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何为、何向: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

2024-06-11 08:03杨子立刘大伟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实践路径

杨子立 刘大伟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我国当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图谱和最新要求。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综述已有相关研究,阐明教育家精神研究现状与已有成果,为推动教育家精神理论层面深入研究和实践层面大力弘扬提供基础与可能。立足当下,应秉持古今结合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现有教师教育培养素养、培养平台和评价体系,指导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服务教师队伍质量提高。展望未来,跳出教师教育看教育家精神培养,以助力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践行内涵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夯实教育强国事业人才基础,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为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文献综述;实践路径;未来指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1108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深刻揭示了唯有在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下,“人”与“国”才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毅不倒、在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建党百余年来,我国始终注重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党和国家迎接新的时代挑战、取得新的历史成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教育领域而言,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践行、弘扬教育精神与理念,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崭新命题,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方面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2],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教师角色的最新理念倡导和实践要求,对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综述教育家精神研究已有成果,阐明何谓教育家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而构建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厘清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发展和落地实践的应然要求,也是夯实教育强国师资基础的必然选择。

一、何谓:教育家精神的文献综述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掀开了我国教师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1月1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2024年的重点任务。[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和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当前,教育家精神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改革创新的功能,有必要系统梳理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育家精神研究主体多元化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把好强师工作关系强国事业建设,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命题。当前,教育家精神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既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有杨瑞清、窦桂梅、刘彭芝、李国辉等国内一线教学名师、名校长参与研究。除教育界相关人士关注教育家精神研究外,还有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也参与了相关研究,构成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知名学者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研究主体,形成了教育家精神的多元解读视角,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研究成果。

(二)教育家精神研究内容系统化

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尤其是教师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者围绕教育家精神内涵阐释、生成逻辑和价值探讨等方面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一,内涵阐释。阐明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基础。在研究热潮兴起前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是研究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和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做相关宣传阐释,构成了前期研究的主流范式。郝文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从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职业灵魂和教育智慧,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弘道追求和仁爱之心,战略思维和伯乐精神,责任担当、艺术匠心和躬耕态度等方面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4]董辉、孙少帅立足于教育家精神的共性基础和当今时代发展需要,认为其蕴含服务家国、慎独律己、铸魂育人、躬耕实践、仁爱高尚、弘文传道的科学内涵。[5]刘来兵、杨若怡以中国教育史上的知名教育家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提供具象经验。[6]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相关学者在阐释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同时探讨其丰富内涵的相关关系,推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阐释的范式转换。刘海燕从个体与大局的理性统一、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知性统一、情感与情怀的感性统一四个视角重构原有六部分的单独罗列陈述与分析,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之间理性、德性、知性、感性的统一关系。[7]李双龙、马婷婷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内在逻辑,从逻辑的角度考量教育家精神内涵,认为教育家精神是以理想信念为逻辑起点,以道德情操为逻辑主线,以育人智慧、躬耕态度和仁爱之心为逻辑支点,以弘道追求为逻辑旨归的逻辑闭环。[8]

其二,生成逻辑。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其理论的生成遵循内在的逻辑机理。一方面,有学者注重从立足中國立场探讨教育精神的生成逻辑。例如,刘立波、张子崟立足中国基点,从古今、中外、理论与实践三对关系深入探索,认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依托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赓续,深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浸润,凝结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践。[9]于维涛从哲学视角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突出强调教育家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升华。[10]陈泽雄、王宝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分析,从伦理角度切入教育家精神,探讨教育家的思想性规定和实践性品格,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教育家精神的伦理性彰显。[11]周洪宇、齐彦磊则立足中国立场,联通中国古代师道精神历史智慧、建党百年教师队伍建设历程和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作的时代需要梳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12]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关注教育家精神生成中的教育属性。蒋纯焦、李瀚文从教育史的学科角度出发厘清教育家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构建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谱系。[13]岳潇、卢黎歌立足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现实图景,基于建设教育强国时代目标的现实诉求和破解教师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探究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现实逻辑。[14]而龙宝新、杨飞更关注从教育理论发展层面透析教育家精神的产生,认为教育家精神经历了“教育思想”向“教育精神”和“教育精神”向“教育家精神”的两次飞跃,赋能教育精神实现了人格化跃升,最终形成了具有生长性、人格性和超越性的教育家精神。[15]

