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鑫
摘 要:首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论述南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经验和挑战,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南疆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认同;南疆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08 — 04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时指出“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1]。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由此可见,在新疆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抓手。目前,学界主要从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本文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论述南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和挑战,进而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南疆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策略。
一、研究现状
200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语言文字专门性的法律,他对新世纪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很大影响。2001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是从语言文字立法的角度,就处理好我国语言文字问题进行研究,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重要象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等观点已被广大研究者接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语言文字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到一个新战略高度。2012年以后的研究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核心开展研究,包括学习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规划;和谐语言生活(城市语言、社会语言生活);语言政策;双语教育;民族团结等内容,意味着学者把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这个转向标志着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认识不再囿于语言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更多关注语言文字如何“拓宽视野看作用、融入发展促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语言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等重大时代问题。
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认同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家庭、学校、政府成为语言学界国家认同研究的主要领域。家庭核心成员( 即家长) 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意识,决定着其语言选择,也影响着家庭语言关系的走势[2];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实施的核心领域[3];政府国家通用语普及能力应从政策力、实践力和绩效力等方面来评价[4]。二是国家通用语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就目前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从国家认同感的结构分析和测量[5]以及因素影响效应角度展开思考[6]。三是国家通用语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国别研究。此类文献主要以美国、德国、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国家通用语的演进、内容、表现、特点教训或经验。目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研究,关注语言训练与文化习得层面的功能较多,对在国家认同构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南疆青少年国家认同建构有重大意义。
二、南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
(一)历史经验
1.充分认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高度,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相结合。重视语言文字治理,用依法治疆的手段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南疆各族群众享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2.充分发挥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关键力量,把用好统编教材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载体,把营造语言学习环境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举措。
3.协同共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论是作为交际工具,还是作为文化形式与载体,抑或是人力资本与经济要素,他的推广与普及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点。因此要统筹协调资源,同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现实挑战
进入新时代南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受到现实挑战。
1.国际社会的干涉。境外国家炮制新疆语言议题,冲击破坏新疆安定团结的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走遍我国的通行证,也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教卫生、政治法律等等部门和领域的第一语言,当然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其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国家通用语言一定要取代少数民族语言,二者的关系是兼和相济,不是你死我活。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是保持动态平衡、‘两全其美的关系” [7]。因此我们要善于讲好新疆故事,记录好新疆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的生动实践。
2.利益差异的影响。不可否认,南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群体在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特别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趋势增强的过程中,部分个体面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诱惑,加上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产生不平等感,甚至被拉拢利用,走上违法犯罪,导致各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因此,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难点在于着力改善南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自觉。
3.政策执行的效力。国家治理顶层设计要实现的目标与南疆农村治理水平之间的适应,政策程序化与执行能力局限性的张力,政策落地的不适应性等问题,出现不同层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不协调、不稳定、不持续,从而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中,既要注重对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同时也应致力于长期建疆、富民兴疆具体的事例实践与活动开展,以最大化地凝聚价值共识去强化个体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国家认同。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南疆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策略
(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
“语言治理”路向具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性的特点,“自上而下”强调国家制定语言政策,家庭和社区来执行,“自下而上”强调将家庭、社区等语言规划融入国家语言政策[8]。南疆农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还不高,主要受制于家庭语言规划和社区语言规划。正确处理好国家语言政策、家庭语言规划、社区语言规划、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南疆青少年和谐语言生活,进而促进国家认同感(如图一)。
语言政策调整与国家认同具有联动关系[9]。周庆生把“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体性语言政策,把“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作为多样性语言政策,从而建立“主体多样”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语言政策[10],并认为2006年以前是主体性政策与多样性政策的分流,2006年以后是主体性政策与多样性政策的合流[11]。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民族单语教育到民汉双语教育再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主的发展历程[12],这是语言问题、语言权力、语言资源三种不同价值理念螺旋式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主体多样”国家政策的调整,还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调整,都会给南疆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国家认同带来影响。
家庭和社区参与和支持国家语言规划的程度,直接影响国家语言规划的落实[13]。因此,社区语言规划必须创造使用国家通用语的语言环境,引导家庭语言规划。家庭语言规划把国家通用语学习作为最核心的学习内容[14],同时必须处理好国家通用语与民族语、国家通用语与方言、国家通用语与外语这三种语言关系,做好既符合国家语言政策导向,又促进家庭成员语言能力健康提升[15]。家长语言态度决定其家庭内部的语言实践行为,最终会直接影响子女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和使用。
(二)统筹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体化建设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促进个体国家认同,必须一体化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模式(图二),将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贯穿到个人发展的全过程。
学校是南疆农村青少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重要场所,解决好南疆农村青少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问题,普及学前教育是关键,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基础,办好民族班是重点,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是保障。使用统编教材,民汉合校(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贯穿始终。
家庭是南疆农村青少年处理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和谐相处的场所之一。新时代南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增强农村少数民族家庭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各族群众普遍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改变家庭生活。嵌入式社区建设、社会面青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确保南疆地区的“精准推普”的重点工作,有助于实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推进。
(三)解决影响南疆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应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抓手,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强化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积极营造民汉混班、混教、混住的混合教育场域。同时不可忽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普通话测试员队伍建设。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直接会影响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能力。教师民族结构单一影响南疆农村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交流,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南疆农村青少年的语言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小学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三科教材建设[16]。因此,必须党管教材,把好教材关,加强对教材的政治审读。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并提出“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积极稳妥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合班,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落实“民汉合校(班)”尚未作出具体规定,更谈不上如何推进、如何管理、如何评价等问题。推进民汉合校(班)首先要解决民族学生、汉族学生相互交往的条件和环境。南疆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具有在实践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要积极利用好南疆推进民汉合校(宿)的先天性条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在地化。
四、结论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把准方向。彻底解决语言治理机构落实不力现象;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相关要求纳入乡村振兴指导性指标体系;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通过推普实现“双融双促”。二是坚持依法推进、法治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法理依据、制度保障和根本法遵循。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凝聚合力。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条件;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民汉混班、混教、混住的混合教育场域。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6).
[2][15]刘群.家庭语言规划和语言关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17-121.
[3]马永全.新中国70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3):74.
[4]杨佳.我国国家通用语普及能力建设70年: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41.
[5]马彦周,高晓东,江广长.民族学生居住形式和汉语层次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某高校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2):213-217.
[6]刘元贺.人口流动、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基于2018年新疆城乡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76.
[7]纳日碧力戈,凯沙尔·夏木西.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33-34.
[8]李宇明.语言治理的现实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28.
[9]李丹.语言学视角国家认同研究:兴起与进展[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03):148.
[10]周庆生.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32.
[11]周庆生.中国语言政策研究七十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69.
[12]李瑞华.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转型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0(05):132.
[13] Kaplan,R.B.and Baldauf.R.B.,Jr.Language and Language-in-Education Planning in the Pacific Basin[M].Springer Netherlands.2003.
[14]李德鹏.我国家庭语言规划的基本要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32-38.
[16]刘启迪.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方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5):64.
[17]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J].中国民族,2015(08):10.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