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现状 问题与对策 *
——基于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科普调研的思考

2024-06-12 18:28:59张东淑陈新熊黄稚茜刘泽鹏苏华美刘叔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岭南科普中医药

张东淑 陈新熊 黄稚茜 刘泽鹏 苏华美 刘叔文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岭南中医药文化不仅源远流长,且极具地域与时代特色[1],广州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聚集地,也是拥有深厚中医药文化根基的代表性城市,与城区相比,广州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等水平都相对较低[2],而岭南乡村作为中医药凉茶、煲汤、养生文化根植的沃土,中医药基层科普工作不仅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疫情防控中凸显出独特效果。为破解制约中医药文化在乡村传播与普及的难点、堵点,真正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田间地头”,本文立足广州市科协“广州市科普特色村”建设项目,结合项目组历时2 个多月,面向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乡村居民的中医药文化认知与需求度实地调研、知识竞赛、深入访谈的调查成果和相关思考,试图反映新时代背景下岭南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集中选取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具有典型业态的罗洞村、江埔村、锦一村、锦二村、锦三村、凤一村、凤二村、凤院村、南方村、新明村10个村的居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完成中医药文化认知与需求度调查65 人,参与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知识竞赛31 人,接受访谈5人。其中男47人,女54人;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14 人,初中文化水平30 人,高中或者中专水平12 人,大专及以上45 人;年经济收入情况:收入≤10 000 元40 人,10 000 元<收入≤20 000 元26人,20 000 元<收入≤30 000 元17 人,收入>30 000 元18 人;收入来源:农畜产品(通过销售自己种植的产品以及养殖的牲畜获得收入)25 人,土地流转收入(将土地流转出去定期获得收入)12 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在别的工厂或城市进行务工或经商获得收入)42 人,其他收入(子女供给或自由从业如装修、摩托载客等)22人。其中有家人从事中医相关工作者占35.38%(23/65),接受过中医治疗者占87.69%(57/65),认为掌握中医知识对自己健康有帮助者占93.85%(61/65),认为生活中需要中医常识者占100%(65/65)。

1.2 调研方法为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岭南乡村居民在中医药文化背景、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现状,提炼当前中医药基层科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课题组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围绕建设“广州市中医药科普特色村”的研究主题,集中选取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的10个村展开实地调研、知识竞赛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一般情况。(2)村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包括对中医传统思想的认知程度、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的认知程度、对中草药的认知程度、获取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途径、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程度、所在地中医适宜技术开展情况、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等。(3)村民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情况,包括是否愿意开展中草药的种植、希望义诊能提供哪些服务、希望哪些科室能参与义诊、认为有无必要在本村发展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有何益处、阻碍所在村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因素等。(4)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TCM-QL)知识竞赛采用“2016 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公众适宜方法、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常识、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5个维度。知识竞赛共20 个题目,满分100 分。得分≥80分,则判定为具备基本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划分为5 个维度,某一维度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指的是具备某一维度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以考察某一维度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所有题目的分值之和为总分,实际得分达到该总分80%及以上者,被判定具备该维度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5)深度访谈针对中医药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认知、中医药文化情感、中医药文化行为4个方面。

2 结果

2.1 村民对中医药体验类的技术接受度较高而对于文化知识类的认知度较低调查问卷反映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度尚有待提高:关于中医传统思想,阴阳五行、辨证施护、五运六气、气血津液学说对村民来说较为熟悉,但仍有半数以上村民[61.54%(40/65)]不清楚;中医药著作中村民了解最多的是《本草纲目》[64.62%(42/65)],《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较多村民了解过,但仍有26.15%(17/65)的调研对象对于以上著作均不了解。常见中药中村民对金 银 花[87.69% (57/65)]、蒲 公 英[69.23% (45/65)]、车前草[69.23%(45/65)]了解程度比较高,而对贝母、小蓟、淡竹叶了解程度较低。对中医药适宜技术除穴位注射[12.31%(8/65)]外,拔火罐[43.08%(28/65)]、推拿按摩[44.62%(29/65)]、贴敷膏药[46.15%(30/65)]、中草药[46.15%(30/65)]、针灸[46.15%(30/65)]的使用频率均较高,认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不良作用小[56.92%(37/65)]、疗效好,去病根[33.85%(22/65)],且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26.15%(17/65)];然而,61.54%(40/65)的村民表示,他们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中医药文化方面,针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47.69%(31/65)]村民们较为熟悉,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法[38.46%(25/65)]以及中医四大经典名著[33.85%(22/65)]。上述结果体现了乡村居民对于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虽有较好的接受度,但对中医药文化知识了解度却较低,这与知识竞赛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基本素养的村民占比较低[32.31%(21/65)]的结果一致,反映出乡村居民对体验类的技术接受度较高,而对于文化知识类的学习则尚需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素养与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密不可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中医药文化素养,才能具备更好地甄别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能力[3]。中医药文化素养5 个维度中,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维度的素养水平最低[20.00%(13/65)],此维度素养对应的是材料分析题,高信息理解能力提示居民筛选有效中医药健康文化信息的能力较强。研究[4-6]显示,良好的健康信息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居民获取科学的健康相关知识;促进医患沟通,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因此加强乡村居民个人信息理解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乡村居民整体素养水平和中医药文化认知度的提升。村民获取中医药文化的渠道主要是手机中关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推送,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56.92%(37/65)],以及电视广告[40.00%(26/65)]、亲戚朋友介绍[33.85%(22/65)]。这虽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但这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专业性较低、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较容易村民产生认知误区。这可能正是访谈中反映出村民普遍有“中医见效慢,西医见效快”的认知误区,且普遍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中医药保健养生方法时缺乏专业知识或技能指导的现象的原因。项目调查小组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乡村科普图书室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医药科普书籍,但是仅在上班时间开放,且地点或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三楼,或在地下室,疫情期间开放时间大幅缩短,不利于阅读需求比较高的中青年村民前往阅览;村民平时经常聚集或必经之处,如篮球场等集体文化基础设施场地,尚未发挥在中医药基层科普宣传方面的作用。

