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萦新,甘迎春,陈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1];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成果,对于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随着产业学院建设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发挥校企等多元主体在共同育人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是指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
2020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鼓励各类高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产业紧密结合,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指南规定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立项条件等核心内容,是指导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纲领文件。
2023 年3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公布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启动建设名单,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9 所本科、高职院校提交的141 个方向作为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培育对象。产业学院联合“专精特新”企业、关键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地方(地市级以上)中小企业中心、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单位,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共同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共有500 多所高校牵头申报了800 多个建设方向,最终确定139 所高校入选。其中,常州市有常州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入选。
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3],在“双高”建设方案中,入选的高职院校均将产业学院列入建设内容,与此同时,非“双高”院校也纷纷尝试建设产业学院。以常州科教城为例,共有三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和两所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启动以来,科教城内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均开展了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与相关企业、行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等项目,相关成果入选现代产业学院最佳案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信息产业特色相继成立了三菱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深信服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固高固力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新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1 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和行业知名企业,建成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精密制造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入选2022 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2 个、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2 个,学校还举办了多期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级研修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21 年4 月就成立了地坪产业学院,2022 年被立项为常州市级产业学院;学校建立了明都酒店数字化产业、连云港现代医药、中船等产业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共建“百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母婴产业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让高职教育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设“高端特种功能纺织品产业学院”,入选常州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培育建设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一起开展人才培养,对接行业和产业,共同建立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各方的合作协议中,均会将人才培养列入其中。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更是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任务目标,作为建立产业学院考虑的首要因素,在选定合作企业、行业的时候,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产业学院构建在专业基础上,合作的企业一般与专业高度相关、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通过紧密的合作,学校可以深入了解产业前沿的资讯。另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产业学院组建开始到圆满完成任务,开展周期性的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计培养具体阶段和过程,阐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通过每门课程对学生实施具体的培养,通过不同学期的培养,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如在大一时,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辅助少量的专业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大二上学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重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开展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很多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培养学生采取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形式,通过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与校企等几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按照一定比例由企业教师、行业专家来承担,理论+实践有效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
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或者工程中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实景化场景,给产业学院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实训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产业学院实习实训,理实一体化结合,学生可以很好的向企业工匠学习,学习他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另外,通过订单培养,很多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工作,提前确定了就业方向;在创新创业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合作开发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共同培养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开展专利等研究,在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有很大地帮助。
在体制上,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为省政府或者市政府所有;而企业属于国有、集体或者民营,与高职院校开展产业学院合作的企业大多为民营性质;学校与企业体制上的差别使得在合作方面有的内容难以开展。在机制方面,企业一般更加灵活,而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会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合作在一些方面受到限制。在育人方面,学校把这项内容作为产业学院建设最核心内容,高度重视,而企业以追求效益为第一目标,把人才培养放置于次要位置,一般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双方目标上的差异,造成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发挥的育人作用和育人功能不够,致使现代产业学院逐渐降低了“产”的功能[5]。
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为重要的任务,校企双方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校内外实习实训、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但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因此在课程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对于职业素质等内容方面涉及的较少,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多。对于合作企业来说,更多地关注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以迅速为企业所用,更多的学生能够留在企业,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因此更关注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公司的岗位,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更加不重视了。
虽然早在2006 年,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产业学院,但产业学院大规模的出现却在2019 年“双高计划”实施之后,2020 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出台后,进一步明确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等;总体来看,产业学院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属于新事物,对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还属于探索阶段,还不成熟。
当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还缺乏宏观的指导意见,人才培养不太规范,实际运行过程产生了一些问题甚至纠纷;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校企双方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在培养理念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校企双方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校企等各方需要完善合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以校企共同理念与价值共识为基础,合作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拟定章程。理事会一般由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组成,是产业学院的决策机构,对产业学院办学中有关规章制度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制订、课程方案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完善、修订等决策。
产业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分阶段工作目标,责任到人,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和部署,确保产业学院产出高质量成果,促进多方事业发展。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组织架构,签订规范合同,完善相关运行制度或章程,明确校企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在相关制度或章程中,应明确校企等各方所担当的具体职责,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更好发挥企业的作用,提升课程学习实效。
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要的内容,校企双方需根据国家的政策,特别是中办、国办、教育部近期出台了很多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文件,均鼓励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等多方合作,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本省、本地产业特点,集聚政府、职教集团(联盟)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具体来看,通过召开专业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核心课程的标准,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创新“双主体、三段式”育人模式。“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课程+讲座”,通过校内教师授课、企业导师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学习兴趣,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夯实本专业的技术技能;第二阶段“项目+实战”,通过项目训练、实战开发、论文撰写、知识产权申请等途径,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纵向课题和企业的横向项目,强化专业群复合技术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竞赛+双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杰出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根据学习周期三年,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学习重点、培养目标等进行系统设计,扎实做好学生的过程培养。
结合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探索构建“全程化、分段式”的大学生涯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一阶段(即大一年级),着重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多方合作向学生传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更好地开启大学阶段的生活。第二阶段(即大二年级),重点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同时校行企等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产业学院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和认知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第三阶段(即大三年级),结合顶岗实习等课程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巩固,通过相关课程深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并通过合作式培养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选择方向,形成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
对于大学生培养来说,实践是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等各方安排好实习实训等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安排好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课程合适的比例,设置校内外具体的课程,校内的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置;校外的课程重点是在产业学院合作企业中开展,也可以在密切合作的企业中开展。其次,注重实训的具体过程,通过精细化构建紧密合作的实训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很多产业学院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实战化的场景,校企协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实习实践,完成项目化的实训任务。最后,安排好学生的顶岗实习,产业学院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通过在校外三至六个月左右系统的实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未来就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工业互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训操作,提升学生技术岗位能力。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化、全流程”培养培训,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工作现场,围绕工作现场的真实问题或项目,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典型工作场景的分析,结合企业“1+X”“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大数据平台运维”证书标准,共同开发全流程项目,实现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
开展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考核非常重要,需要校企等多方共同制定考核制度(方案),实施考核工作,通过系统的考核提升学生的素质。首先,从考核的内容上看,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可以分为第一课堂考核(课程考核)、第二课堂考核(学生活动考核),第一课堂由学校教学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第二课堂由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其次,从考核的对象来看,被考核对象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以及对企业的考核;再次,从考核形式上看,可以线上考核,比如,通过调查问卷、考试等形式,也可以线下,通过现场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考核;最后,从考核的过程来看,考核包括熟悉考核制度、实施过程考核、公布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运用与改进等内容,通过完整的过程实现系统的考核。
在国家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过程中,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各方的优势,结合专业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专业建设标准,量身制定课程,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一系列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