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处处皆胜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经典诗句。现通过梳理古代桂林山水诗的历史发展脉络,剖析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旨在深入了解和挖掘古代桂林山水诗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进一步传播和宣传桂林山水诗文化奠定基础。
桂林山水詩的定义
桂林山水诗作为古代诗人游览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所创作的文学形式,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描绘了古代桂林山水的风貌,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山水诗的产生和发展,与桂林独特的自然地貌有关。桂林山水具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诗人身处其中,欣赏自然美景,将心灵的触动付诸笔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桂林山水诗。
古代桂林山水诗的发展脉络梳理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以言志、咏史、抒怀为主,山水诗的出现为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环境的变化,中国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唐代达到繁荣,直至宋元明清,仍在传承创新。作为中国山水诗的一部分,桂林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山水诗的演变有着密切联系。
魏晋南北朝:桂林山水诗的萌芽
中国山水诗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时开始独立发展,其间涌现了谢朓、鲍照等杰出诗人。这一时期,中国山水诗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桂林山水诗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数量相对较少。描绘桂林山水的诗句有南朝宋时,颜延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这句诗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独秀峰读书岩的摩崖石刻《独秀山新开石室记》。由于桂林山水诗的创作是伴随中原文人进入桂林开始的,因此其发展形态从一开始就较为成熟。
唐代:桂林山水诗的兴起
桂林山水诗在唐代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与前代相比,都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可以说,桂林山水诗文化在唐代正式形成。
根据当时文人的个人经历及他们与桂林的关联,将其诗歌创作划分为宦居文人诗作、贬谪文人诗作、寓居文人诗作、本土文人诗作以及据想象创作的诗作。
宦居文人,是指按照正常的升迁徙转等途径到桂林任职居住的文人,或作为驻桂官员的从事(即从吏史)、幕僚而在桂林居住的文人,他们创作的诗作为桂林山水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唐代的驻桂宦居文人代表及其诗作有张九龄(唐玄宗时任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巡按自漓水南行》,韦瓘(唐宪宗时任桂管观察使)《留题桂州碧浔亭》,元晦(唐武宗时任桂管观察使)《除浙东留题桂郡林亭》《越亭二十韵》《题宝积山》,陆弘休(唐武宗、唐宣宗时任桂管从事)《和訾家洲宴游》,张固(唐宣宗时任桂管观察使)《独秀山》,卢顺之(唐宣宗时为桂管观察使张固从事)《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张丛(唐懿宗时任桂管观察使)《游东观山》,沈彬(唐末时阳朔县令)《阳朔碧莲峰》等。
自汉武帝时起,桂林始终作为始安县、桂州、静江府等地区的治理中心而存在。而桂林所独有的贬谪山水诗创作,在桂林山水诗中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官宦人士的作品。在唐代,诸多官员因贬谪而寓居桂林,其中包括宋之问、王昌龄、李渤、李商隐、戎昱等人。他们在桂林创作的贬谪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诗篇数量相比其他官宦诗作亦较多。宋之问(唐隆政变后唐睿宗登基,宋之问被流放钦州,后又流放到桂林),作有《登逍遥楼》《桂林黄潭舜祠》《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桂州三月三日》《江行见鸬鹚》《始安秋日》《下桂江龙目滩》7首桂林山水诗。李渤(825年被唐敬宗贬谪到偏远的桂州,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创作了《留别南溪二首》《留别隐山》《南溪诗》等桂林山水诗。李商隐(唐宣宗时放弃京职,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赴桂州),作有《北楼》《城上》《访秋》《桂林》《桂林即事》《桂林路中作》《即日》《晚晴》《昭州》9首桂林山水诗。戎昱(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作有《桂城早秋》《桂林腊夜》《桂州岁暮》《桂州口号》《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上桂州李大夫》《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8首桂林山水诗。
