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宗升,孙喜欢,苏小艳,蓝国才,罗金贵,何 钧,卢杨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南宁 530225)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的本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1]。油茶树高度一般在1~5 m,叶片狭长,常呈椭圆形,叶面绿色且有光泽,花顶生,花瓣呈白色革质,朔果球形,内含3 室,1~2 粒种子[2]。油茶种子是油茶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其种子可提取油茶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茶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口感较好和营养价值较高[3]。油茶籽油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等[4]。油茶在广西地区有大面积种植,是该地区主要林业经济树种之一[5]。本研究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的油茶栽培项目为例,系统阐述了该地区油茶栽培的核心技术及管理措施,旨在为该地区的油茶栽培工作和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广西国有七坡林场(22°28′~22°46′N、107°59′~108°18′E)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南郊区。七坡林场属大明山系南向西支的延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401.4 m(栏头岭),平均海拔200 m,以丘陵地貌为主。该地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6],年均气温在21~22 ℃,年均降雨量1 200~1 300 mm,降雨量较高,但受季风影响,降雨季节分配不均,≥10 ℃的活动积温7 500 ℃,相对湿度在79%左右。土壤以赤红壤为主,土壤疏松肥沃,养分均衡,排水良好。七坡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蓄积量约381.5 万m3,森林覆盖率可达82.1%。油茶是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树种,一般在年均气温14~21 ℃,年均降水量1 000 mm以上,相对湿度70%~85%,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海拔8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盆地地带生长良好。七坡林场符合油茶生长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油茶可望在该地区良好生长。
用于栽培的油茶种子应采自种子园,纯度、优良度、生活力需达95%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本研究中油茶品种采用通过国家林业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茶良种香花油茶、岑软3号和湘林XLC15号。
在选择油茶栽培地点前,先进行前期调查,以确保栽培地符合油茶生长的最佳条件。栽培地应选择在海拔800 m、坡度25°以下权属明确的林地,土壤以微酸性为宜;栽培地还应选在光照良好的区域,保证油茶生长所需的足够的光照。考虑到油茶苗木嫩枝和嫩叶容易受到风害,因此,栽培地应避开风口。本研究的栽培地以七坡林场七坡分场那丹站3、5林班,立新站13林班和上思二分场平广林场六桥站6、7林班为主。
于栽培造林前1 年的秋冬季节进行栽培地清理与整地,首先伐除林地内所有的藤、杂草、灌木和疏残林(伐桩要求在10 cm 以下),然后清理林内较大的石块、枯枝落叶等杂物后进行整地处理。整地时根据不同栽培地的坡度情况选择整地方法,坡度10°以下时采用全面整地,10°以上时则采用梯状整地。本研究中采用七坡林场研制的整地施肥抚育一体机设备进行整地,开设林耕带,带宽3 m,带间距5 m,沿等高线开设,同时做好上下两条道的连接。
我国在早期营造人工林时,主要以营造单一树种的纯林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与相关从业者发现营造纯林可能存在生态系统不平衡、病虫害发生与传播风险增高、林分抗性降低等局限性。因此,本研究采用油茶+桉树混交林(初植密度每667 m2油茶为64 株,桉树为16 株)和油茶+嘉宝果混交林(初植密度每667 m2油茶为52 株,嘉宝果为13 株)两种模式进行油茶栽培,栽培后除可生产油茶鲜果外,还可生产嘉宝果鲜果和桉树木材。
选择生长状况良好、无机械损伤的2 年生嫁接苗(苗高50 cm、地径0.5 cm)。栽培前沿水平林耕带挖明坎(面规格60 cm×60 cm,底规格40 cm×40 cm,深40 cm),将表土和心土分开存放。定植前2 个月施有机基肥,定植前1 个月再施入10~30 kg 腐熟有机肥。于雨后土壤湿透下进行栽培,在定植点中心开穴,压实穴底,去除苗木底部营养杯塑料袋后将苗木栽种在定植穴内,嫁接口与地面平行,定植后在坎面上覆盖一层松泥。嘉宝果和桉树则采用I 级苗,栽培方法与油茶栽培方法基本相同。
于造林后1 个月可进行第1 次追肥,或在春、夏、秋梢前施肥。施肥前在树冠外围上坡处沿树冠投影线开1条长1 m左右的弧形施肥沟,也可以在植株两边树冠投影线各开1条50 cm 的长形施肥沟,沟宽25 cm、深20 cm;施肥时使用复合肥,施肥量0.25 kg·株-1,施肥后用土复平。
造林初期于每年春季和冬季施肥,春季以速效肥(尿素等)为主,施肥量0.5 kg·株-1;冬季以草木灰或腐熟有机肥等迟效肥为主,施肥量2 kg·株-1;成林后每年追肥1 次,大年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小年施氮磷肥,施肥量0.5~1 kg·株-1,施肥方法均同上。
油茶定植后,于每年冬季或早春季节的油茶休眠期进行修剪,修剪时使用枝剪、锯子等工具在距接口处30~50 cm 处定干,修剪枝条,大年重剪、小年轻剪。按圆头形或开心形进行修剪,修剪枝条应比例合理,分布均匀。修剪原则为剪密留疏,去弱留强,弱树重剪,强树轻剪。在日常巡护中,还需及时修剪油茶病枝、病叶。
于每年夏季和秋季分别进行1 次除草处理,沿种植行上方1 m、下方0.5 m 处设置除草带进行带状铲草。除草带宽1.5 m,清除除草带内所有的杂草和灌木,并挖去除草带内的草根、芒蔸等堆放在除草带下方。此外,在除草的同时,还需对油茶植株周边进行松土处理。
3.4.1 病虫害预防
