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芳,李 茜,赵家进,赵晓晨,赵 俊*
(1.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000;2.云南白药集团健康产品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500)
咖啡在消费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浪潮,第三波咖啡浪潮逐步趋于咖啡精品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咖啡品质,重视咖啡产区海拔、气候、水土、管理程度及鲜果处理法的不同而展现出来的“地域之味”。“精品咖啡时代”下,选择最合适的咖啡品种,种植于最有助于培养咖啡风味物质的海拔、气候与水土和生态环境,加以规范精细的管理,对于引出精品咖啡最优质、最丰富的地域之味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省是中国唯一位于南北纬25°之间黄金种植带内的咖啡种植区域,拥有契合精品咖啡种植所需的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适宜发展精品咖啡种植。为帮助咖农增收致富,树立云南咖啡精品形象,打造全球精品咖啡产区,以精品咖啡独特的品质属性取得更好的市场价值,推动云南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对云南省精品咖啡种植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2022 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约8.47 万hm2,总产量约11 万t。云南省各咖啡种植区在生产大宗商品豆的同时,已开始推广种植波邦、瑰夏等优质咖啡品种,精品咖啡种植覆盖面积正在逐步扩大,精品豆的占比不断提升。
云南咖啡主要种植在怒江、澜沧江、红河和金沙江等流域,海拔500~1 800 m 的热区,形成了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怒江州6 个主要种植区域。截至2022 年,普洱市是亚洲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之一,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为4.33万hm2、5万t,全市正在推广种植德热132、撒奇莫等精品咖啡品种,思茅、江城、澜沧、孟连等县(区)正在小规模试种波邦、铁皮卡、卡杜拉、瑰夏等多个精品咖啡品种;临沧市是世界高品质咖啡种植生产区域之一,全市咖啡种植面积约2.07 万hm2,咖啡豆产量约1万t,占总面积近37%的面积种植了铁皮卡、瑰夏、波邦等精品咖啡品种;保山市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为0.93万hm2、2万t,种植有铁皮卡、波邦、瑰夏、S288、云咖1 号、云咖2 号、柯娜、SL28、SL34 等阿拉比卡小粒种咖啡良种20 多个,铁皮卡、波邦、瑰夏3 个优质品种在保山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一定规模,尤其在新寨村,铁皮卡、波邦等精品咖啡品种种植面积覆盖率达到98%;德宏州是我国最早引种咖啡的地区之一,全州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为0.47 万hm2、1 万t,拥有全国唯一的咖啡种质资源库;西双版纳州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为0.47万hm2、1万t,2022年西双版纳州更新种植瑰夏、波邦约0.01万hm2;怒江州的咖啡种植面积约0.07 万hm2,其中铁皮卡、瑰夏、波邦等精品咖啡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州咖啡种植面积的近40%。
云南省优质咖啡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离不开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各项政策对优质咖啡品种种植的引导和激励,得益于咖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提供的支持,离不开各咖啡经营主体对于品牌和经营模式的探索,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及经营主体多渠道发力正逐步改变云南咖啡以卡蒂姆为主栽品种的局面,咖啡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云南省相继出台的《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2022—2024 年)》《关于印发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三年行动政策支持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资金方面支持优良品种更新,推进精品咖啡种植基地建设。2022 年发布的《云南省精品咖啡种植区划》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划定了海拔在900~1 500 m 的精品咖啡种植适宜区7 万hm2,并按照热区气候环境条件,在湿热区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干热区重点推广纯小粒种。2023 年新修订的云南小粒咖啡系列地方标准,规范了小粒种咖啡品种、种子评价、育苗技术、咖啡园的建立、咖啡园管理等符合生产实际的种植管理最新技术。一系列政策、规划、标准的颁布实施,科学的引导和推广精品咖啡种植,推进了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
