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 张琼敏 李旭
摘要:在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后,位于中国南海的诸岛亦面临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不断侵扰。面对法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中国社会各界进行了不屈不挠,围绕着南海主权而开展的“保卫战”。《申报》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最为详实地记录了南海主权维护活动的报刊之一,整理分析其在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路径,批判认识其中的利弊,可以有效地丰富近代历史上对于南海维权问题的认知,进而扩充现阶段对于南海主权维护的史料依据。
关键词:抗战时期 《申报》 南海主权 维权报道
《申报》也称作《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首刊发行于上海市,1949年5月停刊。《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发行量仅次于《中央日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发行时间最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报刊,一般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纸行业的开端标志。《申报》历经晚清时期、北洋时期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在当时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在全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从报道的数量和详实程度而言,《申报》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相关报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33年7月15日《申报》第一次刊文《法国占据太平洋岛屿向为我国渔民居住地》开始,截至1947年9月28日共计出现相关报道48次。其中以1933年报道数量最多,南海岛屿主权问题一度成为1933年《申报》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从中可见南海主权问题在当时被关注的程度。《申报》对于南海主权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对法国侵占“九小岛事件”的报道中。在维护南海主权的报道手法上则主要包含三种主要的路径,即资讯传播,即普及南海地理常识路径;引导大众,即守护领土主权完整路径;监督批评,即力促政府采取行动路径。笔者以文献梳理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历史语境分析的方法,对《申报》在这一时期对于南海主权维护的路径与方法加以探究和分析。
在《申报》对于南海岛屿主权问题进行报道时,有大量的篇幅主要围绕着对南中国海地区的基本地理常识普及而展开,相关常识包括:岛屿地理坐标、岛屿自然概况、岛屿与周边国家距离、岛屿相关渔业活动、岛屿物产与开发情况以及岛屿的主权归属。
如《申报》1933年7月15日的刊文《法国占据太平洋岛屿向为我国渔民居住地》明确指出,“西贡(今越南)与菲律宾间有小岛九座,住于北纬十五度、东经一百十五度左右,向为中国渔民独自居住停留之所”。该报道明确了法国所侵占的岛屿主权属于中国,同时对于所侵占的岛屿的地理坐标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地理坐标意义。除此之外,在同一报道中明确记录“岛中仅有少数渔民居住,海南岛渔舟亦常住其处”,这一报道进一步印证了被侵占的岛屿同中国领土之间的联系,有效佐证了其领土主权的归属。在《申报》1947年6月24的报道中,则是将此前的南海诸岛相关地理物产信息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梁风在《南中国海上的巨大宝藏,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一文中,从接收的波折、分五室展览、海产的标本、珊瑚与螺贝、奇妙的鸟粪五个方面,围绕历史、物产两个维度完整介绍了南海诸岛。
知识性与时事性相结合是《申报》对于南海主权问题报道的重要特征。借助资讯传播报道路径,使受众对于法国所侵占小岛的地理区位信息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借助新闻信息的传播使受众明确了南海岛屿的实际归属,这一点对于明确南海主权,以及维护南海主权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报道中介绍了历史上海南地区的渔民活跃在南海岛屿从事渔业捕捞活动,这一点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佐证了南海岛屿主权自古归属中国的基本事实。正是基于将南海的地理信息知识向公众普及的需求,《南中国海上的巨大宝藏,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一文对于南海地区的物产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报道,通过这一报道路径公众逐渐认识到了南海岛屿的自然条件以及潜在的战略价值。
但与此同时,这一报道路径的选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受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识字率非常有限,即便在城市地区识字率不超过40%,当时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远远未能达到普及地理常识的客观条件。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一生的活动范围常常未能超越所在县市,因此对于中国国土所辖范围,以及不同区域间之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必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前夕,广州与北京地区仍有许多城市居民尚不知即将被割让的台湾岛到底在什么位置。从中可见,晚清时期中国民众的地理知识是相当匮乏的,对于台湾岛的位置尚且缺乏明确的认识,自然对于南海诸岛的相关信息认知更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抗战时期中国传媒业发展非常受限。多数报刊仅限于在大城市发行,因此采取知识性与时事性相结合的资讯传播报道路径,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使相关的报道内容更容易传播,具有知识性的通俗化报道,往往是时事新闻最接地气的报道方式。
在中国古代,国民对于国家主权的概念尚不明晰,受传统“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国家观也可以称为天下观。近代中国以来,在历次救亡图存运动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一国的存亡不再是一个家族的兴衰,由主权在君转变为主权在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国家主权观念意识。《申报》在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大众,使广大公众明白,南海岛屿归属并非与自己是无关的,维护南海主权需要公众的参与乃至全民的参与。
