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润玲,沈澄英,李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1]。但在较长时间内,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均普遍以考试成绩为主。从理论角度分析,该种比较单一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无法匹配这两类不同的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高职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的“收获”,更不能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被认为是近些年国内外最为前沿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因为增值评价不以学生某一阶段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而是考察一个时期内学生学习成果的净增[2-4]。增值评价是一种纵向的、公平公正的、客观的、多元多维的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其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全面,对学生学习进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5-7]。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统计知识等科学地收集、处理和分析高职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业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在该阶段取得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方面的增长和存在问题的过程。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业的增值评价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业的增值评价不仅是评估其学习成果,而且是评估其学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大部分学业增值评价研究的教育部门或者学者围绕普教的较多,对高职教育群体进行研究的较少。这样的研究情况不仅会使得高职学业评价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缺失,而且影响高等教育评价的进一步发展[8]。目前高职生的学业评价更多关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的评价理论和实践相对较少。而高职毕业生从学校获取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较大的反差促使高职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者、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等展开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研究。高职院校本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能否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与学业评价密不可分。基于增值评价的高职生学业评价虽然引起部分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等的密切关注,但在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索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很有必要。
1.重分数轻技能与素养的评定
由于受传统的“唯分数”的学业评价的影响,目前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增值评价时,依旧以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或者技能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程度的评定依据,轻视学生在本课程职业素养、思政素养等方面获得的非智力方面的进步。这种重分数轻技能与素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社会和产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大多数高职院校也纷纷响应,不同程度进行了高职生的学业评价改革,强调任课教师在关注学生最终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过程考核结果,但是任课教师对于过程性考核内容的设置、实施过程的具体要求、各部分内容分数的比例设定、评分标准和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等内容的确定还处在摸索阶段,过程考核相对随意,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常常在课程的总成绩评定时还是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核的重视程度未能如愿以偿。
3.忽视学生“差异”的评价准则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多元化,导致学生的入学背景、家庭状况、起点和个体差异比以往的差异更大,但较多高校的学业增值评价还存在采用相同评价标准的现象,多元化的生源个体、起点和入学背景等诸多差异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差异大的高职生却采用相同的评定标准评定学业,这会导致学业成绩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在较多课程学习中得不到正向反馈,学生的挫败感十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单一的学业评价准则往往忽视学生的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这种学业评价不利于高职生的学业“增值”和全面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公平化和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学生学业增值评价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较多高职院校不遗余力推行学业增值评价,但是,科技的高速发展、行业的调整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得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转换和升级,毕业的高职生与企业需求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较大差距,而学业评价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本土化的高职生发展理论指导
目前高职教育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毕业的学生步入企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等。针对上述问题,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学业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从不同方面对增值评价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增值评价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在增值评价的内涵、作用及优势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总的来说,增值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的学业增值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少之甚少,对于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更多研究是国外理论在国内的具体应用。关于学业增值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较随意,存在一定不科学、不客观和不公平公正等现象,对于增值评价的意蕴、内涵和外延等本质性的问题研究的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总结,我国虽然借鉴了西方的学业评价体系,但西方的增值评价理论不完全适配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业增值评价,不利于高职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研究和发展本土化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理论。
2.难以反映高职生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评价标准不统一。各高职院校、各院系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各异,不能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一致性。这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增值情况,也不能保证就业、深造等方面的评价的合理性。其次,评价内容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成绩,忽略了学生在社会实践、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方面的增值情况。这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增值情况,也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评价结果利用率不高。政府、行业和企业不重视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结果,不能充分利用学业增值评价结果,也不能保证学生就业、收入和深造等方面的合理性。
3.未能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促发展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学业评价也在积极尝试增值评价。但是大部分院校的学业增值评价仍然是注重知识积累和技能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能力、沟通协作、策略谋划和责任约束感等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未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这就致使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适应性、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差。这反映了目前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未能发挥其应该具有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明了现有的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体系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不断深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生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导向。教育教学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怎样做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导向。高职学业增值评价以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为重要导向,其重要的优点是可以对学生学业和发展进行更全面的衡量。与传统的学生成绩衡量标准(如成绩或课堂参与度)不同,学业增值评价考虑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广泛因素,包括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度和学生个人特征等。将其引入高职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分析和总结影响学生学业进步和发展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及时纠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是评估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针对评价结果,任课教师可以更科学、精准地找出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改进,从而多方面精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生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参差不齐,教师难教、难评价,教育管理部门难管、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值评价是一种剥离学生的不同起点、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等影响因素,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发展的评价,将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中,可以为高职教育的学业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学校可以更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方面的形成和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科学地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精准的建议和意见。这不仅可以让教师深刻领悟教与学的互促关系和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效能,破解当前高职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客观、不公正等难题,而且还可以使高职教育回归以生为本的出发点,从而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而增值评价正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最终的价值导向。目前,我国高职生发展理论相对不健全、高职教育学业评价仍然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问题,改善上述现状的关键要结合高职生的学业评价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这就需要设计系统的、可靠的和针对性强的学业增值评价实证试验、实践探索方案与科学研究方法,借助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大量的相对客观、真实和公平公正的学业增值评价数据并进行多次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增值评价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构建和发展本土化的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和学生发展理论。
学业增值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评价的目的能否达到和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9-10]。只有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业增值评价的指标,才能通过对不同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起点的学生评价,得到可靠、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与高质量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的进步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高职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其踏入大学为起点,大学毕业为终点,改进高职以往的结果评价,强化高职生学业的过程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制定相应学业评价指标,使得高职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更能客观、公正而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增值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最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可以将该种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和思政素养目标。高职生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获得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应用专业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目标主要指积极思考、创新精神、谦虚求学精神和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安全生产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和吃苦耐劳的态度等方面;思政素养主要为诚实守信、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三精神、三意识”是指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高职生经过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就是学业增值,因此,学业增值评价可以通过设定知识指标、能力指标、职业素养指标和思政素养指标来考核高职生的学业增值。每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应根据学业评价内容和方法而定。
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的依据是收集学生一定阶段学习过程原始数据,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新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的大量地原始数据收集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构建高职学生的学业增值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首先要通过学习高职生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和统计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关大量数据,然后建设和健全高职生的学业与发展数据库。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相关的数据。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资源掌控能力和工作应对能力等等;职业素养包括抗压能力、事物洞察力、积极适应的能力、策略谋划能力、诚实守信认识、责任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等;思政素养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三精神、三意识”等。通过收集本校不同专业的每个阶段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等方面的数据,逐步构建高职生的学业与发展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纵向对比分析,得到学生的学业增值情况,并将结果形成反馈、提出高职生学业改善和提升等意见和建议。
虽然随着高职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现状依然是重分数轻技能与素养的评定、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和忽视学生“差异”的评价准则;存在缺乏适切高职生的发展理论指导、难以反映高职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素养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可以引导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积极探索高职生的学业增值评价意义非凡。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生发展理论、制定高职生学业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创建高职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