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厚桦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有很多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唐·璜》(Don Juan)等。这次让我们从他的一些“小”作品着眼,见微知著,看看这位作曲家的成长历程。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曲家,常与马勒并称。他深受以李斯特、瓦格纳为首的“新日耳曼学派”的影响,被认作德奥音乐传统最后的继承者。
理查·施特劳斯1864年出生在慕尼黑,他的母亲约瑟芬妮是当地一位富有的酿酒人的女儿,他的父亲弗朗茨·施特劳斯是当时有名的圆号演奏家、慕尼黑宫廷歌剧院的首席号手。理查·施特劳斯很早便开始接触音乐,接受过多位名师的教导。他的父亲在音乐上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因此理查·施特劳斯早期在和声的使用上并没有那么大胆,其早期作品大多严格遵守古典风格,颇有莫扎特等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特点。本期的附赠唱片中收录的几首作品清晰地展现了理查·施特劳斯在创作风格上的变化。
1877年12月,年仅十三岁的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他第一部重要的室内乐作品——《A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虽篇幅不长,但十分精彩。
作品开篇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和弦清晰地确定了A大调的色彩,随后三个乐器之间的对话交织推动音乐展开。第三乐章是一首小步舞曲,它更多借鉴了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作品中很少有偏离古典主义模式的和声。
《D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创作于1878年,是理查·施特劳斯献给叔叔格奥尔格·普肖尔的一部作品。虽与《A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仅时隔一年,但《D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的篇幅却比第一首多出一倍,写作上也展现出了比《A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更高的复杂性。《D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的声部写作更加复杂,和声转换更加大胆,音乐织体更加丰富多变,在主题材料的处理上也有了更多理查·施特劳斯自己的风格。
在第一乐章开篇,作曲家便用强烈的强弱对比塑造了与《A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三乐章是谐谑曲,乐章中的过渡和主题都在钢琴的旋律中展现,钢琴俨然是这一乐章的主线,串起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第四乐章以阴郁的B小调引子开场,然后转入活泼的快板。第四乐章中快速的三连音段落和抒情的第二主题颇有门德尔松的风格。
纵观整首作品,《D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比之《A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已经可以称为是成熟得多的作品,理查·施特劳斯对音乐创作的自主思考和对和声处理的大胆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已有较为清晰地展现。
专辑中还收录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两首作品:《G大调小夜曲》(Standchen in G major,TrV 114)和《D大调节日进行曲》(Festmarsch in D major,TrV 136)。
关于《G大调小夜曲》的信息并不多,据说这部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十七或十八岁时在慕尼黑创作的。这是一首可爱的小品,开头十分抒情,中间部分引人注意的是钢琴激烈、快速的和弦进行,最后回到开篇使用的素材,作品展现了理查·施特劳斯对乐器音色更深入的理解。
《D大调节日进行曲》创作于1886年,是二十二岁的理查·施特劳斯为他姨父和姨母的银婚纪念日而作的一首小曲。尽管这是一首为家庭庆典而作的小作品,但理查·施特劳斯还是保证了它的水准。作品以一个短小的半音阶动机展开,在一个简短而不寻常的尾声中结束。
除此之外,专辑还收录了1893年12月二十九岁的理查·施特劳斯在魏玛创作的《两首钢琴四重奏》(Two Pieces for Piano Quartet, TrV 169),其中一首是《D小调阿拉伯舞曲》(Arabische Tanz in D minor),另一首是《G大调抒情诗》(Liebesliedchen in G major),他打算把这两首作品送给他最喜欢的叔叔当作圣诞礼物。
《D小调阿拉伯舞曲》是一首充满异域奇幻色彩的作品,其灵感来自理查·施特劳斯在埃及卢克索城旅行时听到并记下的旋律和节奏。作品从低音弦乐和钢琴演奏的切分节奏开始,错落的切分节奏一开篇便塑造出了与传统西方截然不同的异域形象。整首作品在弦乐和钢琴的共同加速中戛然而止,充满戏剧张力。
《G大调抒情诗》由一段钢琴和弦乐对话的引子引入,钢琴在大提琴的拨弦伴奏下奏出主旋律,然后引子旋律再次出现,主题之后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中再现。这种对主题和乐器的处理极具理查·施特劳斯的个人特色。
专辑收录的最后一首作品是《C大调协奏曲》(Concertante in C major, TrV 33)。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虽然作品最初的编号记录为1881年或1882年,但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实际创作时间应为1875年,也就是理查·施特劳斯十一岁的时候。这是一首简短的小步舞曲,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写。作品旋律端庄典雅,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