2.2 当前岭南乡村中医药基层科普尚无法满足村民对中医药文化与技术的迫切需求关于中医药文化需求度调查情况,一方面,90.77%(59/65)的村民认为有必要在乡村发展中医药文化,其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46.15%(30/65);近2/3 的村民有种植中草药的意愿;有67.69%(44/65)的村民认为发展中医药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思想水平,使正确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广泛传播;44.62%(29/65)的村民认为发展中医药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希望参与义诊服务的中医药科室:中医内科[69.23%(45/65)]、中医针灸康复科[58.46%(38/65)]、中医外科[50.77%(33/65)]、中医儿科[46.15%(30/65)]均有较多村民选择,说明乡村居民对中医药文化与技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村民认为阻碍所在村中医药相关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相关宣传力度不够大,了解的人少”“掌握专业中医知识的人太少”和“乡镇卫生院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太少”;认为目前中草药种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相应技术推广人才。关于所在村可使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场所距离,选择大于5 km 的最多[30.77%(20/65)],这些也反映出缺少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缺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人才,缺少距离近、容易获取服务的场所是目前乡村中医药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主要原因。

3 增强岭南乡村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策略

3.1 因人制宜 提高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近年来广东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健康养老等话题成为农村居民关心的焦点。与城市相比,广东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虽逐步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7]。因此,农村居民应该成为今后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居民对于中医药文化普遍存在知识误区与片面化认知,如认为中医见效慢、适合预防保健。其实针灸、中成药用于急救的例子数不胜数,且中医药在治疗久病顽疾中也极具优势。而这些误区的形成,与获取信息的途径专业性低、信息良莠不齐有较大关系。针对上述乡村居民的特点,建议因人制宜,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发展实际需求,建立优先、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工作的原则,设立乡村中医药科普基金,制作推出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岭南乡村特色中医药文化新媒体爆款产品,依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辐射推送至村民手机终端,面向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中医药基层文化传播;树立起岭南乡村中医药文化品牌形象,向乡村居民宣传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念,进而提高乡村人民群众获取、甄别、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能力,以促使其中医素养水平的提升[8]。

3.2 因地制宜 打通科普宣传最后一公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医药基层科普或义诊活动,充分注重中医体验感,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中医药文化终端等传播媒介以及中医阅读角、中医自助体验区,将中医学的生命力、中医药健康理念、“治未病”理念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使居民在守正创新中洞见生命与自然的奥秘,实现乡村健康“肌理”“内核”全面升级,打造“多维一体化服务”的美丽乡村“中医药文化客厅”。在构建基层中医药科普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硬件设施或活动的基础上,为弥补“一公里”还未能使乡村居民充分享受到便利的缺憾,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居民对中医药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议因地制宜,进村入户派发独具中医药文化特色或符号的文创产品,逐步建立起乡村居民了解、认识、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自主性;完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场所建设与人员储备,打通中医药文化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便利、更易获取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或技术服务形式[9],在此基础上逐步丰富、拓展中医药基层科普的形式与内容。

3.3 因时制宜 创新后疫情时代科普服务实践中医药在我国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全国各地的抗疫实践充分证明,针灸、推拿、耳贴、敷贴、五禽戏、太极拳、太极扇、八段锦、易筋经,可以舒筋通络、强身健体;中药香囊或香薰等,可以净化空气、避秽防疫[10];黄芪、党参、枸杞子、大枣等,可以提气养神、扶助正气。这些中医药方法均可很好地扶正祛邪,用于防疫抗疫。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应因时制宜,可将上述中医药防疫知识制作成乡村居民接纳度高、传播率广的视频、微信图文、宣传日历等,并灵活利用常态化核酸检测这一村民聚集的时机,开展“润物细无声”的科普与服务,紧跟后疫情时代岭南乡村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知识与技术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创新科普服务实践内容与形式。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在岭南乡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不论是道地药材还是民间经验都十分丰富。岭南乡村居民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信赖虽经时代更替却有增无减,煲汤、凉茶、养生即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鲜明代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彰显其活力。文章根据现场问卷调查、知识竞赛、深入访谈多角度科普调研结果,针对目前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度低、需求度高的特点,分析其内在原因,并提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增强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度与健康文化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着力破解制约中医药基层科普在乡村发展的难点、堵点,润物细无声,让乡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让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产生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岭南科普中医药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