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2024-06-12 18:28隋国媛陈丽娟贾连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能力院校

赵 娜 隋国媛 陈丽娟 贾连群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8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推广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是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肩负知识、技术创新的重任,因此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去培养创新人才。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其高等教育发展60余年,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有学者[1]通过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医药人才教育往往比较注重传统理论的讲授,而缺乏科技渗透、科研锻炼,导致很多学生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药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的社会学解释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2]。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上的创新人才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以及不同的要求。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作者认为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理论和科研上的创新尤为重要。理论创新主要是指经过前人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修正、补充、更新前人的理论,做到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科研创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发现与凝练关键科学问题,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揭示中医药研究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2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其发展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中医药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有师承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以及自学模式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推出了“团结西学中”“中医进修”等一系列政策,为中医教育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 年实行的现代中医药人才高等教育,以中医经典的教学为主。随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陆续建立,中医师承等传统教育模式逐步被现代化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替代。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中医教育体系,实现了从单纯临床人才培养向多类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以及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的转变。全国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已开始探索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但在培养学生时并没有将是否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目前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育,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人们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增大,当前优秀临床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2.2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支撑条件不足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灵活的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中医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经典课程以及传统文化课程的占比较低,或者由于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学生对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皮毛,使得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较浅薄,中医思维较差;此外,大部分的中医药院校不具备细致可操作的标准,且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足以支撑人才培养的框架,使得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到影响,导致目标虽一致,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良莠不齐。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学制为五年,学生通过3~4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后,再在临床实习1~2年,毕业进入社会,可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对在医院工作的中医医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人的能力并没有达到中医人才的标准。造成这种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培养模式的单一固定化,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弱。另外,由于各个中医院之间的流动性较小,教师多为本校培养,缺乏学术之间的交流,导致中医理论和思维没有太大的变化,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4 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不强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由于中医药专业性较强,学校大多因专业过专、专业过深过窄、缺少人文科学等课程,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3]。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应试教育,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对医学基本知识及临床技能更为重视,科研意识较为薄弱、科研思维水平不高,导致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且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不足。虽然学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竞赛,对学校科研氛围和学生科研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2.5 中医药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不科学目前中医药院校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分类越来越详细,从而扩展了教学内容。大部分院校的课程分为中医基础学科、经典原著课程以及各家学说课程,临床上分为内外妇儿等课程,还有西医课程[4]。但是理论课程的学时占比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与科研相关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且多为选修课,导致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思维和视野不够宽阔,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6 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若缺少能做出正确指导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年迈的教师精力不足等,都直接影响中医人才的质量。虽然近几年中医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仍相对薄弱,部分院校未能实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转变。另外,研究型、开发型的学习方法也很少在教学中应用,教材更新缓慢,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未受到足够重视。而且教师自身要兼顾教学、科研及医疗活动,精力有限,无法在学生创新指导方面投入更多的热情。

3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3.1 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和临床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满足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时刻保持中医药的生机和活力。高校应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出理论基础强、临床技能硬、科研能力好且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德才兼备的当代中医药创新人才。

3.2 加大宣传及激励制度,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建设制度保障,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调动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场地的建设等。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渠道,从多个维度对学校的创新项目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科研平台以验证其科学设想,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在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发挥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从事科学创新工作带来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从而增强其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师生积极加入创新活动的热潮,发挥优势并带动周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优、科技创新学分认定等评奖量化的工作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 加强科研与教育的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学校是研究问题与创造新知的场所,学生进入大学就获得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学校应主张科研式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从而挖掘其创新能力。科教结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创新平台,在学习基础知识后进行科研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传统中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等大型实践活动,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外提供课外创新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借助这一项目提供的科研平台进行研究,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开放所利用的科研实验平台并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平台,学生自主加入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创新团队,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学习与本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如查阅中英文文献、阅读文献、撰写综述等,通过学习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科研热点,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创新点。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相互联系,对最新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带学生学习前沿的研究热点,鼓励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相关领域当中;进行科研实验时帮助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统计学等科研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平台、科研资源,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的技能以及科研思路、方法和技术,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保障[5]。高校在选拔教师时不仅要关注其理论知识水平,也应着重考察教师在科研或创新上的经验和见解,选拔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以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创新力量。另外,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学习创新类课程,培养教师科研诚信精神和学无止境的态度,鼓励教师向优秀人才学习,将学到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思维应用到教学中。

中医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因此可在中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中医现代化这一理念,教学时不仅讲授传统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见解与创新思维。

3.5 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出发,调查中医药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对学生可进行学分制教学,如实施弹性学分制,准许学生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学生如果想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适当延长毕业时间。可适当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或哲学等课程,建立以传统课程为基础的中医基本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中医思维。另外,可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来扩展选修课,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强化师生双向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精彩和高效。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法(CBL)、问题式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CBL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案例,采用文字或动画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病例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临床思维能力。PBL 鼓励大学生提问,促进大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倡导大学生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思维。此外,增加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改善教学环境;采用PBL、翻转课堂、自主设计性实验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放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元素。如何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传统的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加大宣传及激励制度,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加强科研与教育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传统中医药与中医药创新互相结合,对当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对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药创新能力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