其三,价值探讨。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对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一方面,有学者侧重于关注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育事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刘敏、张新科基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认为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引擎,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为高质量教师教育队伍、新时代尊师重教氛围提供精神支撑。[16]潘玉腾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宏大视野,认为教育家精神能够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17]而欧阳修俊、梁宇健、彭博立足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与需求,专篇探讨教育家精神在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满足乡村儿童教育需求、赋能乡村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价值,进而服务于乡村振兴,夯实教育强国的精神根基。[18]除此之外,罗生全立足理论高度,认为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属性,从价值层面去认识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定位、价值表征和实践要求,建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图谱,勾勒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为塑造教育家精神,促使其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19]

综上,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已经较为系统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多元视角分析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现有研究较为深刻地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明确了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后续研究者围绕教育家精神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发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更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可能。

二、何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空谈“震撼世界的”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20]深刻揭示了理论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同样,教育家精神只有在应用于实践、应用于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诠释其全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战略布局,[21]立足新国情、新教情,走中国式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定会大有可为,也定会大有作为!

(一)融合古今为师之道,厚积发展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作重要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2],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是我国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特点。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是丰富思想宝库,它源远流长、弦歌不断,在历史赓续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历久弥新的重要思想,不仅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源点,也能为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提供动力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向历史求教,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意识,探索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发展道路,厚积发展历史底蕴。第一,加强历史学习,厚积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底蕴。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是一座思想宝库,以往研究者已经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形成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立足新时代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和研究项目,提炼为师之道思想精华,总结为师之道实践经验,描绘中国古代教育家集体画像,为古今为师之道融合提供坚实基础。第二,秉持问题导向,明确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内容。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缺乏明确的、具体地研究问题而盲目开展学习活动,探寻二者思想融合的结合点既不可行,所得结论也浮于表面,难以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正式开展研究前,我们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真学真做中深入掌握当前推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落地的现实图景与发展困境,形成具体问题,明确古今为师之道的融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第三,坚持发展意识,锚定古今为师之道融合目标。探寻古今为师之道融合发展道路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并不是伏案故纸堆,而应让历史走向现实,服务于当代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今为师之道思想融合,不能以静止、僵化的观点对待古今为師之道思想融合,将其视为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作,而应将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过程中应久久为功,做到常学常新,不断从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中汲取前进动力。遵循历史大势、顺应时代需要,以史为鉴,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厚积发展的历史底蕴。

(二)融入教师教育目标,明晰教师素养标准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23],它贯穿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全过程,关注教师全方位发展需要,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教师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发展牵系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目标,丰富教师素养内涵,明晰教师素养标准,占领教师教育目标高地,是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应重视短期内树立典型案例和长期内完善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并举。就短期来看,应加快组织“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案例,发挥榜样引领,具象化培养目标。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严格遵循教育家精神内涵,面向全国教育事业工作者开展首批“教育家”评选活动,遴选出第一批教育家,为全国教育事业工作者提供榜样引领,在教育界迅速掀起一股学“教育家”、师“教育家”、研“教育家”、做“教育家”潮流,推动教育家精神内涵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后续可考虑逐步扩展评选范围,面向青年骨干教师和师范生设立“青年教育家”“未来教育家”奖项,进一步丰富、彰显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就长期来看,应充分总结“教育家”系列评选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制度化。一方面,将教育家精神与现有政策文件中提倡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相结合,在原有框架下融入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细化教师素养标准要求,构建不同层级的教育家精神标准,为不同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学“教育家”提供抓手和依据,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家”提供机会与可能。另一方面,依据教育家精神内涵要求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设计一套特色培训课程,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提供实践落点,增强教师素养提升的内生动力。通过将短期扩大影响与长期制度化发展相结合,明晰教师素养标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制,完美融入教师教育目标。

(三)構建数字教育平台,赋能教育家型教师培养

2024年1月1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重点任务落地见效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引领教育变革创新。[3]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由此,依托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行动,加快构建数字教育平台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搭建数字教育平台首先应秉持应用为王理念,走集成化发展道路,完善平台基础建设和运行。明确数字教育平台服务于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目标,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综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等其他数字教育平台中教师教育功能进行集成化处理,形成一个更为高效和协同的专门化教师教育数字平台。同时,应汲取相关数字教育平台建设经验,协同推进相关政策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征集、专家团队遴选、线下教育场馆建设相结合,为教师教育数字平台基础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凸显专业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特点,尽快投入使用,拓宽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数字化渠道。

