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论到人生哲学

2024-06-13 07:35:18刘知明
理论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人性论淮南子

刘知明

摘 要:中国汉代经典文献《淮南子》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从《淮南子》的文本出发,首先,深入研究了《淮南子》对人性的理解。其次,深入探讨《淮南子》中的理想人格观,并逐一对圣人、真人和至人三种不同境界的理想人格进行分析。圣人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真人致力于与道合一,而至人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最后,本文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提倡珍惜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这一观点对于个体正确看待生死、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淮南子》;人生哲学;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059 — 04

在人类历史中,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命题。《淮南子》作为古代中国道家经典,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哲学观点,为我们揭示了塑造理想人格的指引。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如何从内心出发,寻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由,如何在纷繁的欲望中保持清醒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共生,这些问题在《淮南子》的人生哲学中都有着独特的解答。通过对人性平等、道德修养方法以及理想人格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人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一、探寻人生哲学的核心观点

(一)逍遥观

《淮南子》的逍遥观源于道家思想,强调人生应该追求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生的逍遥。在《淮南子》中,逍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淮南子》认为,逍遥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不追求名利权位,而是要追求道德修养,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与道的合一。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可以超脱世俗的纷扰,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淮南子·修勉训》说:“夫乐者,乐也;忧者,忧也。乐与忧者,皆物外之心。”意味着乐与忧都是源于物外的心境,只有超越这些外在的干扰,才能真正实现逍遥。

其次,《淮南子》强调逍遥需要与道相合。逍遥并非一种放纵、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而是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地修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使之与道相合。这种道德修养可以使人们摆脱世俗的纷扰,超越名利的诱惑,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淮南子·主术训》说:“道者,万物之始,而理也;逍遥者,虚无之乐,而道也。”说明逍遥与道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人们才能实现逍遥。

再次,《淮南子》主张逍遥与世俗生活的相辅相成。虽然逍遥强调超越世俗,但《淮南子》并不鼓励人们抛弃现实生活,而是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逍遥。逍遥应该成为人们面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态度,帮助人们在现实中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淮南子·原道训》指出:“逍遥者,寡欲而知足,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看出,逍遥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淮南子》的逍遥观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人生态度。它强调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纷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与道的合一。这种逍遥观既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淮南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

《淮南子》在人生哲学中提出了“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这一观点强调善恶之间的界限并不绝对,人性具有善的倾向,但要做到善良并不容易,需要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淮南子》認为,人性本具善的倾向,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立。《淮南子》强调在人类本性中具有善的因素,而非天生就具有恶的品质。这种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淮南子·修勉训》说:“夫人性之善也,如水之就下,火之就上,无所教而善焉者也。”表明,人性本具有善的倾向,正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一样自然。虽然人性具有善的倾向,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各种诱惑与困境,容易走向邪恶。因此,要做到善良,需要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到:“为善易,为不善难。”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人性具有善的倾向,但要真正实现善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诱惑。道德修养是实现善良的关键。为了克服现实中的诱惑与困境,实现善良,人们需要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这包括学习道德原则、遵循道德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只有通过不断地道德修养,人们才能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抵御诱惑,克服困境,从而实现善良。《淮南子·修勉训》讲到:“夫善者,固其所以善也;恶者,因其所以恶也。”这句话意味着,善恶之间的界限并不绝对,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和修养,使自己趋向善良。

总之,《淮南子》的“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认为,人性具有善的倾向,但要实现善良并不容易,需要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这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性,积极追求道德修养,实现善良。

(三)“生死一体”的相对生死观

《淮南子》在人生哲学中提出了“生死一体”的相对生死观,主张生与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体,人们应该正确看待生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淮南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生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生命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一观点反映了《淮南子》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淮南子·原道训》说:“夫生死者,阴阳之变,万物之所同也。”表明,生死是阴阳变化的结果,是万物共同的命运。虽然生与死表面上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生与死的转换,使生命得以延续,从而实现了自然界的永恒循环。《淮南子·主术训》说:“夫生死者,逆顺之常也。”说明生死是自然界逆顺变化的常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们应正确看待生死。由于生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应该接受这一现实,正确看待生死。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人们不应过于畏惧死亡,而应珍惜生命,追求道德修养,使生命更有意义。《淮南子·修勉训》说:“夫生死者,始终也。”说明生死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始终,人们应以平常心对待。《淮南子》提倡,在生命有限的情况下,追求精神永恒。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可以永恒。通过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人们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从而实现精神的永恒。《淮南子·原道训》说:“夫生者,时也;死者,寿也。”意味着,生命的长短是由时代和寿命决定的,但人们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追求精神永恒。

《淮南子》的“生死一体”的相对生死观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体,人们应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追求道德修养,使生命更有意义。这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死,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文本分析《淮南子》中的逍遥观、义利观、温和性善观和相对生死观可以看出,《淮南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它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正确处理利益与道义的关系,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看待生死的态度。这些观点对于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人格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德修养之道:方法与实践

(一)人性平等而有人三等

《淮南子》认为,人性虽然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质、道德修养和境界却存在差别。因此,《淮南子》将人分为三等:圣人、真人和至人。这三等人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

首先,《淮南子》的基本观点是人性的平等体现在人人都具有道德修养的潜能。不论贫富贵贱、聪明愚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提倡人们珍视自己的道德潜能,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其次,《淮南子》将人划分为圣人、真人和至人三等。圣人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最高的人,他们能够内修其本,外不饰末,以德为先,强调道德修养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真人是那些与“道”合一的人,他们能够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至人则是那些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划分有助于人们明确道德修养的目标,激励人们努力追求道德的至善。