唐代时桂林山水景观开始被开发和营建,逐渐出现了一些慕名而来游玩的文人,他们在此创作了山水纪游诗。唐代寓居文人代表及其诗作如下:李群玉作有桂林山水纪游诗《桂州经佳人故居》和送别诗《送萧绾之桂林》、杨汉公作桂林山水诗《訾洲宴游》、杨衡作有《桂州与陈羽念别》《秋夜桂州宴送郑十九侍御》《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桂林山水诗3首。
唐代桂林本地文人创作的桂林山水诗虽然并不多,但他们从家乡视角,将自己最熟悉的山水景观作为描写对象,笔触虽清淡朴素,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桂林山水的深厚情感。曹唐,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作有桂林山水诗《南游》;曹邺,桂林市阳朔县人,作有《碧寻宴上有怀知己》《东郎山》《东洲》《题广福岩》《寄阳朔游人》《西朗山》6首桂林山水诗;欧阳宾(亦称欧阳膑),桂林市灵川县人,作有桂林山水诗《訾家洲》。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张籍等人,虽未亲到桂林山水,却能依据对桂林山水的想象,创作出桂林山水诗篇,广为流传,有的诗句还成为吟咏桂林山水的名句,流传至今。他们的诗作多为朋友之间的赠别之作。杜甫与桂林有关的赠别诗《寄杨五桂州谭》:“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其中“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是赞叹桂林的名句,常为后人引用。韩愈作有赠别诗《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一句更是成为赞美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此外,王昌龄、白居易、张籍均作有与桂林有关的赠别诗。
两宋、明清:桂林山水诗的繁荣
两宋时期,桂林山水诗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不仅参与桂林山水诗创作的文人数量增加,个体创作的数量也稳步增长。许多文人均有十余首诗的创作量,更有甚者多达三十余首。
宋代宦居官员创作的桂林山水诗占比最大,他们的创作为桂林山水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宋代的刘克庄、陶弼、范成大、张孝祥、張拭、吕愿中等人的创作数量较多。据统计,刘克庄(驻桂官宦幕僚)作有《辰山》、《程公岩》、《初游水东诸洞次同游韵》(二首)、《佛子岩》、《伏波岩》、《癸水亭观荷花》、《桂州春日》(五首)、《荔枝岩》、《龙隐岩》、《栖霞洞》、《千山观》等,共39首桂林山水诗,是历代宦居文人创作桂林山水诗最多的。范成大(1166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作有桂林山水诗《访古訾家洲》《甘棠驿》《铧嘴》《怀桂林所思听》《喜雪示桂人》《宿深溪驿》《严关》《宿清湘城外田家》等,共20首桂林山水诗。张孝祥(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作有《登七星山》《题张公洞》《屏风岩》《月夜与蔡济忠曹公会泛舟自水东归》《华景洞》《题云崖轩和方韵》《游释迎寺登环翠阁》等,共15首桂林山水诗。
宋代贬谪官员创作了数量庞大的桂林山水诗,较为有名的有北宋时被贬至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的邹浩、被贬至桂州的宰相李钢。邹浩作有《白龙洞》《别昭州》《画山》《留别龙城山主怀义》《清华阁》《仙宫岭》等,共36首桂林山水诗。李纲作有《桂林道中》(二首)、《山月驿闻子规次韵》。
宋代旅居文人较为有名的有黄庭坚、张自明、赵夔。黄庭坚(宋徽宗时期被贬宜州,期间曾到桂林游览)作有《过桂州》《过全州访朱德人》《能仁寺》《双松堂》4首桂林山水诗。张自明(以宜州教授摄事,期间到桂林游览)作有《华景洞》《七星山》《青秀山次韵》《水月洞》《题云崖轩和方韵》5首桂林山水诗。赵夔(高宗绍兴末南迁北归,常寓正悟寺,遍游桂林)作有《桂林二十四岩洞歌》(二首)、《玄风洞》3首桂林山水诗。
宋代本籍文人有陶崇(桂林市阳朔县人),作有《笔山》《访僧云归庵》两首桂林山水诗。
明清时期,桂林山水诗文化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参与创作的诗人数量和个体创作的数量均显著增加,使得明代桂林山水诗创作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其中,旅居文人、本籍文人创作的桂林山水诗较之前明显增多。
明清时期宦居文人创作的桂林山水诗数量也较为庞大,较为有名的有严震直、严嵩、谢少南、曹学佺、谢启昆、阮元等人。严震直(洪武年间奉命主持修复灵渠)作有《东渡春澜》《独秀山》《飞鸾桥远眺》《观音峰洞》《桂岭晴岚》等18首桂林山水诗。严嵩(曾为册封靖安府藩王的钦差大臣而到桂林)作有《山枣驿夜坐》、《全州古松歌》、《白竹铺》、《虞山宴别》(二首)、《全州道中》等18首桂林山水诗。谢少南(曾以佥事督广西学政),作有《登桂江观音阁》《登七星岩》《九日同诸僚虞山宴集》《秋日柳山游览》《游靖潘宗池亭》等16首桂林山水诗。曹学佺(天启年间任广西右参议,崇祯初任广西副使)作有《冬日南薰亭落成同诸公过酌》、《桂林风谣》(九首)、《明月洞》、《木龙洞》、《湘山小馆即事》等19首桂林山水诗。
明清时期桂林的贬谪官员较为有名的有顾璘和解缙。顾麟(清弘治年间被贬谪知全州)留存有《玉柱岩作》《归自灌阳望湘山口占》《华山舜祠》《将赴灌阳》《九日登柳山》《湘山初游》等48首桂林山水诗,是历代贬谪文人创作桂林山水诗数量最多的。解缙(1407年被贬为广西参议)作有《桂林大圩》《过清湘》《过全州》《临桂宣圣书院》《灵川发舟》《平乐偶成》等13首桂林山水诗。
