度和规定;同时,这些学生也会因为身份认同感和特殊的地位而形成特权思想。更进一步说,社会认同也是形成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拥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导向。

(二)社会影响:权力结构、文化建设、社会秩序

特权思想的存在会对校内权力结构产生影响。一些学生干部会利用其现有的身份和职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群体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可能会侵害到自己的权益,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中存在“权力瘾”的情况;同时,在受访的学生干部群体中,有四成学生干部承认自己在选举过程中有过“打招呼”的行为,而且相比其他学生干部,这类学生干部对职务提升的期待更大。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特权思想可能会引发对权力的争夺。在不正当的竞争关系下,会导致正常的权力结构被弱化,普通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甚至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增大,从而引发校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形成校内权力结构的扭曲。而且当权力被滥用,就会形成权力的垄断和不公平分配,影响教育的公平性,例如学生在选举过程中拉票贿选,获得不正当的支持和投票,从而干扰了选举的公正和透明,导致权力的进一步集中和不公平。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不仅会破坏校园文化建设,而且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消极影响。在受访数据中,有89%的学生表示特权现象会引起不良价值导向,有超半数的学生对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引发的社会舆论表示担忧。说明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存在,容易导致校园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得到强化和传播,从而破坏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干部特权思想可能会误导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公共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共价值观,甚至会导致一些人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程度下降,从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可能会出现不尊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现象,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消极作用。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动态有序平衡。虽然大学校园的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大学校园主体关系和权力结构上,与社会中的关系和结构不同,但两者亦有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维护公平、公正和法律权威等方面的秩序。而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存在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公正和谐,例如学生干部因占用校园资源、教师时间等方面享有更多的特权,导致其他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可能会导致社会舆论的不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会造成在校园内出现诸如以权谋私、权色交易等道德沦丧的现象。更进一步而言,当学生干部引发了超越职责范围,甚至跨越法律底线的事件时,这类因权力失范导致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事件,可能会破坏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社会化机制:社会心理、社会学习、社会网络

1. 社会心理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形成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心理倾向,如群体归属感、自我中心偏差和认知失调等[8]。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干部因为往往拥有更高的校园地位和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机会、声望、社交网络等。这些资源的积累会让学生干部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导致其特权思想的产生和加强;同时,学生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忽视其他人的感受,产生自我中心偏差,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其他人,从而表现出一种特权意识。

2. 社会学习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学习密切相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得知识、态度和行为[9]。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干部作为群体的代表,在社交场合、组织管理中展示出其特权意识,容易被其他同学所模仿和学习;同时,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传播也受到学校制度的影响,例如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往往更加注重个人表现和能力,而非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这种价值导向也会影响到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3. 社会网络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传播与社会网络密切相关。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其获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10]。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干部通常拥有更多的社交资源,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也能够更加方便地传播自己的特权思想。此外,学生干部往往能够通过自身的职位和身份,拥有更多与其他干部、老师、领导等建立关系的机会。这些关系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还有可能涉及私人生活和利益交换。这种社会网络的存在,为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比如学生干部由于其家境优越、表现优异等原因,在社会网络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获取各种校园特权,如升学推荐、推优入党、保研资格、综测加分等。这种情况会加强学生干部群体的特权思想,以及其他人对学生干部群体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实践与改革探索

(一)传统与现实的对峙:权力与权益的平衡

解决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特权思想问题,处理权力与权益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与改革探索议题。从理论上讲,权力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权力可以为权益的实现提供保障,而权益的实现也是对权力的一种限制。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权力与权益的平衡却往往难以实现。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在于对权力的追求,因为学生干部通常会通过获取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权益,而其他学生则更关注自身的权益,而不是获取权力。因此,高校需要制定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管,避免其滥用权力;另一方面,也要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得权力分布更加平衡。

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需要明确权力的范围和界限。学生干部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干涉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学生干部自身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避免过度使用权力。第二,需要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评选机制。当前,学生干部的评选机制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使得学生干部的选拔本身就成为一种特权,建立公正的评选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产生。第三,需要建立对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探索新的改革方案。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通过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担任学生干部来平衡权力的分配;同时,也有一些高校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从而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平衡的权力结构。但从总体上来看,要实现权力与权益的平衡,仅仅是这些改革制度还不够。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的影响,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权力与权益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健康、平等、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才是高校学生干部“祛官气”的首要任务。

(二)实践中的变革与探索:学生干部制度的改革、文化建设的转型、群体心理的调适

1. 学生干部制度的改革

学生干部制度是校园政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变革也将影响到整个校园政治的运行机制。首先,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制度需要更加公正合理,避免存在任人唯亲的问题。其次,学生干部权力的行使应该在校纪校规及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能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地位谋取个人利益。另外,学生干部的考核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干部队伍的良性竞争,例如有高校采取“选、训、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考核,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还有的高校推行“五步走”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即考核、评议、公示、任职和考核,确保干部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此外,国内很多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学生干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也在探索不同的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

2. 文化建设的转型

文化建设的转型也是解决学生干部特权思想问题的关键因素。在校园文化中,培育公正、平等、包容的理念,弘扬“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念,强调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有效打破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途径。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廉政文化节”“公正文化周”“志愿者服务月”等,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公共事务,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健全价值观念的引领机制,确立符合学校发展的文化理念,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而推动校园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例如浙江大学通过“求是大讲堂”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济大学每年举办“优秀大学生报告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兰州大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

3. 群体心理的调试

学生干部之间形成的特殊圈层文化,往往也是导致特权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群体心理的调适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情感教育等活动,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避免学生干部产生特权思想,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参加自我探索、人际关系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行为特点和优缺点,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学生干部以自我为中心和优越感的产生,还可以通过举办团队建设、协作训练等活动,促进学生干部之间的互相信任、支持和协作,增强集体认同感,防范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行为的膨胀;最后,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群体辅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干部化解特权思想带来的心理问题,减少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的偏见和不适应感。

(三)未来展望:矛盾与机遇

特权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存在虽然是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矛盾,但也是一个机遇。如果制度得以改革,那么特权思想就有可能被根除。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消除和学生干部制度的改革是可行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前景。首先,消除学生干部特权思想,有助于构建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校园政治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民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管理效能;其次,通过改革学生干部制度,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校园民主化建设,可以确保学生干部具备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学校和社会作出贡献;最后,围绕着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管理制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校园活动等方面展开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分析是一个涉及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探讨和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干部制度的改革,加强文化建设,优化群体心理调适,加强特权思想的反思和抵制,以建设更加公正、平等、民主的校园政治文化。

五、结语

本文从社会根源、社会影响、社会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学生干部中存在的特权思想问题;就学生干部制度、文化建设、群体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探索。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的社会学分析,该项研究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为理解和解决高校学生干部特权思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学生干部特权思想是校园文化隐秘面的体现,它反映了校园政治的复杂性和隐秘性,阻碍了校园民主的建设,需要得到深入的反思和纠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公正、平等、民主的校园政治环境,使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代表和服务者。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3.

[3]翁定军.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J].社会,2004(02):12-15.

[4]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

[5][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3(06):33-42.

[7]仇小敏,王永义.解读弗洛姆的权威理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19-22.

[8]姚琪,马华维.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7-55.

[9]侯祥.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有效性提升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4):148-150.

[10]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9.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特权思想学生干部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大意义
魅力中国(2018年28期)2018-10-11 05:29:22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对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9:55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0:17
高校学生干部软实力培养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6:27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