很多病虫害的发生与不佳的林内环境有关。1)通过油茶林分精细化管理,适时对油茶林分进行修剪,保持林分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改善林内水热条件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关键;2)保证土壤养分含量,及时施肥、追肥,保证油茶长势健康,增强树势,以提高油茶的抗病虫害能力;3)当油茶成林后,可根据林内条件适当进行疏伐处理,以增加林内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滋生;4)应定期进行巡护,尤其是在病虫害高发季节,应保证1 周巡护1~2 次,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应及时清除病株及落地的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或焚烧,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4.2 常见病害
3.4.2.1 油茶软腐病
油茶软腐病主要是由油茶黑黏座孢霉菌(Myrothecium Camelliae)引发的油松病害。除油松外,还可危害桂木、小果蔷薇、台湾榕等植株。油茶软腐病发病初期油茶叶片会生有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不断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呈土黄色至褐色;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油茶全叶腐烂、落叶;病叶表面覆有浅灰色至绿灰色的病菌颗粒。油茶黑黏座孢霉菌感染果实后,果实上也会出现病斑,病斑与叶片相近,严重时会导致油茶果实腐烂、脱落,部分未脱落果实会形成僵果。油茶黑黏座孢霉菌感染木质化嫩稍和幼芽,发病后嫩稍和幼芽枯死呈黄褐至棕褐色。在广西地区多发于5—6 月和8—9 月。该病害发生于春梢展叶后晴朗天气,可使用1∶1∶120 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喷施,20 d后再次喷施,防治效果较好。
3.4.2.2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发的油松病害。油茶炭疽病发病后,叶片中央或叶缘处呈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内部轮生小黑点;果实感染后初期呈褐色病斑,随后转为黑色并逐渐变大,呈不规则状,病斑形态与叶片基本相同;枝条和叶梢感染后出现溃疡状病斑,病斑颜色逐渐由淡红色转为黑褐色,木质部呈黑色;油茶炭疽病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油茶落叶、落果、树梢干枯死亡。油茶炭疽病与降雨次数和持续期密切相关,林内湿度越大,油茶炭疽病的发病风险越高[6-7],在广西地区多发于高温高湿的雨季。可在新梢生长时喷撒1%波尔多液预防油茶炭疽病的发生。油茶炭疽病发病时,可在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等杀菌剂喷施杀菌,连续使用3~4次即可见明显效果。
3.4.2.3 油茶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是由煤炱目(Capnodiales)和小煤炱目(Meliolales)真菌引发的油松病害。油茶煤污病发病后,油茶叶片上会出现黑色病斑,一般多呈烟尘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分布于叶片主脉两侧。发病初期病斑相对稀薄且多发于叶片正面,对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发展至叶片背面且病斑加厚,形成菌苔,一般可达0.4 mm。油茶煤污病危害较轻时会导致油茶落花落果,影响其产量与品质;危害严重时则会导致油茶全株枯死。该病害在广西地区早春和早秋季节温度较低时高发,尤其多发于林分密度较大的阴坡等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林分。该病害的发生与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养分来源主要为介壳虫、蚜虫等害虫的分泌物,因此防治该病害主要通过治虫的方式进行。可采用50%三硫磷1 500~2 000 倍液等农药喷施灭虫,也可采用40%乐果乳剂加水1~2 倍涂干灭虫,还可以使用黑缘红瓢虫、食蚜蝇等天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3.4.3 常见虫害
3.4.3.1 茶梢蛾
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是鳞翅目尖翅蛾科的食叶、蛀干害虫。广西地区1年发生1代,每年6—7 月其成虫将卵产于油茶枝梢叶柄处,幼虫孵化后会从叶背进入叶片,啃食叶肉,并于10月后从枝梢节间蛀入枝梢越冬,并于次年5—6月化蛹。茶梢蛾为害时,油茶叶片被蛀食形成虫斑,严重影响其光合作用,影响油茶长势;同时会导致枝梢、顶芽枯死,影响油茶生长。茶梢蛾发生后可采用40%乐果、50%巴丹粉剂1 500 倍液,80%敌敌畏乳剂1 500 倍液等农药杀虫,也可以采用茧蜂、寄生蝇、蜻蜓等天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3.4.3.2 茶子象甲
茶子象甲(Curculiochinensis Chevrolat)又名油茶象鼻虫,是鞘翅目象甲科的蛀干害虫。广西地区一般2 年发生1 代,其幼虫或蛹越冬在土中,然后在次年4—7 月羽化成成虫,开始危害茶果。茶子象甲为害时,成虫和幼虫取食油茶果,成虫每天可以为害2~4个茶果,虫口密度较高时会导致油茶果被大面积侵蚀,严重影响果实质量;同时,成虫还会取食嫩梢的木质部,导致嫩梢凋萎并死亡,严重影响油茶植株长势。茶子象甲为害严重时,可采用80%敌敌畏、90%杀螟丹800~1 000 倍液、50%辛硫磷、90%敌百虫、10%天王星3 000~3 500 倍液等杀虫剂进行防治。此外,茶子象甲成虫具有假死性,因此也可以在树下铺设塑料布,晃动油茶树,收集假死成虫集中灭杀。
油茶是广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树种,对广西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通过对广西油茶栽培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油茶栽培的核心技术包括良种选择、栽培地选择、栽培地清理与整地和油茶栽培,管理措施则包括肥料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管理和病虫害管理,期望可为广西地区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广西油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1)继续进行油茶品种改良,培育更具抗病虫、适应性更强和品质更高的新品种;2)鼓励农民尝试不同的油茶品种,以提高市场多样性;3)推广生态友好型栽培技术的发展,降低环境负担,减少农药残留,打造有机无公害油茶果品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4)应加强科技在油茶产业中的应用,强化“产学研”结合,例如应用远程监测、智慧林业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