云南省咖啡产区初步形成了“保山小粒咖啡”“普洱咖啡”“思茅咖啡”“宾川朱苦拉咖啡”和“德宏咖啡”等5 个区域性品牌。2022 年,云南省有4 家咖啡企业1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获证产品基地面积0.17 万hm2;23 家咖啡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证书36张,获证产品68 个,生产基地规模0.19 万hm2。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作为咖啡品质和信誉体现的标识,使云南精品咖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现品牌优势,具备了更好的辨识度和更高的认识度,并能走入一些特殊市场,为精品咖啡种植经营者带来更好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经济利益[1]。
优质品种是决定咖啡抗逆性、丰产性和风味品质的首要条件,引进和培育咖啡良种为精品咖啡种植提供优良品种,成为精品咖啡生产最重要的一环。云南省具有先进的咖啡品种选育技术,已有900 余种种质资源储备,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已自主选育德热132、德热397、德热401、德热402 等高产优质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多个咖啡新品种。2022 年,云南省自主选育品种德热4 号(DTARI399)通过国家审定,云咖RJS1 号和云咖RJS2 号品种通过省级鉴定[2]。普洱爱伲咖啡庄园引进优良咖啡品种,经过10余年的试种,筛选出了适宜云南地区栽种的卡杜拉、卡杜埃、瑰夏、维拉萨奇和瑞吉纳等5 个优良品种。咖啡科研院校和育苗企业为云南省精品咖啡种植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保障,为咖啡产业良种更新换代和精品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咖啡属于半阴作物,适宜20%~30%的荫蔽度,在咖啡园间间作经济林木可为咖啡园提供荫蔽,同时增加种植收益。云南省已推广的“咖啡+澳州坚果”“咖啡+芒果”“咖啡+橡胶”等栽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咖啡园的生态物种,而且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特别减少了天牛对咖啡树的危害,所产的咖啡豆有特殊的香气,且香气较强,整体口感较好[3]。云南省农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先后推出咖啡老园嫁接品种更新、“乔—灌—草”立体生态种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水肥一体化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多种种植新技术模式,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益。
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种植+初加工+销售”等多种发展模式,在促进咖啡种植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提升咖农标准化种植管理水平,做精做优精品咖啡种植。潞江镇新寨村咖啡产业基地发展“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企业和合作社通过订单式收购成熟的咖啡豆鲜果的方式转变咖农种植、采收理念,对鲜果进行统一烘焙和加工,提升了咖啡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咖农收入。
2022 年云南省咖啡精品率从8%上升到了14.4%,虽有上升但精品打造力度还不够强,尤其是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管理技术的普及、绿色化标准化种植方式推广力度还不足,管理粗放甚至弃管等导致的中低产咖啡园面积占比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较弱,咖啡种植品种单一的局面仍然存在,生产技术仍较落后。
云南省现已种植的咖啡品种,有部分品种来源不清,种植户无法判断种子种苗销售机构及种子鉴定机构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导致品种来源混乱、品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品种甚至无法鉴定来源。咖啡杯品质量及丰产性同栽种环境条件特别是海拔高度等环境条件及管理水平高度相关,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植,优质咖啡品种才能发挥出独特的品质特性,但云南大部分种植区域对品种的选择较为混乱,盲目引种,没有根据不同品种的种植环境需求不同进行品种的筛选和合理搭配,没有按照品种特性进行区别化种植,导致种植优质品种不能产出优质咖啡,咖啡品质下降。
栽培管理是决定咖啡品质的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2012—2020 年期间,由于咖啡价格持续低迷、咖农普遍收益下降,部分咖农无心管理,甚至有弃管弃收的情况出现,导致咖啡园减产严重,咖啡品质差,种植面积缩减。咖园管护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管护认识不到位,导致幼苗移栽管理不规范,种植行距不合理、荫蔽不到位,施肥技术运用不到位,病虫害防治措施、预防措施不到位,从而严重影响咖啡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偏低,品质良莠不齐,单产、品质和种植效益较差。
云南咖啡产区大多地块细碎,连片化规模化程度低,且咖啡大多种植在山地或者坡地,基础设施较差,种植基地的生产用道、排灌系统、水肥一体化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土壤肥力培育不足,制约咖啡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发展。新修订的《云南咖啡综合标准》和《云南省精品咖啡种植区划》等标准和区划已发布实施,但仍存在有标不依的情况,部分种植户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无法按照标准进行品种选择、种植及田间管理,种植管理仍按原有习惯和经验进行。