其次,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平台不是培训场地或形式的简单拓展,而是旨在引领教师教育系统变革创新。教师教育数字平台建设不是仅仅将线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搬到线上平台,而应该充分吸收教育家精神内涵,重构教师教育培训理念,设计教师教育数字平台内容和形式,进而调和数字技术与教师教育之间的张力[24],实现技术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数字平台应结合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围绕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核心任务设计教育内容专业分区,开设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大常修课,形成专业资源库,满足教师成长的共性需求。除此之外,成立教育家动态成长档案与六大常修课相互配合,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当代教育名家个人成长轨迹和先进事迹,参学教师个人成长曲线,增强教师对于教师教育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教师教育数字平台还应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虚拟AI助手,以平台内资源库为数据支撑,为参学教师提供实时问答、个性化指导、培养规划制定等服务,提升教师学习的针对性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数字伦理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自觉规避数字风险,提高数字应用能力[25],为迁移至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增强教育家型教师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四)融创特色评价制度,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教育评价事关师资队伍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利益诉求,存在怎样的教育评价就会有怎样的教师教育价值导向。传统唯指标、唯上级、唯结果的教育评价导向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要求仍存在一定偏差[26],难以真正服务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因此,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深入教育评价改革,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已有评价制度合理部分基础上,积极开展“三破三立”,融创贯彻教育家精神理念、反映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的特色评价制度,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第一,在评价标准方面,破唯指标的功利导向标准,立教育家精神内涵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教育评价的底层逻辑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衡量评价对象的符合程度,传统教育评价往往以“五唯”为评价标准,表面上实现了指标的“量化”处理,但实际上反映出现有标准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异化,过度强调教学成绩、升学率、文凭、论文等功利导向,未能关涉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只能培养出“单向度”的教师。为此,应正确认识到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坚持立德与立功相结合,探索以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优化现有评价指标,在肯定成绩、升学率、文凭等量化指标对于教师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积极贡献的同时完善并增大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等方面所占比重,发挥其向上引领作用,为教育评价贯彻教育家精神基本内涵提供根本遵循。第二,在评价主体方面,破唯上级的单一评价主体,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制度。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建设教育的重点任务也应该凝聚多方教育合力。具体到评价主体而言,单一的评价主体反映了过于集中的评价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评价结果只能反映单一主体的判断,通过这一标准评选出的教育家型教师也只是部分人观点,并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在评价主体方面应采用利益相关者视角,将评价主体扩展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第三方等,依据其相关程度确定各主体权重,实现多方互证,确保评价结果公信力。第三,在评价方法方面,破唯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方法实施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活动中采取单一终结性评价方法只关注一次评价中的结果,无法检验其所得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无形中削弱了评价的公信力。除此之外,单一终结性评价方法只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而限制了其改进功能。因此,应综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采用增值性评价,兼重诊断与改进功能,从而全面反映教育活动过程,为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提供激励与指导。

三、何向: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

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时不仅需要展现教育家精神何以是中国特色,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何为中彰显中国特色,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以全面系统的视角审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指向,为当前更好弘扬和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提供方向引领。

(一)坚守中国立场,助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是系统阐释教育实践、全面提升教育智慧的概念工具[27],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育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全部问题只在于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来说明这些理论词句。”[20]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所突出的“中国”特色和“自主”立场,正是表明了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是相对于西方立场而言,针对当前教育学领域中存在的概念、范畴、理论等话语表述对西方的长期依赖而缺乏自主创新问题的积极回应和自觉建构。在中国教育学百余年发展中,我们形成了诸多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扎根中国传统为师之道思想历史赓续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沃土之上诞生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概念便是当前我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的最新成果,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

面向未來,教育工作者应坚守中国立场,围绕教师家精神应积极有为,助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一方面,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典型。在教育界迅速掀起一股学教育家精神、师教育家精神、研教育家精神热潮,号召教育一线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共同参与,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走出“空中楼阁”,走进真实的教育活动,在学、师、研等实践活动中丰富、升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诞生与发展,凸显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话语建构为经验基础,迁移至教育学其他领域内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和范畴,助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教育研究者应系统梳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和实践关照,积极总结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建构逻辑与经验,为教育学其他领域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提供经验基础,在实践的检验和修正中逐渐形成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经验,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源头活水,实现以话语体系之强赋能中国教育学现代化发展。