在对南海主权问题的报道中,《申报》主要围绕着“九小岛事件”而展开。这一事件起因于法国对于中国南海岛屿的非法入侵,然而祸不单行的是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也谎称对于南海岛屿拥有主权。对于这一事件,《申报》采取了引导大众的报道路径,以此来唤起广大公众守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在具体的报道中,《申报》从两个维度进行展开,其一为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认识;其二为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基本态度。
围绕当时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认识报道中,《申报》所报道的主要对象涉及上海总工会、法租界纳税华人会、上海市商会等非官方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不同反应,在客观上表明中国民众对于捍卫南海岛屿主权的决心,上海总工会和上海市商会以及法租界纳税华人会则是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积极开展行动,力争南海诸岛主权不被侵犯。如《申报》报道法租界纳税华人会先后致电外交部和法国公使,对南海主权据理力争。上海总工会则在《法占我九岛总工会电请严重交涉该岛关系国防交通至巨应予交涉以保固有领土》直接指出“以法政府公然占据粤南九岛,侵犯我领土,危害我国防,昨特电呈中央,请予严重交涉”,随后进一步陈述“大好领土,或将悉非我有,始患前途,何堪设想。为此迫切电陈,伏乞迅向法政府严重交涉,以杜凯觎,而保领土、无任切盼之至”。其言辞恳切程度表明,面对国家主权得而复失,领土有可能被瓜分,上海群众陷入深深忧虑,期待政府能够有所作为。在《市商会电请外部力争法占九岛》报道中,上海市商会直接以库页岛问题作为类比,认为必须避免重蹈覆辙“有清库页岛之为日俄分占,即由于守土者视为荒远,置不措意,此种覆辙,未可再蹈。拟请毅力争持,勿存观望为祷。上海市商会叩”,从以上言辞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对于保卫南海岛屿主权的恳切,从中可见中国不同民众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申报》正是通过这一报道路径的选择,进而引导广大群众守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意志和决心。
在报道当时国民政府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中,《申报》最先报道的内容为1933年7月16日刊载的《菲岛安南间九小岛树法旗向为华渔民居住地外部查明真相后再研究应付对策》一文,即“有人访外部,询西贡(越南)九小岛之历史,及我国应采取何种步骤交涉。据负责者谈,外部对此事尚未接到正式报告,仅于报端阅及。该岛素不闻名,在军事上亦不居重要地位,法国此举用意不明,外部对此事将先电菲律宾领馆,令就近查明该岛之历史方位面积、中国渔民居住之人数及渔业地位,然后再研究应付办法,此时当无所表示”。这一报道内容为当时国民政府对于该事件最早的表态,从中可见国民政府的消极应对,以及对于维护南海主权意愿的缺乏,报道中“有人”究竟是何人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后“询西贡九小岛之历史”则大概率反映询问者有意识混淆视听,将中国南海岛屿说成是西贡(今越南)的岛屿,进一步推断,这大概率是帝国主义列强所谓以此来打探中国政府对于南海岛屿主权的真实态度,此时如不能采取回击,那么在南海岛屿主权问题上则必然陷入被动局面。《申报》对于此内容的报道,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有此担忧。在民间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对于南海主权的维护认知处于不断提升中,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执行了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因此对于南海岛屿主权的维护并未有实质性成果,直到抗战结束后才陆续收回南海岛屿。
在抗战时期的《申报》报道中,对于力促政府采取及时的保卫南海主权行动,以及批评国民政府的未能采取积极行动捍卫领土主权有较为深入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申报》采取了一种对比的手法,借助民间团体的积极与决心,突出了国民政府对此的消极,以此发挥了报刊传媒的监督批评作用。
《申报》在报道中多次极力主张国民政府需要采取及时必要的行动,以保护南海领土主权不被侵害。如“政府党向法方作切实之抗议”,并指出“外交上之行动,宜切实而迅速,九岛之地位形势固应详加考察,惟其应以最短时期完成调查之工作,并提出严重之抗议”。从“宜切实而迅速”“严重之抗议”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在事态日趋严重的局势下,《申报》力主督促当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时维护南海岛屿的主权,然而遗憾的是,国民政府漠视了民众普遍的呼声,在《申报》报道中刊载:“粤军舰两艘奉陈济棠之命,不日将南下调查法国占据越南与菲列滨间之珊瑚岛事。”然而,数日之后海军部长陈绍宽却公开表示,“法占九小岛,海部正在调查中,暂尚无需派舰前往”,从中可见,国民政府当局虚与委蛇,始终未能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民间团体的琼崖旅京同乡。《申报》1933年8月3日刊载《琼崖旅京通向请愿抗争九岛》一文中明确表明,“侵我西沙群岛领土,特于二日举行同乡会,一致主张通电全国,唤起注意。并推派代表十余人,至中央党部中政会及外部请愿,陈述法人所占之珊瑚九小岛确为西沙群岛,隶属琼县,请政府严重交涉,保全国土”。从中可见,作为保卫南海诸岛最前沿的海南籍同乡,对于捍卫主权的决心是最为强烈的。随后在8月5日《琼崖旅京同乡为九小岛请愿》中报道“推代表邓受炳等十余人,于四日上午,赴行政院请愿”,由此迈出了保卫南海岛屿主权的实质性行动。笔者认为,《申报》正是采取了这样一种对比手法,最终达到了通过监督批评报道,力促政府采取行动的目的。
在抗战时期,《申报》在对维护南海主权问题的报道中采取了资讯传播、引导大众以及监督批评三种路径。通过对以上三重报道路径的选择,实现了在当时有限的社会条件下,作为新闻媒体对于维护南海主权最大限度的努力。虽然在实际结果上没有促成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目标,但在客观上,对于当时中国的广大社会公众起到了普及南海地理常识、引导公众上下团结守护南海领土主权完整,以及力促政府采取积极捍卫南海主权的行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对于维护南海领土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在新时代本着维稳、维权、保护、开发的原则,对于南海领土主权的保卫仍在进行中。
作者曹巍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专任教师、南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
张琼敏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旭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
本文系2022年海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扶持项目“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解读路径与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2QNFC-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门贵臣,张伟,谢宇鹏.民国报刊载:南海资料汇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0.
[2]吴士存.南海问题文献汇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刘玉山.民国时期关于南海诸岛问题的社会舆论[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1(02).
【编辑: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