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陶笛教学的样态重构

2024-06-13 02:45孙海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减

孙海珍

【摘 要】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陶笛教学的研究,习惯于“重技能,轻育人”,导致陶笛课常走入“功利化”和“技术化”的误区。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升陶笛教学效率。文章通过由“机械操练”到“趣味教学”、由“单一模式”到“混合式教学”、由“教师包办”到“伙伴助学”、由“技术化倾向”到“回归育人本位”四个教学转向,重构“双减”背景下的陶笛教学样态。

【关键词】“双减” 陶笛教学 整班教学 样态重构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要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陶笛是简单易学、便于携带的吹奏乐器,陶笛社团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社团。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陶笛教学的研究,习惯于“重技能,轻育人”,让美育课程缺乏应有的美感体验。那么,如何构建指向“减负增效”的教学样态呢?

一、由“机械操练”到“趣味教学”

技能学习是陶笛教学的重要内容。演奏技能的提升,固然离不开反复的操练,但是,如果教师把“机械操练”当成陶笛的常规教学,则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陶笛教学走入“高耗低效”的困境。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改进作为落实减负工作的突破口。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趣味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是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发现陶笛音色之美。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只有“美”的音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陶笛的热情。在陶笛教学中,只靠“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示范演奏,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示范演奏时,教师还可以把声频伴奏作为辅助教学,增加陶笛演奏的美感。

二是通过精选乐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音乐教材上的儿歌、动漫主题儿歌、流行歌曲等,作为陶笛教学的内容。音乐教材上的儿歌,数量多、难度适中,较容易用陶笛来演奏。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为例,《七个小兄弟》《音乐是好朋友》《白鸽》《跳柴歌》《小儿垂钓》《丰收歌》等曲目都是适合用陶笛演奏的。电视动漫主题儿歌,深受小学生喜爱,如《别看我只是一只羊》《我还有点小糊涂》等。一些流行歌曲,如《青花瓷》《半壶纱》《一剪梅》等,也可以作为陶笛教学的曲目。

三是丰富演奏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陶笛的积极性。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音乐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以“独奏”的方式回课,那么势必导致能回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演奏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自由组合成“回课小组”,以小组或小队的方式演奏;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演奏时,提供钢琴伴奏、声频伴奏等,在速度、节奏、音准等方面,为学生的演奏提供支持。

二、由“单一模式”到“混合式教学”

《意见》强调,要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在陶笛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多数教师习惯于“教师课上新授,学生课下消化”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方便留给教师,把困难留给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为陶笛教学减负增效。

(一)线上新授与示范

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把陶笛教学的新授内容制作成学习视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录制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重复观看;二是教学视频更能让学生看清教学细节,如在录制“打音”“波动音”等技巧的示范视频时,教师可以通过镜头推进,让学生看清楚演奏的细节。视频录制完成后,教师可以将视频上传至网站,并通过软件将视频链接转换成二维码,便于学生观看。

(二)线下答疑与巩固

新授知识的“前置”,为“翻转课堂”创造了条件,教師可以利用线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新授内容。在线下教学时,笔者一般会设置五部分内容:一是了解学生对线上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多少学生观看了新授视频,对新授内容有没有疑问等。二是教师现场答疑,对学生不掌握、不了解的内容现场示范和讲解。三是集体练习。教师打节拍或者弹琴伴奏,学生练习新授乐曲。四是学生回课,教师给予指导。五是布置课后作业,包含欣赏、练习等作业内容。

三、由“教师包办”到“伙伴助学”

“双减”不是减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更不是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这里的“主动参与”,既包括参与“学”,也包括参与“教”。教师可以通过活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激发学生参与陶笛教学的热情,达到“即知即传人”的教育效果,从而挖掘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小先生”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归课堂本位,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让位”。教学中,笔者请“小先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每节陶笛课的前5分钟,是学生开展长音、吐音等基本功训练的固定时间,笔者把这一教学环节交由“小先生”实施。在乐曲学习过程中,笔者会再次邀请“小先生”走上讲台,逐句带领学生练习,教师就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是“小先生”答疑解惑。陶笛常用到的演奏技巧有十几种,如单吐、双吐、打音、滑音等,这些技巧多数是吹奏类乐器的通用技巧。教师可以请学习竹笛、葫芦丝、萨克斯等乐器的学生,介绍这些技巧的演奏方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如在学习单吐技巧时,笔者首先让“小先生”演奏带吐音的“sol”和不带吐音的“sol”,请其他学生听一听两者的区别;随后让“小先生”通过他的理解,介绍吐音的演奏方法。这名学生说:“演奏吐音时,舌尖的感觉像是有一根头发在嘴里,要把它吐掉。”听到“小先生”的表述,学生们纷纷练习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由“技术化倾向”到“回归育人本位”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双减”背景下,教师更应当明确小学陶笛教学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不能有“技术化”倾向,陶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心灵、涵养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一)营造育人的课堂氛围

融洽、温暖、友爱的课堂氛围,是构建育人课堂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施言语鼓励,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多多参与到陶笛教学中。对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激励,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到教学中。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调整陶笛课的座位编排,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陶笛教学中,最常用的座位编排方式是梅花形座位,学生6人一组,其中1人为“小先生”,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解决学习难点。

(二)设计育人的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当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在陶笛教学中,笔者探索通过“三全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是设立“全勤奖”。这里的“全勤”不仅指学生不缺课,而且要求学生的陶笛也“不缺课”。“全勤奖”的设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陶笛课忘记带乐器的问题。二是设立“全能奖”。陶笛演奏是陶笛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一学期的陶笛课中,完成3次回课,即可获得“全能奖”。三是设立“全优奖”。“全勤奖”与“全能奖”的获奖门槛并不高,若想获得“全优奖”,需要学生在获得前两个奖项的基础上,帮扶组内成员、辅助教师教学等。

“双减”背景下的陶笛教学,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灌输式、机械式的单线条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本位的视角,参与教学活动。对陶笛教学“应减”与“不可减”的理性审视,能够推动教学设计彰显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契合学习规律、教学目标指向以美育人。只有如此,“双减”政策才能在有减有增、有破有立中,推动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学科教学回归校园,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陶笛进课堂:小学生陶笛整班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920072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