最后,《淮南子》强调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的观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把握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共生。这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淮南子》关于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的观点,既强调了人性的平等性,又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方面的差异。这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道德修养的目标,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自我修养与圣人教化

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圣人的教化是相辅相成的。自我修养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提高道德品质和境界的过程,而圣人的教化则是圣人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宣扬道德理念,引导人们走向道德之路的过程。这两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首先,自我修养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个体应该珍视自己的道德潜能,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自我修养包括了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实践、对道德理念的思考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寻找自身的道德缺陷,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以达到道德的完善。

其次,圣人的教化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圣人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最高的人,他们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和深厚的道德修养。通过向圣人学习,个体可以获得正确的道德指引,更好地把握道德修养的方向。同时,圣人的教化还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潜能,提高个体的道德自觉性,使其更加主动地投身于道德修养的实践中。

最后,自我修养与圣人教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我修养,个体难以理解圣人的教诲,也难以将圣人的道德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没有圣人的教化,个体可能陷入道德迷茫,难以找到正确的道德修养方向。因此,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体既要注重自我修养,又要珍视圣人的教化,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返性”与节欲

《淮南子》主张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返性与节欲是相互关联的。返性是指回归人性的本初,消除世俗的杂念和欲望,使个体回归到纯粹、朴素的道德境界。节欲则是指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防止欲望过度膨胀,导致道德沦丧。

首先,党性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个体应当努力回归人性的本初,排除世俗的杂念和欲望,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会自省,发现自己的道德缺陷,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时,个体还需要珍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和谐共生。通过返性,个体可以达到纯粹、朴素的道德境界,为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节欲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防止欲望过度膨胀,导致道德沦丧。节欲不仅包括对物质欲望的克制,还包括对权力、名利、情欲等各种欲望的克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道德自觉性,增强道德意志力,使自己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原则。

最后,《淮南子》认为返性与节欲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返性,个体才能回归道德本初,消除世俗的杂念和欲望;而节欲则有助于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更好地抵制诱惑,坚守道德原则。因此,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体既要注重返性,又要重视节欲,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塑造理想人格:基于人性论的人生指南

(一)圣人——内修其本而外不饰末

在《淮南子》的道德观念中,圣人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最高的人。他们内修其本,关注道德修养的实质,而外不飾末,不过分追求外在的表象。这种观念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以及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过程中应有的正确态度。

首先,圣人关注道德修养的实质,内修其本。他们致力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圣人会自省、反思,发现自己的道德缺陷,努力纠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圣人深知,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个体内心的修炼,因此,他们始终关注内心世界的成长,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

其次,圣人外不饰末,不过分追求外在的表象。他们深知,道德修养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因此,圣人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会过分注重形式,而是专注于内在品质的提升。这种观念有助于个体摆脱世俗的诱惑,专心致志地追求道德修养。

在《淮南子》的理想人格体系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他们既关注道德修养的实质,又不过分追求外在的表象,以内在品质为核心。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以圣人为榜样,努力实现内外兼修,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真人——与“道”合一

《淮南子》中的真人是另一种理想人格,他们与“道”合一,达到道德修养的极致。真人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个体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诱惑和纷扰,达到了与道相通的境地。

真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关注与道的关系。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因此,真人努力追求与道的合一,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加符合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真人会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求与道相通,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真人还具备超脱世俗的智慧和能力。他们在与道合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洞察世间万象,而且还能把握宇宙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引导人们走向道德修养的正确道路。在這种智慧和能力的指引下,真人为人们树立了道德修养的典范,引导人们走向道德的境界。

在《淮南子》的理想人格体系中,真人代表了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最高境界。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以真人为榜样,努力追求与道的合一,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道德修养的极致。

(三)至人——无为而治

至人是《淮南子》中另一个理想人格,他们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地。这种境地意味着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已经达到了与道相通,能够运用道的力量来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向道德修养的正确道路。

至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既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也关注与道的关系。他们努力追求与道的合一,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加符合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至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求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至人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还关注社会的道德风尚。他们认为,社会的道德风尚对个体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至人努力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以便更多的人能够走上道德修养的正确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至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道德智慧和道德能力,为人们树立道德修养的典范。

在《淮南子》的理想人格体系中,至人代表了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最高境地。个体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以至人为榜样,努力追求与道的合一,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无为而治,意味着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顺应道的自然规律,无需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就能够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为了达到这种境地,个体需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摒弃世俗的纷扰和诱惑,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而清澈。同时,个体还需要深入研究道家哲学,通过了解宇宙万物的本源,从而掌握道的真谛,才能更好地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应该以至人为榜样,学会如何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以无为而治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同时,个体还应该关注社会的道德风尚,努力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以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总之,《淮南子》中的理想人格体系为个体提供了一种道德修养的指引。通过学习圣人、真人和至人的道德境界和修养方法,个体能够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道德成长,还能为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作出贡献。

《淮南子》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哲学文献,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人生哲学观点和道德修养方法。通过探讨其关于人性、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论述,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人性的平等与差异、自我修养与圣人教化的相辅相成、返性与节欲的内外合一。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汲取道德智慧,明确内心的价值取向,追求与道的合一。圣人、真人和至人成为我们的榜样,引领我们在追求道德境界的途中,不仅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还引导社会的道德风尚。《淮南子》中的人生哲学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一古代智慧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参 考 文 献〕

[1]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陈一平.淮南子校注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人性论淮南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嫦娥奔月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56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22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42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小小奶豆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