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 王秋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醒世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此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背景、内涵要义以及发展创新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阐述,首先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西方先哲的生态观给予了马克思思考和启发。其次是从内涵要义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实践为基础,探索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最后从发展创新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人类减轻环境危机、开辟实践路径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十年的生态保护成就作出了科学总结,并对下一步我们要实现的生态目标做出了明确指示。因此,应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精华,寻找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依据。总之要想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TU352.1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048 — 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十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这十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证明了我们一直坚持着科学的理论指导,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理论支撑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同时党的二十大又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下一步目标,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建设,不断地从经典著作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精华,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其经济根源就是以机械大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开启了机械取代手工劳动的先河,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总体上看,历史给予了这次工业革命较高的评价,这次工业革命不但对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历史同样告诉我们,这场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福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就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随之相伴的祸患也让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以经济为绝对衡量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的灾难。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描述的:“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支配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以资本为中心从而导致了自然生态的破坏。马克思对当时的英国环境是这样描述的:在曼彻斯特“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来染污四周的空气,而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3]。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一个“无法修补的物质裂缝”,在“新陈代谢互动”中破坏了自然的生态之美。马克思以农业为例:“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耗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却是以破坏土壤肥力为代价,大幅缩短了土壤的寿命。当然这种损害不仅体现在土壤,更体现在森林、湖泊、海洋这些原始的自然资源上,并且这样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难以修复的。因此在工业革命的一百年中,尽管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了空前的生产力发展和巨额的财富积累,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业的急速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害。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对资本的持续追求,却没有将其他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有生态危机。可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要付出代价。在工业时代,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和毁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人类还不悔改继续这样下去,那么自然环境将会持续恶化,直至大自然再也无法供养人类。马克思在目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环境破坏之后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提供阶级基础
伴随着工业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本开始趋向于世界性,此时无产阶级的苦难是普遍的,工人阶级由于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重压迫变得越发贫穷。人数较多的小资产阶级已经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所剩无几,剩下的只有更加富有的资本家和更加贫困的工人。同时资本主义为了不断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对环境进行了更为贪婪的毁坏和侵占,这严重破壞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空间,工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不仅如此,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丧失了幸福感和成就感,成为无意识的劳动机器,工作变成一种苦难,是枯燥与乏味的模仿。在这种困境下,工人因无法正常生活而开始探索出路,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去获取合理的地位和生活,他们不得已去和资产阶级作斗争。
在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坚固并有力量的团体才可以对抗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并且由于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以及利益和生活条件趋于一致,工人们开始形成经常性的团体甚至政党。在这个进程中,无产阶级的团结并非偶然。无产阶级用武力来推翻资产阶级,由于它的革命目标是造福广大民众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加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三国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这场无产阶级的斗争给世界带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无产阶级以其独特的政治力量,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中,无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这场无产阶级的斗争盛宴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更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力量。
(三)西方先哲的自然观提供学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结晶,它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观。
恩格斯曾指出希腊哲学是未来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现在的自然科学追根溯源需要回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自然观主要是指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朴素自然观。早期有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从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出发,如水、火、气、土等角度对自然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考,并认为这些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后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物质微粒——原子。所以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在马克思早期的生态文化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他的思想发展。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深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精神和历史的辨证思考给予了马克思丰富的启发。后期马克思注意到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坚定地站到了唯物主義自然观的阵营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的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直接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总结发展了这些先哲的思想,形成了更加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要义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本中并没有对生态观进行系统地阐释,但早在一百年前他们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实践为基础,探索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从中洞察出生态问题的本质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恩格斯曾告诫过世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由此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目睹了工业文明时期对自然无底线的索取所带来的代价之后,开始提醒和呼吁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例如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等,在对先哲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生态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生态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解读,主要体现在劳动异化理论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劳动异化理论所阐述的社会现象是工人的劳动已经变成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却是最低廉的,用来维持工人最基本的生活。劳动异化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指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二是指人同人的异化;三是指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指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由于资本主义体系及其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异化现象的出现。