明清时期,随着桂林山水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因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专程前往桂地游赏,他们多数曾在广西其他地区任职,闲暇时便来桂林游览,也有部分文人闻听桂林山水的美名,远道而来,只为亲眼目睹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俞安期、鲁铎、查慎行、袁枚、张维屏等。据统计,俞安期作有《初出漓江》《桂林岩洞杂咏:白龙洞》《桂林岩洞杂咏:弹子岩》《桂林岩洞杂咏:华景洞》《桂林岩洞杂咏:冷水岩》《桂林岩洞杂咏:龙腾岩》等60首桂林山水诗,是留存桂林山水诗最多的文人。
明清时期,本籍文人参与创作的数量达到最多。他们创作的桂林山水诗独具特色,对推动桂林山水文化持续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蒋冕(桂林市全州县人)作有《洮水行》《湘山寺》《舟行湘江杂咏》等15首桂林山水诗;朱凤森(桂林人)作有《蕉园中丞招游叠彩山华景洞》《九日登独秀峰》《灵川道中》《栖霞洞》《栖霞寺》等16首桂林山水诗。此外,蒋昇、张鸣凤、谢良琦、朱树德等本籍文人也创作了多首桂林山水诗。
古代桂林山水诗的发展原因分析
客观因素: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桂林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萌芽,兴起于唐代,在两宋、明清时期繁荣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唐代,桂林作为西南边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逐渐凸显,因国力强盛,朝廷开始对桂林地区进行开发建设。这为中原地区与桂林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原山水诗词文化开始成规模地向桂林地区输入。这种文化的影响使桂林山水诗词在唐代的创作实现了从量向质的突破。因此可以说,桂林山水诗在唐代的兴盛是中原文化与桂林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两宋时期,桂林山水诗的繁荣不仅受到了中国山水诗整体发展的推动,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宋代桂林地区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是广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桂林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加之理学思想不断渗透,为桂林山水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是山水诗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桂林山水诗的全盛期。这一时期桂林山水诗数量庞大,而本籍诗人涌现推动了桂林山水诗的传播和发展。这一现象与桂林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有关。明清时期桂林的政治地位较高,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同时,桂林文化教育兴盛,为山水诗创作提供了人才资源,推动了山水诗的创作和文化的发展。
主观因素:众多官宦名家参与创作
随着桂林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官宦文人成为古代桂林山水诗作创作的主力军,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篇。为了巩固政权,被派往桂林的官吏不断增多。古代桂林作为南疆地区的城市,也是历代贬谪文人墨客之所,由于地处偏远的岭南地区深藏着秀美山水,与才华横溢的贬谪官员有某种相似之处,于是,桂林山水之美与怀才不遇的心态融为一体,文人墨客在这山水间找到了精神慰藉,他们在诗篇中表达了对桂林山水和自身际遇的感叹。
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桂林山水逐渐成为众多诗坛名家向往的游览胜地,他们慕名而来,并用诗篇表达了对桂林山水之美的流连忘返。随着桂林教育之风的兴盛,桂林本籍诗人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更是以桂林本地人的热忱吟咏着家乡的山水,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色彩。还有些诗坛名家并未到过桂林,但他们根据对桂林模糊的想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些名家的创作提升了桂林山水诗的创作水准。
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实践为桂林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通过作品影响了后世诗人,使得桂林山水诗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也为后人研究桂林山水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单位:桂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