(二)立足全球视野,践行内涵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并举

当前世界格局加速转型,文化多元化纵深发展,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人类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封闭式发展道路已然被宣判死刑,面前面向世界开放交流是教育家精神发展的重要命题。教育家精神扎根中国传统、立足中国立场、突出中国特色,但这并不等于教育家精神为了突出中国特色而主观放弃与世界接轨,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家精神扎根于中国经验的客观局限不能走向世界。一方面,西方教育学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依然是世界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世界开放交流、积极汲取先进经验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各国的教育经验总结和教育理论概括都源自各国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殊性,但是各国经验也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实践形成的,所以各国经验也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28]因此,立足全球视野,吸收西方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丰富教育家精神内涵,推进教育家精神高质量“走出去”是教育家精神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在当前世界格局以及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在凸显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全球视野,坚持内涵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任务。首先,教育家精神面向世界开放交流要注重内涵式“引进来”,明确“引进来”促进教育家精神内涵式发展需要的基本目标导向,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全球视野中理解与把握,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汲取国际教育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开阔教育家精神国际视野,丰富教育家精神国际内涵,为教育家精神内涵式发展,更好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和指导教育实践改革助力增益。其次,教育精神还应主动高质量“走出去”,展现中国教育学发展成果。教育家精神建基于遵循普遍规律的中国经验,吸收世界最新教育理论成果,丰富世界教育学发展成果宝库,与世界各国一道,为世界教师队伍建设共同难题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不断深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发出中国教育理论之声,传播中国教育理论,增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把握时代脉搏,夯实教育强国事业的人才基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事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为教育强国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阐述,是对理想教师角色形象的时代诉求,对指引当代教师队伍建设事业意义重大。理念以践行彰显生命力,在未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最终落点是要指导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活动。在注重助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坚持内涵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不断挖掘和丰富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同时,将教育家精神理念和要求有机融入教师教育体系,引领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实践活动,是教育家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

发挥教育家精神引领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实践活动要考虑实践基础,有序有效推行。在第一阶段,逐步推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在现有教师教育体系基础上,探索教育家精神内涵要求与当前现有教师教育素质目标要求、培养内容、评价体系等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在教师教育全过程彰显教育家精神特色,完成教师教育目标向培养教育家型教师转向,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赋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教育家精神、通过教育家精神、为了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培养理念上更彻底体现教育家精神需要,在培养范围上从在职教师扩展至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在培养机制上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不同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界人人知道教育家精神,人人向往教育家精神,人人追求教育家精神,人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繁盛场面,让教师教育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夯实教育强国事业的人才基础。

[BT4]参考文献:[HT5”XH][STXFZ][WTXFZ]

[1]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420.

[2]新华社.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http://www.news.cn/202309/09/c_1129854340.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401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01/t20240111_1099814.html.

[4]郝文武.教育家精神的不朽灵魂和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23,39(05):917.

[5]董辉,孙少帅.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3745.

[6]刘来兵,杨若怡.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及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24(01):1521.

[7]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44(12):121129.

[8]李双龙,马婷婷.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思维品质与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7):311.

[9]刘力波,张子崟[HTXH].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形成机理与弘扬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2836.

[10]于维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05):19.

[11]陈泽雄,王宝玺.教育家精神的中国性格及其伦理阐释[J].教育学术月刊,2023(11):2028.

[12]周洪宇,齐彦磊.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J/OL].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069.C202402021136004.html.

[13]蒋纯焦,李瀚文.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01):106111.

[14]岳潇,卢黎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3843.

[15]龙宝新,杨飞.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OL].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069.c202402021446012.html.

[16]刘敏,张新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43151.

[17]潘玉腾.教育强国视域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645.

[18]欧阳修俊,梁宇健,彭博.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使命与养成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3(10):3139.

[19]罗生全.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35142+151.

[20](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4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eqid=bbdf44080026f2fc000000036457a12a.

[23]周洪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之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03):19.

[24]周洪宇,李宇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兼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7):3646.

[25]周洪宇,李宇阳.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4):102112.

[26]蒋龙艳,李青青,辛涛.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216.

[27]李慧慧,和学新.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4):310.

[28]郑崇选.“三大体系”何以彰显中国特色[J].探索与争鸣,2023(09):1821+177.

What,How,and Wher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as Educators Spirit

Yang Zili,Liu Dawei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9;

Nan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Jiangsu Nanjing 210002)

Abstract:Educators spirit is the ideal map and the latest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and possibility for promoting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hould uphol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to the existing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 quality, training platfor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ser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force. Looking ahead, we should look a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 outsid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lead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 by helping to build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edagogy, practicing the connotative “bringing in” and highquality “going out”,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talents for the cause of a strong nation in education. The spirit of educator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to lead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spirit, and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Keywords:

educators spirit; literature review; practice path; future direction

(責任编校:周文鼎)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21JZDW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20220818).

作者简介:

1杨子立,男,山东菏泽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政策研究;

2刘大伟,男,江苏洪泽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