在咖啡一二三产业产值利益分配中,一产只占1%,二三产利益占比高达99%,利润主要集中在产业的中后段,种植业处于产业链条弱势地位,与同区域的水果等其他产业相比,比较效益低。很多种植企业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阶段,以销售低价的咖啡生豆为主,没有形成真正的商品加工和销售,产品附加值低。忽视种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议价能力,难以获得品牌溢价,阻碍种植综合效益的提升。
为产出精品优质咖啡豆、提高种植企业和农户的种植效益,需从源头规范种子种苗市场、加强优质品种推广、推广标准化种植、强化种植品牌培育,实现咖啡品种优质化、管理标准化、种植品牌化,以原料精品化推动云南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好并完善、升级改造各产区现有的种质资源圃,加强优质咖啡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和示范推广,推进咖啡产区品种改良和更新换代,淘汰低质低产品种,扩大优质咖啡品种面积,逐步实现咖啡品种的丰富化和精品化。按照《云南省精品咖啡种植区划》的规划和布局,结合种植环境海拔、小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分类推广适宜的优质咖啡品种,并加强相应的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如在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如瑰夏、铁皮卡、波邦等杯品质量高的优质咖啡品种,同时加强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锈病防控技术、低温寒害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3]。推荐一批专业规范的种子种苗供应机构,扶持培育优质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经营主体,建立优质种子、种苗生产繁育基地,保障良种供给。加强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做到品种来源清晰,市场管理规范,同时开辟咖啡品种鉴定渠道,宣传推广品种鉴定,提高咖啡种植户品种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咖啡品种不纯、以次充好。
加大绿色实用栽培管理技术培训,针对种植端的合作社、种植大户、咖啡庄园和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品种特性、种植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化采摘、鲜果规范化加工等技术的全面培训,提升咖啡园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咖啡复合生态种植、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和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系统等设施设备,引领咖啡种植走绿色高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各产区实际,制定咖啡绿色种植技术规范,制作发放咖农看得懂的咖啡标准化种植管理指导手册,提高广大咖农标准化种植管理意识,提升咖农种植管理操作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云南咖啡原料品质。
新建或提升改造现有咖啡种植基地,分区域选择重点产区县,结合产区自然资源、土地规模、管护水平、流通优势及产品加工等基本条件,全面提升咖啡种植基地的品种精品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园区管护水平,推进机械化生产,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管理,形成绿色有机基地管护长效机制,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设施化、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咖啡种植示范基地[4]。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庄园+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将农户分散粗放种植方式转变为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升改造中低产咖啡园,推广芽接换种技术[5]、套种优质品种[6]、嫁接等成本低、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的更新改造技术,对中低产园、老咖啡园进行更新换种,扩大优质咖啡品种面积。
在咖啡园中间作果树、经济林木,在提升咖啡品质的同时增加咖农收入。通过统一采摘标准、改进初加工技术和工艺,提升咖啡精品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利润价值。充分利用咖啡花、叶、果皮等副产物加工咖啡花茶、叶茶、果皮茶等终端产品,提升咖啡附加值。打造精品咖啡种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管理规范、品种优良、品质特色突出的种植企业,通过咖啡生豆大赛、种植溯源、原产地直播、评选精品咖啡庄园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品牌溢价,建立种植企业标杆示范。延伸产业链条,以种植基地为依托,纵向上从种植向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横向上利用种植基地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发展咖啡园区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旅模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转变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二产、三产拉动一产发展,让种植企业和农户更多的参与到产业链中,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