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描述了异化劳动下生态环境的恶化,论证了在异化劳动之下,人们已经忘记了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生存的,反而亲手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由于异化劳动而变得更加严重,因而只有消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自然界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物质变换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交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自然资源并返还给自然界一定的废弃物,这种物质变换以劳动为中介,因此会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物质交换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的生态过程,并且人类离开这种物质交换将无法生存。自然界由于本身具有可持续代谢的能力所以能够维持这种物质变换的活动,但是这种能力是需要保护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利的生产活动首先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即资本过度破坏自然导致其无法实现再生产,使得整个物质变换的过程失衡,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变换裂缝并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其次破坏了人与社会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下,工业的急剧发展和土地的大量缩减,致使大部分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使得城乡差距加大,继而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和自然何为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基础,他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首先自然界孕育人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5]161。”其次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必须不断地改造自然。但是自然界是有限度的,无法用之不竭取之不尽,需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自然规律都是伟大的并且值得尊重的,因此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应该把自然规律放在第一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忽视规律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升级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马克思希望人类能够通过对异化关系的不断扬弃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将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人化自然一词最早出现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随着后续著作的问世而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人化自然指的是自然界被人类加工和改造,成为一种人工自然,这种人工自然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破坏。在古典西方哲学思想中充斥着一些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这样的思想是极其危险的。“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5]52。”这种蔑视和贬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导致了诸多矛盾,即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生产对自然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带给自然界不可逆的伤害。
(三)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6]。”所以人与社会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因具备着一定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马克思认为社會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活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理论最早由斯宾塞提出。它的内涵是把国家和人类社会比作生物机体。这个有机体内部复杂多变,存在着社会、自然和生产方式等有机结构,这些有机结构在机体内部各司其职,同时也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单纯地把社会生活比作生物现象是不合理的,但他认同将社会看作是“活的”有机体。这个“活的”有机体有其内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且有其整体性和协调性。首先社会有机体存在一定额度的承载能力,那么机体组成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次要注重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也是我们今天系统部署统筹推进的理论基础。
所以马克思在对待人与社会和自然的方面,以系统的观点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一般依赖于两种关系,首先是对物的依赖关系,其次是对人的依赖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中心,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中心。自然是社会的基础,人类又是自然的产物。人类通过劳动搭建起连接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并渴望以此来达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将带来社会和自然的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有着系统性和人文关怀的科学思想,以共生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从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吸取营养并紧跟时代发展的一种学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以求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入挖掘为人类减轻环境危机,开辟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
(一)作为理论支撑推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7]。”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内涵。首先是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要时刻谨记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自然也会惩罚我们,因此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8]120。”其次是社会有机体的系统观。系统性原则始终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自然生态一体化保护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体推进”,进一步强调要把自然看作生命共同体需要我们系统性地解决生态问题[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有机体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性概念,进一步加深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最后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生命健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人类健康的最低保障。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123。”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文关怀。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道路指引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答案,也为实践提出了科学的要求,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指引了道路。
首先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诫我们: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路。历史告诫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生态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必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走出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深刻掌握,也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传承。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告诉我们,在传统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巨大的,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变换裂缝,不仅自然受到了危害,就连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威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工业模式之下企业的发展是追逐无限利润的,它们自身的盈利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因此这种工业模式是需要变革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将传统工业转变为绿色工业。发展绿色产业,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9]。”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提出了节约资源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此,国家颁布了多项政策,如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最后社会有机体这一理论将人、社会、自然看作成统一的、整体的系统。启发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体系时,用系统论的方法去指导未来的生态发展,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密不可分,只有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里蕴藏着深厚的生态保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且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路径。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实践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未来的生态发展过程中,我们仍需要不断总结生态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不断更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总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继续夯实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地位,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生态保护工作。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美丽中国必将建成,绿水青山画卷终将展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1.
[2]李宏图.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J]. 探索与争鸣,2009(02):60-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